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模拟卷

阅读:930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0]
2006年黑河市课改区语文模拟试卷
"2006年黑河市课改区语文模拟试卷
        考生注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满分为150分
一. 语言实际运用 [26分]
1. 表弟在家读报:“一名日本老兵在华忏悔时,披露了日军侵华期间一些鲜为人知的罪行。其中一名士兵用刺刀把一个正在吮吸母乳的婴儿刺死……”小丽正想往下听,表弟的声音却嘎然而止。这段对话共有四个字音读错了,请你给下面这四个加点的字注上正确的拼音。(错一个扣一分,错两个整道题不给分)[2分]
忏     悔     鲜      为人知      吮      吸      戛      然而止
2. 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将正确字写在对应横线上。[4分]
A. 恍然大悟  重蹈复辙  莫衷一是  妇孺皆知
B. 川流不息  断章取义  一视同人  忍俊不禁
C. 一泄千里  自知之明  随机应变  转弯抹角
D. 孜孜不倦  小心翼翼  骇人听闻  郑重其是
A.       B.     C.     D.   
3. 请从物理学的角度将下面8个成语分成两组,每组4个。(只填序号)[2分]
  A海市蜃楼    B高山流水     C南腔北调      D万籁俱寂
  E立竿见影     F镜花水月     G如影随形     H守口如瓶
   答:第一组             ,第二组            。
4. 请在空格内为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3个字)  [3分]
    北京时间2005年1 月 18日3时16分,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12名队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海拔4093米的蓝天之下。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之巅。

5. 识记  [8分]
① 窈窕淑女,              。  (《诗经》)
② 三人行,               。  (《论语》十则)
③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诸葛亮《出师表》)
④ 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⑤ 山回路转不见君,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⑥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⑦ 《黄鹤楼》中传诵不衰的两句“                  ,                 。”则唱出了多少游子去国怀乡的羁旅之思。
⑧ 范公撰《岳阳楼记》,“                     ,                    ”,心系苍生的仁德谁不钦仰?


浏览完整试题6. 在社区阅览室里,大家被一组饶有趣味的《祖孙三“带”》漫画吸引住了:
(1) 请你依次简要说明这三幅画的内容。[3分]
答:Ⅰ                    Ⅱ                         Ⅲ                       
(2) 这组漫画的寓意是什么? [2分]
答:                                                            
7. 某剧院前贴出一张海报,上写“豹子头刊金印后,野猪林伏洒家前”。据此,可猜测这场戏与《水浒传》中        和        两位英雄有关。(请填写人名)  [2分]
二. 阅读部分  [50分]
               (一)出 师 表   [10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因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臣本布衣        布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4)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不毛:              
2. 翻译下列句子                            [2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                           
3. 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句的“报先帝”呼应了文中的哪些事?(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哪几句话说明伐魏的时机已成熟?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核    能   [12分]
  ①核能俗称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分为两类:一类叫裂变能,一类叫聚变能。
②核能有巨大的威力。1公斤铀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约等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时所放出的化学能。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需25吨至30吨低浓度铀核燃料,运送这些核燃料只需10辆卡车;而相同功率的煤电站,每年则需要300多万吨原煤,运输这些煤炭,要1000列火车。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则更为巨大。据推测:1公斤煤只能使一列火车开动8米;1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4万公里;而1公斤聚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行驶4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③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核裂变资源,如果把它们的裂变能充分利用,可满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大海里,还蕴藏着不少于20万亿吨核聚变资源――氢的同位素氘,如果可控核聚变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这些氘的聚变能将可顶几万亿亿吨煤,能满足人类百亿年的能源需求。更可贵的是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聚变能称得上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因此,人类已把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核能这个能源世界未来的巨人身上了。
1. 第①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明以“中子或质子”来     “原子核里的核子”的。                              [1分]
2. 本文第①段说明了什么是核能及      ,第②段说明了核能     ,第③段则说明了核能        。               [3分]
3. 第②段中,“只需25吨至30吨低浓度铀核燃料”是与文中        作比较而言的。                           [1分]
4. 第②段划线部分,用的说明方法是      和      ,这样写,是为了着重说明                     。      [3分]
5. 第②段说聚变能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说它“理想”,主要原因是:[3分]
①            ; ②             ;说它是“未来的”,
文中的依据是                         
6. 第③段划线句,是用“能源世界未来的巨人”比喻        。[1分]
(三)文化的附加值  [14分]
  ①由于将自己定位于文化研究的领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提问:你所做的这一切有什么用呢?
②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只有我才能碰到,据报载,在北京大学的讲坛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正高谈国学,一位年轻学子却站起来问:“先生,你教我们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呢?”
③这样的问题真是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尤其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问题多了,迫使人不得不认真对待。记得一位学经济的朋友很推心置腹地对我说:“你说在文化上投那么多资干什么呢?文化又不能创造效益,或者说,创造的效益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是计算不出来的,不符合黄仁宇所说的“数字化管理”的要求,黄仁宇先生认为一切都应可换算成“数字”,否则既不科学也无功效。


展开余下试题④不知道为什么,这些话老让我想起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写到的一句话:你把那些睡在屋子里的人喊起来,又有什么用?回答是总得有人去做,或者,真有效果也未可知。当然,鲁迅先生的问题与我说的这个问题并不完全相同,但仍有一些类似。
⑤前两年,学术界轰轰烈烈地发起“振兴从文精神”的大讨论,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陈思和先生所举的一个例子颇有说服力,陈先生说,我们目前认为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实并不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葡萄牙等国,但为什么它们后来衰落了呢?这是因为,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注重文化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英、意等国的“文艺复兴运动”造就了所谓的“大英帝国”,促进了资本主义繁荣发达,使之更有生命力、活力。并在全世界留下了如今仍为人迷恋的所谓“绅士”的文化形象,而非荷兰等的那种没文化的野蛮的“海盗”形象。在当代,美国的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大举扫荡是举世闻名,防不胜防的,以至人们哀叹“好莱坞文化”迷住了几代人。其实,“好莱坞”借助了全世界之力,荟萃了各国精英,才占据上风。
⑥当然,上面的说法还只是针对国家、民族而言,那么,对个人呢?近来我读到经济学家高希均的一些文章,引起了我的联想。
⑦高先生分析说,为什么新加坡、瑞士这样既没什么资源、国土又小的国家如此发达?那是因为它产生了一个附加值。这个附加值来源于它们较高的科研水平、文化素养等。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些比什么都重要。高先生举例说明,瑞士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 ,而它人口仅六百万。为何会这样?以巧克力为例,做巧克力,有两个最重要的东西,一个是牛奶,一个是糖,瑞士既不出糖,也不出牛奶,都是从临近国家法国、意大利来的,但它输入了牛奶和糖,加在一起,就做出了世界上最好的巧克力,这就是“附加值”的作用。高希均先生并因此写过一本书,书名即《做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人》。在书中,高先生主张要做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人,既应当有社会学家的热情,经济学家的冷静,还应当有文化人的情怀,而文化尤其重要,可以增加人的附加值。以此联想,我就认为,文化有什么用呢?文化就是那个使一个人超出机械、平庸生活的东西,就是使人更有教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东西,就是增加了一个附加值的东西,我不知道这样的解释对不对?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爱因斯坦绝非一个呆子,恰恰相反,正是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使他超出常人,而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研,也使他们脱颖而出。
⑧所以我想,文化就是那个增加人的附加值的东西,是使人更聪明、智慧的东西。
1. 第③段“这样的问题真是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是什么样的问题? [3分]
答:
2. 第⑤段运用了      论证方法,作者在这里证明的观点是      
                               [2分]
3. 作者认为,做一个高“附加值”的人的条件是:        [3分]
答:
4. 分析加点的词语的不同含义:                [2分]
  ①那是因为它产生了一个附加值:                
②这就是“附加值”的作用:                  
5. 在本文中,作者认为文化的作用是:             [2分]
答:
  
6. 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本语段运用的事实论据有:       [2分]
 答:
(四)吴 江 船   [14分]
  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从吴江坐木船到苏州,水程40余华里。两个都是闻名千年的美丽古城,这种夜游,本应该是动人心弦的至高享受。 
  坐船的不是我一人,而是一大群当代青年士子。时间是本世纪70年代初,张岱死后280余年。 
  事情还得从去吴江说起。 
  “枫落吴江冷。”这是谁写的诗句?寥寥五个字,把萧杀晚秋的浸肤冷丽,写得无可匹敌,实在高妙得让人嫉恨。就在那样的季节,我们带上母亲打点的行囊和自己整理的书籍去了,浩浩荡荡上千人,全是大学毕业生。吴江再苍老,也没有见过这么多文人。此地不是我们旅程的终点,我们要去的是太湖。
  吴江县城也叫松陵镇, 由松陵镇向西南,在泥泞小路上走七八里,便看见了太湖。那年月,人人都忘了山水;一站到湖边,人人都在为遗忘仟悔。满脸惶恐,满眼水色,满身洁净。我终于来了,不管来干什么,终于来到了太湖身边。一种本该属于自己的生命重又萌动起来,这生命来自遥远的历史,来自深厚的故土,唤醒它,只需要一个闪电般掠过的轻微信息。 
  我们的任务,是立即跳下水去,掏泥筑堤,把太湖割去一块,再在上面种点粮食。上面有人说了,谁也不稀罕你们种的这么点粮食,要紧的是用劳役和汗水,洗去身上的污浊。 
  水寒彻骨,浑身颤抖。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的芦苇。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浑浊的殷红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围堤终于筑起来了。每个人都已面黄肌瘦,母亲打点的那些衣服,哪禁得住每天水泡泥浸?衣衫全都变得褴褛不堪。为了劳动方便,每人找一条草绳系于腰间。一天,有几个松陵镇上的居民,不知为了何事来到农场,见到这个情景,以为遇到了苦役犯,赶紧走开。 
  棉衣只有一件,每次干活都浸得湿透:外面是泥水,里面是汗水。傍晚收工,走进自搭的草棚,脱下湿棉衣,立即钻进被窝,明天一早,还要穿上湿棉衣出发。被窝是温暖的。放下帐子,枕头下压着好看的书,赶紧抢住时间神游一番。与浮士德对话几句,到狄更斯的小旅馆里逛上一圈,再与曹雪芹磨上一会。雨果的《九三年》撼人心魄,许国库的英语课本扎实有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么玄深又那么具有想力。此时此刻,世界各国的同龄人都在干什么呢?他们在中国的可能的竞争者们现在正在苦思着一个旷古难题:湿棉衣哪一天才能干? 
  帐子里的秘密终于被发现,发现者们真正地愤怒了。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多污七八糟的书,而且竟然还有这么多人不顾白天干活的劳累偷偷地看!很快传下一个果断的命令:收缴全部与“文革”相抵触的书籍。 
  箱子一只只打开,上千名大学毕业生的书,堆得像小山一般。一个负责人绕着小山威武地走了一圈,有一个问题让他有点犯难:这堆书算什么呢?如果算是毒品,应该立即销毁;如果算是战利品,应该上缴领导。沉思片刻,他挥手宣布:装船,运到松陵镇,交给领导看一看,然后销毁! 
  书,满满地装了三大船,让大学毕业生自己摇船启航。临行前负责人以亲切的口气对大学毕业生们说:烧书的火,也要请你们自己来点。 
  火是当夜就点起来了的。书太多,烧了好久,火光照亮了松陵镇上的千年古松。 
  没书了,闲得发闷。好在已到了夏天,收工后可以消遣的事情多了起来。最有诱惑力的是游泳,一天干下来浑身臭汗,总要到太湖里洗一洗,何不乘机张开双臂,松松爽爽地游一阵呢!清凉的湖水浩阔无比,吞到嘴里都是甜津津的。夏天傍着个太湖不游泳,太说不过去了。 


展开余下试题湖水轻抚着我,我把自己消融在湖水中。我们这一代命贱,干了那么重的活,一入水仍然满身精力充沛。游得很远了,双眼贴着湖水环顾,这儿只有我一人,赤条条的,自由自在。不是洗澡,不为锻炼,不在比赛,只是玩乐。此时此刻,四肢全属自己,连生命也掌握在手中。像青蛙,像蝴蝶,像海豚,却又什么都不像,只像人。真正像个人了,以自由和健康,与山水和谐。在这个时刻,我才可怜起古代文人,平时,我只是缅怀和羡慕着他们。今天我敢于与他们打赌称胜:我们才是与太湖最亲热的文人。
游泳当时正提倡,负责人不反对,他们自己也游。 
  为数不少的女大学生们,先站在岸上看,终于她们忍不住了,三五成群地跑回了宿舍。当她们从宿舍出来的时候,全换上了游泳衣。 
  女子游泳,在城市游泳池里屡见不鲜,但在这里却引起了巨大的骚动。她们平时穿着破旧衣衫下田,繁重的农活使他们失去了性别。每天,在田埂上,当她们挑着绝不比男学生轻的稻担迎面走来的时候,男学生从来没有想到这是一些青春灿烂的姑娘。现在,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座略带腼腆的生命杰作。风撩了撩她们的散发,她们的步子轻轻盈盈,如踏着音乐,向太湖走去,走进波提切利的《维纳斯诞生》里边。 
  男学生们被震慑了,刹那间勾起了遗失的记忆,毫无邪念地睁大双眼。他们和她们都20余岁。 
  此后的日子,渐渐过得暧昧。男女学生接触得多了,有几对明显地往来频繁。一个晚上,几个男学生走过女宿舍门口,正好突然下雨,女学生们热情地挽留他们避雨,还倒了热水让他们洗脸。几天后的一个星期天,所有的男学生出动,在女宿舍门口挖了一口深深的大井,还用小石子在井沿上垒出三字:友谊井。 
  但是很快传来消息说,这里出现了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阶级斗争有了新动向。事情说到这个份上,也就好办了。当时正好全国又在兴起什么运动,大学毕业生原来所在的大学向农场派出了好些战斗组,大多由工人宣传队率领。太湖边的草棚子里热闹起来了,夜夜灯光都很晚才熄。青年们第二天一早上工,都头重脚轻,晃晃悠悠。 
  挖思想、排疑点、理线索、定重点,炊事班每天打出的饭菜,开始有了剩余。好几个小集团被清查出来了,大会上,报告者的口气越来越凶。后来,终于点出了一些名字。罪行最严重的是一个漂亮热情、善于交际的女学生,她在下农场前的一次同学聚会中,被几个男同学戏称为“外交部长”。她竟然笑了笑,没有拒绝,也没有向领导揭发。“这样的反动小集团连职位都分好了,不为夺权为什么!”报告者的推断极其雄辩。 
  一天傍晚,传来警报,正在受审查的她失踪了。上级命令全体人员分头追寻,几个男学生在湖边找到了她的纱头巾…… 
  不知什么原因,两年之后,突然通知我们回城。 
  实在不知上级出于什么考虑,一定要把出发的时间定在夜间。天刚擦黑,大学毕业生们整队上路,从农场步行到松陵镇。满箱的书已经烧掉,带来的衣服大多已穿破扔了,行李变得很轻便。 
  夜航船行进在夜的土地,夜的河港。岸边的村庄黑森森地后退,惊起的水鸟掠着翅膀低飞几圈又回巢了。这条河流淌的是千年波涛,吴地历来文化繁盛,文人的夜航十分平常。明代盛大无比的虎丘山曲会,参赛文人大多是坐船去的,唐寅他们的人生故事,好大一半发生在船上,直到柳亚子先生为南社奔忙,也不得不经常坐船夜航。今天是我们在船上,从千古吴江到千古苏州,去干什么呢?不知道。一群没有了书的书生,茫茫然,昏昏然,一个个打起了瞌睡。 
就这样,我终于坐了一次夜航船。算来,也有20年了。
                          (选自余秋里的《吴江船》有改动)
1. 结尾处“我们在船上,从千古吴江到千古苏州……茫茫然,昏昏然,一个个打起瞌睡”一句与开头那三个字照应?                  [1分]
答:      
2. 文章第二部分由“事情还得从吴江说起”引出话题,自然转入对“吴江往事”的回忆,写了      、       、        三个生活片断。        [3分]
3. 本文写了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深秋季节,成百上千的大学毕业生,响应毛泽东发出的“                        ”的号召,告别校园生活,浩浩荡荡地涌向太湖,去掏泥筑堤,改造太湖,其目的是:         (用文中原句答)                             [2分]
4. 文中“秦始皇们”下令让大学生自己点燃烧毁自己书的火,为什么要烧掉自己的书?(用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一“焚书坑儒”的一幕,使你明白了什么?  [2分]
①为什么烧书:
②你明白了什么:
5.  “一个漂亮热情、善于交际的女学生”在斗争中投进了太湖的怀抱,真正成了太湖的女儿。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只略知是一场文化大灾难而已,但读到这里,你会感受“文革”不仅仅是文化劫难,更是对   的扭曲,更是对   的催残。[2分]
6. 文末为什么写明代文人为“虎丘山曲会”而奔忙,清代柳亚子为“南社”而奔忙。(要求从写作手法和内容两方面答)                 [2分]
答:①写作手法:
②内容方面:
7. 用简短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               [2分]
三. 综合性学习 (共设七道题,每道题均为2分,计14分)
               漫游语文大世界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遗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6年黑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