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21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21]
浙江高职语文模拟考试(48)
"杭州余杭     退休教师      葛  杰     模拟编写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每对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B(“哮”读xiào   “酵”读jiào)   )
A.便笺/歼灭  箕踞/有案可稽  自惭形秽/不容置喙
B.咆哮/发酵  阖家/涸辙之鲋  醍醐灌顶/啼笑皆非
C.缥缈/剽悍  熨帖/钟灵毓秀  殚精竭虑/箪食壶浆
D.肄业/造诣  渐然/草菅人命  曲高和寡/荷枪实弹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项中“跚跚来迟”的“跚”应为“姗”,“姗姗”意为: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B项中“衣衫烂褛”的“烂”应为“褴”。D 项中的“裨官野史”中的“裨”应为“稗”。故答案为C  。)
A.帐篷  跚跚来迟  对簿公堂  恃强凌弱   
B.肤浅  出神入化  衣衫烂褛  韦编三绝 
C.赐予  耳鬓厮磨  切中肯綮  蛛丝马迹   
D.逡巡  裨官野史  方枘圆凿  戛然而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相濡以沫”指同处困境时相互救助。语境不和)  )
A.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地丰富,特别是在精神文明方面,邻里和睦相处、互敬互让、相濡以沫已蔚然成风。
B.李院长动情地说:“搞旅游,建宾馆,无可厚非,但决不能焚琴煮鹤,任意破坏植被、水源和野外文物。”
C.领导干部不能高高在上,应深入到群众中去,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D.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期望值太高,要求非常苛刻,有时甚至到了鸡蛋里头挑骨头的地步,这对教师显然不公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B“这”指代不明;C“长江鱼类资源衰退连连告急”杂糅;D“远不及日本普及”的主语不明,造成歧义)   )
A.前不久,在瑞士召开的有三十多个国家四百位科学家参加的第八届生物学会议上,这两篇论文得到了与会科学家的高度评价。
B.神州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这是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国人不能为它骄傲。
C.长江鱼类资源衰退连连告急,为此武汉市从2004年开始实施旨在恢复长江生物种群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禁渔令。
D.二十世纪以来,毛笔渐渐淡出中国人的生活。如今在中国,设置毛笔课的学校越来越少,远不及日本普及。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D(农村三部曲为茅盾的代表作)    )
A.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代表作是讽刺灭亡的骑士制度和骑士文学的优秀长篇小说《唐·吉珂德》。
B.屈原,战国末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的《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赋”既是诗经中与“比”、“兴”并列的一种表现手法,又是一种讲求文才、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体,代表作如《阿房宫赋》《赤壁赋》等。
D.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著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另有散文集《随笔录》等。
6、将句中熟语换为成语,改换得不恰当的一句是( C此词是:既不听也不问,形容对人对事极不关心。)


浏览完整试题A.学习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持之以恒。  (换为“一曝十寒”)
B.同志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以诚相待。如果只想坑害别人,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换为“咎
由自取”)
C.老师多次教育他,而他总把话当作耳边风。听了后不放在心上。(换为“不闻不问”) 
D.即使明天退伍,我们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换为“得过且过”)
7、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B  )
A.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 
B.近期汇市美元对日元的比价有小幅攀升 
C.两位老太乐善好施  , 3年多捐助贫困学生6万
D.教师节中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
8、对下面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和它的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是C。A项运用了比喻,没有拟人。B项中分析错误,应为“主观主义的作风”。D 项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运用了拟人,如:“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另外,本段文字主要是表现松树的那种“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故综合这两方面考查,选C。  )。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们的筋骨和脊梁。(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方式,喻指不细致的工作作风。)  
B.“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运用了比喻方法,喻指不细致的工作作风。)   
C.我的心常在黑暗的岛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作者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了我在黑暗的日子里充满了苦闷彷徨的感情,如果没有光明在前面引路,也会消沉下去。)   
D.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缝隙,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中展开枝叶,像是和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样子。不管怎么样,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主人,好像少了谁都不该似的。(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9、把下面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答   (③①⑤②④)
①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
②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花蕊历历的,闪闪的。
③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
④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妖娆。
⑤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深浅之别。
10、秋,是古代文人十分钟爱的抒写对象,秋被表现得异彩纷呈。不属于这一主题的项是(F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A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 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C 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E 王勃的《滕王阁序》“时序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F 唐代宋之问的“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分析有误的项是(B  突出了禅智寺的幽静、冷寂的特点)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A  诗的第一句“雨过一蝉噪”,不能把“一蝉”改成“数蝉”。因初秋蝉声本已嘶哑,“一蝉鸣”更使人觉得音色的凄咽;用“一蝉鸣”反衬出蝉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而“数蝉”则嘈杂,破坏了诗的幽静气氛。                                                                      
B 这首诗以静衬动,突出了扬州的热闹。
C 本诗从听觉角度写“静”有:开头要能够“静中一动”衬托,用蝉嘈反衬智禅寺的静,用秋雨秋风烘托出蝉智寺的冷寂。
D 本诗从视觉角度写“静”有:青苔长满阶砌,则行人罕至,寺内白鸟徘徊,暗示寺的空寂人稀。
E 本诗从明暗的变化写“静”有:透过暮霭看到斜阳余晖,反衬寺院黄昏格外的暗,意外的幽,分外的静。
F 结尾用“动“动中一静”衬托”,把远处热闹的扬州拉来作陪衬,凄凉伤感油然而生。
12、完成以下各题:
(1)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提出“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五常——仁义礼智信”。请你选择“五常”中的任意一个内容,结合现代社会特点,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认识(不超过50字)(2分)
(参考答案要点)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应成为现代社会“以人文本”的精神资源。
“义”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应以此抑制见利忘义等道德沦丧之风。
“礼”的主要作用是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智”是科学智慧科学精神的统一,应提倡创新。
“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正常与内心的道德基础。
(2)阅读下面的图标,完成后面的题。(2分)
高考作文评分控制组对影响高三学生作文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所占比例
语言表达 句子,词汇,文字标点,修辞 51.55﹪
层次结构 层次,过渡 21.55﹪
思想内容 中心,材料,分析 21.90﹪
请根据图标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1) 影响学生作文的关键是语言表达。
(2)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首先要抓好语言表达训练。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按要求做题。(2分)


展开余下试题洪战辉,是湖南怀化学院的学生。每天早晨,他都会自行车,把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送到石门小学,晚上再接回到他们的住处——男生宿舍下的楼梯间。而那位小女孩和他没有血缘关系,使犯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捡来的弃婴。由于母亲离家出走,这位捡来的妹妹,由他一手带大。从读高中时,他就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整整12年了。
洪战辉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他也因此被评选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
请结合上述材料,为洪战辉写一则颁奖词,要求概括得体,简明流畅,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上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在奋斗中成长。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在精神上,他从来就是强者。(选自CCTV2005感动人物颁奖词)
(4)请模仿甲同学的发言,讲述一个你熟悉的名著中的故事。要求说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情节,在叙述中至少运用一个成语或名言、警句、格言。(2分)
    甲同学:《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解救了金氏父女。他真不愧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你的讲述:
    举例《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听傻丫头说,宝玉要娶宝姑娘的事,顿感天旋地转,经受不住巨大的打击,终于孤零零地病死在潇湘馆内。
二、阅读分析(6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1至3 每题4分,第4题3分)
                                   隐 身 衣①                杨 绛 
   我们夫妇有时说废话玩儿。 
  “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 
   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我们只求摆脱羁束,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隐身不住,得赶紧逃跑。 
“阿呀!还得有缩地法!” 
   “还要护身法!” 
   想的越周到,要求也越多,干脆隐身衣也不要了。 
   其实,如果不想干人世间所不容许的事,无需仙家法宝,凡间也有隐身衣;只是世人非但不以为宝,还惟恐穿在身上,像湿布衫一样脱不下。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 
   我记得我国笔记小说里讲一个人梦魂回家,见到了思念的家人,家里人却看不见他。他开口说话,也没人听见。家里人团坐吃饭,他欣然也想入座,却没有他的位子。身居卑微的人也仿佛这个人身的幽灵,会有同样的感受。人家眼里没有你,当然视而不见;心上不理会你,就会瞠目无睹。你的“自我”觉得受了轻视或怠慢或侮辱,人家却未知道有你;你虽然生活在人世间,却好像还未具人形,还未曾出生。这样活一辈子,不是虽生犹如未生吗?谁假如说,披了这种隐身衣如何受用,如何逍遥自在,听的人只会觉得这是发扬阿Q精神,或阐述“酸葡萄论”吧? 
   《儒林外史》二十六回里的王太太,津津乐道她在孙乡仲家的席上,坐在首位,一边一个丫头为她掠开满脸黄豆大的珍珠拖挂,让她露出嘴来吃蜜饯茶。而《堂吉诃德》十一章里的桑丘,却不爱坐酒席,宁愿在自己的角落里,不装斯文,不讲礼数,吃些面包葱头。 
   我国古人说:“彼人也,予亦人也。”这不过是勉人努力向上,勿自暴自弃。西班牙谚云:“干什么事,成什么人。”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我乡童谣有“荠菜开花赛牡丹”的话。我曾见草丛里一种细小的青花,常猜测那是否西方称为“勿忘我”的草花,因为它太渺小,人家不容易看见。不过我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苏东坡说:“山间之明月,水上之清风”是“造物之无尽藏”,可以随意享用。但造物所藏之外,还有世人所创的东西呢。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做书读,可当戏看。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不过这一派胡言纯是废话罢了。急要挣脱隐身衣的人,听了未必入耳;那些不知世间也有隐身衣的人,知道了也是不会开眼的。平心而论,隐身衣不管是仙家的或凡间的,穿上都不便——还不止小小的不便。 
   仙家隐身衣下面的血肉之躯,终究是凡胎俗骨,耐不得严寒酷热,也经不起任何损伤。穿了凡间的隐身衣也有同样不便。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起磕碰的。人生几何!凭一己的经历,沾沾自以为独具冷眼,阅尽人间,安知不招人暗笑。因为凡间的隐身衣不比仙家的法宝,到处都有,披着这种隐身衣的人多得很呢,他们都是瞎了眼吗! 
  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衣②好。 
[注]
①本文是作者散文集《将饮茶》的后记,有删节。 
②“国王的新衣”指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骗子为皇帝“制作”的“新装”。 
1.文章开头写作者夫妇“说废话玩儿”,意在表明作者怎样的观点?这些文字对后面的行文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说“隐身衣不管是仙家的或凡间的,穿上都不便”? 
3.文中引用《儒林外史》和《堂吉诃德》的细节,讲述家乡的童谣,各自蕴涵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项概括不超过10个字)。 
4.作者认为“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衣好”,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简要解说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
1.做人应当坦白、真诚,想靠“隐身衣”掩饰自我的想法和做法都要不得。这些文字让人读来饶有兴味,自然引出下面对所谓“仙家的或凡间的”隐身衣的评说。
2.即或真能穿上“隐身衣”,也改变不了自己血肉之躯和心灵思想,甚至招致更多的伤害、打击,使自己与社会隔膜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3.人的志趣各不相同。用自己的成就完美自身。
4.想穿。隐身衣”的人是追求自己的处世方式,无意欺骗、危害他人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12分)         
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     
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展开余下试题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汉代中央政府统治西域,为玉石进入中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李旭解释说:茶是古道上运输的主要物品,马是运输的主要工具,因此谓之为“茶马古道”。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篇讲茶马古道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藏族学者格勒,但他对“茶马古道”的解释是“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指从宋朝开始,朝廷在四川等省设茶马司,专门负责用茶叶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因此“茶马古道”是茶与马互换的通道。这种解释与李旭等的解释有些差别,这种差别也许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然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差别,蕴含有深层的文化内涵。“茶马古道”四个字在李旭等汉族学者脑海里唤起的画面是,大山褶皱中艰难跋涉的马帮和马背上的茶叶,而在藏族学者格勒眼前推出的却是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骏马和以马易茶的场景。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丝绸之路”应该更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由西方人首先提出来的。   
B.至今无法证明丝绸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货物。   
C.考古资料证明玉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货物。   
D.“玉石之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对中原甚为重要。
2.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B.“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玉石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C.“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玉石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D.“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考古表明,至少在商代,玉石已经成为运行在“丝绸之路”上的一种重要的货物。   
B.“丝绸之路”虽然举世闻名,但它运送的重要货物不仅是丝绸,因此很有更名必要。   
C.“丝绸之路”与“玉石之路”在命名上的差别,实质上是命名者的文化背景的差别。   
D.由于双方存在无意识的差别,致使汉、藏学者对“茶马古道”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出土文物和“玉石之路”的考察表明,自古以来,玉器便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B.根据对“茶马古道”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断,起码从宋代开始,藏族人民就有爱好饮茶的习惯。   
C.由于“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所运送的货物并不同,因此两者的知名度也就不能相提并论。   
D.李希霍芬、李旭和格勒等的“命名”现象说明,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离不开各自的文化背景。
参考答案
1.A (“丝绸之路”的名称由西方人提出,并非更名的原因;更名的原因是命名者只站在西方的角度,不能准确反映“丝绸之路”的实际情况。)   
2.A (“这个问题”是指“一条路的货物流向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深化”是指“丝绸之路”命名的深层原因 —— 文化内涵,或文化背景。B划线句中没有“命名问题”和“‘玉石之路’的命名”的意思。C划线句中没有“‘玉石之路’的命名”的意思。 D划线句中没有“命名问题“的意思。)   
3.D(汉、藏学者对“茶马古道”解释的差异,是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所致。)   
4.C(“所运送的货物不同”与“知名度不能相提并论”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推论关系。A历来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的玉器,以及“玉石古道”的运行,说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用玉、赏玉的习惯。B “茶马古道”的存在和运行,说明西藏人民需要茶叶。D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也就影响了各自的命名立场和角度。)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草色遥看近却无
迎着早晨的轻寒,或夜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薊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渐渐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浙江高职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2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