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046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6]
2006年福建石狮三中模拟试题
"2006年福建石狮三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
“这个塔怎么是斜的?会不会突然倒掉呀?”参观山西应县木塔的游客,总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应县木塔建于辽代,它建在四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通高六十七点三一米,底层直径为三十点二七米,平面为八角形,五层六檐。外观五层,但是塔内夹有暗层四层。它是我国古代高层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且年代最久的木结构佛塔。全塔逐层立柱,近60种斗拱相互交错,集我国古代建筑斗拱之大成,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管理人员介绍,“历史上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元顺帝时大震七日,木塔屹然不动’。民国时期打仗,也曾有一枚炮弹击中了木塔,虽然损坏了几根梁柱,但依然没有倒塌之忧”。
专家说,这应该归功于木塔采用了分层叠合的明暗层结构,用小规格的木料组成宏大的塔身,精巧的空间结构体系近似于当今一些高层建筑;以及这座木塔构件繁多,用料超过5000立方米,而所有构件的用料尺寸只有6种规格,用现代力学的观点看,每种规格的尺寸,均能符合受力特性,是近乎优化选择的尺寸,古代工匠在选料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令现代人为之惊叹;另外,当地易于木材保存的独特气候,也功劳不小。
不过,木塔虽然没有倒,但也已经倾斜多年了,像个垂垂老者,一二层木材不堪重负,如柱头、房梁等很多关键部位都已发生扭曲和断裂。
鉴于木塔的现状,2001年国家文物局决定,正式向全国文物界以及工程技术界的专家学者征集维修方案。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已完成了塔基钻探、残损现状测绘、地震地质测试勘察、荷载及风力研究等前期项目,初步提出了落架大修、抬升上部修缮、现状加固三种修缮方案。第一个方案能较为彻底地解决木塔残损后修缮和加固等问题,但施工周期长,对原有结构改变较大。第二个方案是现代科技与古建筑修缮传统方法相结合的典范,且抬升装置科技含量高,技术可行性很强,能保持木塔上半部原状不动。抬升以后第一、二层残损较多的构件可用解体维修方法予以加固,但费用会较大。第三个方案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对残损构件提出了加固措施,投资较低,但未能解决木塔残损及荷载能量不足等问题。
专家们倾向第一、二方案的较多,尤以第二种方案呼声最高。中国城市规划理事长、著名建筑师周干峙院士经过现场考察论证后认为,落架大修虽然在技术上比较成熟,也能保证修好后恢复原貌,但毕竟少了原汁原味。历史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保留了许多历史信息,这在修复中应谨慎对待,只有尽可能少地改变原物,才能尽可能多地保留这些信息。
究竟采取哪种形式,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说,鉴于木塔在世界古建筑中独一无二的地位,文物局将把最后的修缮方案报请国务院审批,并申请专项维修经费。(人民网)
1.根据文意,下列应县木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应县木塔建在四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
B.应县木塔是我国古代高层木结构建筑的代表。
C.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且年代最久的木结构佛塔。
D.应县木塔有近60种斗拱,集我国古代建筑斗拱之大成。
2.根据文意,不属于应县木塔历经大地震和炮击却屹然不动没有倒塌之忧的原因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
A.应县木塔具有精巧的空间结构体系。 B.构件繁多,用料超过5000立方米。
C.古代工匠对建筑材料的精心选择。 D.当地易于木材保存的独特气候。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应县木塔外观五层,但是塔内夹有暗层四层,实为九层。
B.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合理,使木塔像个垂垂老者,不堪重负。
C.落架大修,最大的不足在于无法保证修好后恢复木塔原貌。
D.周干峙院士主张采用第三种方案解决木塔的修缮问题。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一些高层建筑效仿了应县木塔用小规格的木料组成宏大的塔身,分层叠合的明暗层结构。
B.应县木塔所有构件的用料尺寸均能符合受力特性,超越了现代人在选料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C.应县木塔如果实行抬升上部修缮后,人们可以看到一座原状不动、原汁原味的木塔。
D.就能够有效地延长应县木塔的寿命而言,落架大修方案是应县木塔的最佳修缮方案。
二、(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浣 花 溪 记
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选自《隐秀轩集》)
注:钟惺(1547—1625),字伯敬,号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明代散文家。浣花溪,在成都西郊,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溪畔有杜甫故居浣花草堂。
5.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 ( )
⑵像颇清古,不必求肖 ( )
⑶出城欲雨,顷之霁 ( )
⑷迫暮趣归 ( )
6.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 过此则武侯祠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7.简析《浣花溪记》的写景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尾写到“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4分)
9.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0分)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①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③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②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
(1)将上文中第①段画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上文中第②段画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线给上文中第③段文字断句。(3分)
夫 陛 下 以 一 人 之 誉 而 召 臣 一 人 之 毁 而 去 臣 臣 恐 天 下 有 识闻 之 有 以 窥 陛 下 也。
10.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吴郡人张翰,晋时为齐王司马冏的幕僚。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莼菜,辞职而归。②后人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展开余下试题
(1)前人评说,首句“凄清”二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下面(1)(2)两题任选一题作答。(8分)
(1)默写 (8分)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②古代诗文中不乏以“水”为喻阐发事理或寄寓情思的句子。例如,《论语•子罕》中的“子在川上曰:‘ ! ’”。《虞美人》(李煜)中的“ , 。”
③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_。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默写(8分)
①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苏轼评价他的诗歌特点为“诗中有画”,《山居秋暝》的颔联“ , ”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②《论语》中孔子面对滔滔江水,联想到时间过得飞快进而发表的感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 ,报养刘之日短也。 ,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④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四.阅读下文。回答12-15题。(20分)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选自《南方周末》2004-12-23 )
12.本文的标题只是一个假设复句的前一个分句。通读全文后,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下一个分句。(4分)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
13.简要回答下列两个问题:(8分)
(1)看《四郎探母》时,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请说说你对“只好”一词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请结合全文,简析“柔弱”和“强韧”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从《四郎探母》懂得了为什么《伊底帕斯》、《李尔王》在千百年后仍让人感动。你认为作者懂得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全文共15自然段,第13和第14两个自然段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请简要说明道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2分)
16、下面一则征文启事,在语言表达和标点方面有不少毛病,读后完成⑴⑵两题。
为迎接校庆七十周年①,特向全校师生举办“校庆征文”②。征文内容要求反映学校的悠久历史和讴歌学校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③,反映师生的品质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情况④。文体不限,最多不超过1500字⑤。征文将评出一二三等⑥,发给奖状和奖品⑦,佳作将于“校庆专刊 上发表⑧。来稿请投入征文稿箱⑨,从即日起至5月30日截止⑩。(4分)
展开余下试题
⑴有毛病的五处是(只填序号):
⑵选三处改正:
a.(只填序号) ,改为:
b.(只填序号) ,改为:
c.(只填序号) ,改为:
17、下面是一位文学家意在警示某些人的—个“公式”,理解它的含义,完成(1)(2)两题。(4分)
A=B÷C A:一个人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B:别人的评价 C:自己的评价
(1)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这一公式的意思加以叙述。(35字以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这一公式的警示意义。(25字以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是北岛的诗歌《回答》中的诗句,揭示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逻辑。调整该诗句的语序,使之分别符合下列要求(不得增删词语或改换词语):
⑴反映一种更不合理的社会逻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表现一种比较公正的社会逻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7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汉语中,“利”的含义有“好处”、“利益”、“利润”、“钱财”等,它常和“名”并列,和“义”或“害”相对;由古而今,人们对“利”褒贬有之。
请以“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模拟试题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A(信息筛选。A项表述的建筑位置,不是文物价值;B、C、D项表述的是应县木塔的文物价值,属于“应县木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理由”。)
2、B(信息筛选。A、C、D项表述的是木塔的内在品质与外部条件,属于“应县木塔历经大地震和炮击却屹然不动没有倒塌之忧的原因”;B项表述的是构件与用料多少。)
3、A(文意理解。A项正确,“外观五层”加“暗层四层”,即“九层”;B项无中生有,“木塔具有精巧的空间结构体系”,“像个垂垂老者,不堪重负”,是因为材料自然老化与诸多破坏因素,不是因为“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合理”;C项偷换概念,周干峙院士认为,“落架大修在技术上比较成熟,也能保证修好后恢复原貌”;D无中生有,文本中只提及周干峙院士反对第一种方案——“落架大修”。)
4、D(文意推断。A项偷换概念,木塔的“空间结构体系近似于当今世界上一些高层建筑”,意思是说木塔的建筑水平高,已接近现代建筑水平,并非是说“当今世界上一些高层建筑效仿了应县木塔”;B项偷换概念,木塔“在选料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令现代人为之惊叹”,意思是说木塔的选料水平高,并非是说 “超越现代人在选料方面所达到的水平”;C项混淆局部整体,抬升上部修缮后,“能保持木塔上半部原状不动”,而不是“一座原状不动,原汁原味”;D项正确,落架大修方案“能较为彻底地解决木塔残损后修缮和加固等问题”。)
二.(12分,每小题3分)
5、(4分)⑴ 周:环绕;⑵ 肖:像,似;⑶ 霁:雨过天晴;⑷ 趣:通“促”,急,赶快。
6、B(副词,表判断,是,就是;A、代词,那里/句末语气词,啊;C、介词,用/介词,因为;D、助词,舒缓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3分)①描写景物,抓住其特有形态。(1分)②条理分明,历历如画。(1分)③情景交融:写景抒情,结合自然。(1分)
8、(2分)“使客游者”,指朝廷使臣中来此游玩的人。作者入骨地嘲讽了这些假冒斯文的达官贵人附庸
上一篇: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
下一篇:
奇峰镇第一次双月测试题及答案.doc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06年福建”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