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98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1]
肇庆市实验中学2006年高中语文第一册期末测试卷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一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漫溯(suò) 斑斓(lán)   炫耀(xuán) 含情脉脉(mò)   
B.典押(yā)  踟蹰(chí)   柳絮(xù)   挥斥方遒(qiú)  
C.袅娜(nà)   邂逅(hòu)     窈窕(táo)   蓊蓊郁郁(wěng)
D.漪沦(yī)   跫音(qióng)   攒射(zàn)   绿野阡陌(xi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峥嵘岁月    游目聘怀    迫不急待    赁屋授课  
B.陨身不恤    中流砥柱    风华正茂    桀骜不逊
C.历尽苍桑    肆意雕琢    残羹冷灸    卧薪尝胆
D.参差斑驳    泱泱大国    婀娜多姿    修短随化
3、依次填人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       。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    着些白花。
(3)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   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
A.招摇  开放  反而     B.招摇  点缀  却
C.荡漾  开放  却       D.荡漾  点缀  反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使我们培养了良好的读诗趣味。
B.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次高考动员大会。
C.散文对读者的吸引力,来自作者人格与心灵的坦白。
D.我从内心向你表示由衷的祝贺,望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成绩。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父、母都是美国留学生,母亲先学医,后又攻读工艺美术。
B.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C.英国作家史密斯在谈论小品文创作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伦理学在玫瑰丛中,身入其境,芳香扑鼻。(《小品文作法论》)"
D.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在新的一年,我们的刊物将洗心革面,推出更多好栏目好作品。
C."神州五号"飞天成功,是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的结果。
D."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期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浏览完整试题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家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7、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均已被秦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8、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夏、商、周时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王室东迁后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因此,只好听任鲁国的统治者以"春秋"作为时代的称谓。
B.徐文提出商榷的意思是,即使"春秋"的命名与史书有关,也不能认定是以鲁国的国史命名,因为各国国史均名为"春秋"。
C.春秋时,周王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被破坏,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便失去存在的基础。
D.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权力的再分配、思想的解放使传统的历史年代学观点产生了一些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每小题3分)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1)始舍于其址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A.(1)房屋        (2)获得    (3)名称     (4)景象
B.(1)房屋        (2)取得    (3)命名     (4)观察
C.(1)筑舍定居    (2)得到    (3)名称     (4)观察
D.(1)筑舍定居    (2)能够    (3)命名     (4)景象
12、选出下列"其"字与其他各项用法不同的一项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距其院东五里               D.其孰能讥之乎
13、选出文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一项    
A.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于是余有叹焉
14、作者在第三段第一句中所"悲"(感叹)的内容是哪一项
A.古书之不存
B.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D.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108分)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分)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2分)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3分)
                                                                 


展开余下试题16、名句默写填空。(6分,每空1分)
(1)曾记否,              ,              ? 
(2)故知                ,齐彭殇为妄作。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 
(4)业精于勤荒于嬉,                    。 
17、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中吕]卖花生     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1)诗人选取三则史料,有无辜而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的悲哀,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主旨:                                                         
(2)整个作品在              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情调沉郁悲凉,"长叹"中包含着作者                                          的感情。 
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 (18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8、"笼着轻纱的梦"的本体是?(2分)
答:                                                                    
19、文中划线处的"酣眠"和"小睡"具体各指什么?(4分)
答:                                                                      
20、"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                                                                      
21、文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一句中的"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
答:                                                                      
22、从选文的景物描写来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3、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恰当的语句。(2分)
信念是石,敲击星星之火;信念是火,_________    ___;信念是灯,______    ______;信念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2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4 分)
庭院里的玉兰树在蝉鸣声中舞蹈,不时送来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香。伴着蝉鸣和幽香,小女孩长大了,渐渐读懂了苏东坡的豪放,李白的飘逸,李清照的婉约,杜甫的沉郁,柔美的朱自清和犀利的鲁迅。
语序调整后的句子应该是:                                 
                                                            
2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30字内,4分)
颐和园风景美,美不胜收。这美不但让游人一旦去过就难忘,就还想去,这美也抢了风头,遮掩了颐和园里诸多的价值连城的珍宝的光辉。那些无价可估的珍宝,有石狮子、石墩儿、青铜器,有乾隆收藏的玉器,还有那些高大、高贵、古色古香的皇家家具。让我们除了注意到这些珍宝的贵重、辉煌,再听一听这些珍宝的收集、安置故事。等我们再去颐和园,就会多了些鉴赏的眼光和学识。请关注《俗说文化》。
答:                                                                               
26、作文(60分)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人对你的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最大?印象最深刻?请以"在成长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④7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1.B( A溯sù  炫xuàn;  C娜nuó 窕tiáo;  D攒cuán 阡qiān )
2.D( A聘-骋、急-及;  B陨-殒、逊-驯;  C苍-沧、灸-炙 )
3.D
4.C( A主语残缺, B有歧义, D语意重复)
5.B( A"父、母"不要标点; C下引号位置错; D问号改为句号 )
6.B(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改过自新。不能用指刊物改版。)
7.C(原文第二段语句"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可判定正确答案。)
8.B(B项意思不完整。)
9.D("天命靡常"的观点春秋已有,并非产生于战国。)
10.A(鲁国当时已是地位衰微的小国。周王室有求的是大国。)
11.D   12.D   13.C   14.B     15. 16.略
17.(1)连绵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2)①叙述史实;②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 
18.叶子和花
19."酣眠"比喻月光朗照;"小睡"比喻淡云遮月(答不能朗照也算对)。
20.通感(2分)。用名曲优美、和谐的旋律比喻光与影的和谐,不仅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而且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像(2分)。
21.指代"虽然是满月……所以不能朗照"(评分要求:只答"不能朗照"也算正确,本问题2分。);素淡朦胧的月色赋予荷塘静谧清幽的韵味,与作者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的心绪相一致。(评分要求:意思对即可,本问题2分。)
22.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喜悦,又有淡淡的忧愁。
23.点燃希望之灯。照亮前行的路。
24.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东坡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鲁迅的犀利和朱自清的柔美。
25.《俗说文化》介绍颐和园内的珍宝及其收集、安置的故事。 (218.26.165.179)"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肇庆市实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