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992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2]
贵州省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06年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2.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的注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勒lè 勒令 勒逼 勒紧 敲诈勒索
B.便biàn 便道 便服 便捷 大腹便便
C.落luò 落差 落难 落款 落落大方
D.识shí 认识 标识 识别 目不识丁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美国消费者的信心指数迅速下降,这反映出人们对美国经济出现的 的担心大大增加。
②经过三年的努力,她如意地考进了大学。她觉得这些成绩的取得, 着老师们的心血。
③她想了几秒钟, 出一个数目,考虑到这个数目不会招致平时节俭的父亲的拒绝和惊骇。
A.衰萎 贯注 核计 B.衰退 灌注 核计
C.衰萎 贯注 合计 D.衰退 灌注 合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世界文化价值的构架里,中国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群体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一个个体文化。
B.针对班级学生各科成绩良莠不齐的现状,班主任王老师把学生组成了不同的学习小组,让他们互相帮助。
C.不管阅读什么文章,我们都应当口诵心维,一边读着,一边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这样才会有大的收获。
D班主任周老师的一番耐心细致的开导如醍醐灌顶,让我们大家的心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我们都笑起来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几年来曾被金钱至上的思想束缚下的人民群众,随着思想认识的逐步提高,也逐渐觉悟起来了。
B.一种为家庭提供清洁劳务的计时服务,近日在贵阳市格外走俏,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一条道路。
C我市移动电话部门针对春节期间手机短信密集发送,对明年发送量进行了预测,准备事先做好相关工作。
D银行表示,可能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增加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升值负担。
浏览完整试题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的城和市虽然出现得很早,但城和市却没有必然联系,城是防御工程,市是物物交换场所。称得上城市的城起源于西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奠基于秦汉,消亡于建国初期。有城墙的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因为中国的专制主义制度根深蒂固,建城设市必须由官府决定。因此,由社会经济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城市很少,像宋元明清时代全国著名的大镇,即使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市场繁荣,都不能算作城市。
在中国,只有到了城内或城的附近设市的时候才出现了城市。仅有市而无集中的居民,或者仅有集中的居民而无市,仍然只能算是单个的城或市,都不是特定意义上的城市。城市并不一定有城,但必须有市,才能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中国早期的城市是城和市的结合体,往往先筑城而后设市,城的地位和作用比市更为重要,这是中国特殊的历史、自然环境所形成的中国城市的独有特点,不能以一般城市形成的规律来解释。中国城市出现的时代应该是西周,因为夏商的都城是否设市,既无文献依据,也无考古证明。在西周的文献中也未发现有“城市”一词。不难看出,城市兴起在前,概念形成在后,是符合事物发展基本规律的。中国城市的概念出现于战国,《韩非子•爱臣》明确提出了城市的概念,城市一词才终于成为反映特殊地理实体的准确概念,一直延用至今。
总之,中国早期的城市,是在城内或附近设市以后产生的。后来,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一些交叉路口、水路码头等人口集中的地方也形成了城市。这些城市并不一定筑城,但它们都是真正的城市。因为这些地方既有众多定居的人口,又有市场,符合早期城市的基本条件。
由城到城市的飞跃发展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秦汉以后,中国省级政区不断变迁,州县政区逐步趋于稳定,因此,城市是随着州县政区设置的多少而增加或减少的。每一个朝代设县的多少,几乎就是当时城市的多少。两千年来中国县的建置比较稳定,县城的多少变化不大,县级以上的城市也就是一两千数之谱,反映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即相对稳定,极少变动和发展缓慢的态势。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专制制度所造成的,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加之筑城设市要通过官府去办,没有州县衙门的地方就难于形成城市。这就是两千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
(选自《百科知识》2006年第二期下,有改动)
5.中国城市的形成不能用一般城市形成的规律来解释的根本原因是
A.根据考古界和文献记载,中国的城市出现的很早。
B.专制主义制度根深蒂固,建城设市要由官府决定。
C.城市是城和市的结合体,但城和市没有必然联系。
D中国古代早期的城市,城的地位和作用比市重要。
6.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早期的城市,是在城内或附近设市以后才形成的,所以,都不能算做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B.城和市两者没有必然联系,城是防御工程,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功能各异,都不能算做城市。
C.《韩非子•爱臣》提出“城市”概念后,“城市”一词才成为反映特殊地理实体的准确概念沿用至今。
D.中国城市发展的相对稳定、极少变动、发展缓慢的态势,严重影响和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根据文意,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城墙的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建国后新建的城市就不再修建城墙。
B.中国城市是城和市的结合体,有城就有市,有市就有城;有集中的居民就会有市,有市就一定有集中的居民。
C.在中国,没有州县衙门的地方就难以形成城市,所以,城市的增加或减少是随州县政区设置的多少而变化的。
D.西周文献中没有“城市”,但中国城市出现的时代在西周,可见,文献记载不是确定城市是否形成的唯一依据。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罗复仁,吉水人。少嗜学,陈友谅①辟为编修。已,知其无成,遁去。谒太祖于九江,留置左右。从战鄱阳,赍蜡书谕降江西未下诸郡,授中书谘议。从围武昌,太祖欲招陈理降,以复仁故友谅臣也,遣入城谕,且曰:“理若来,不失富贵。”复仁顿首曰:“如陈氏遣孤得保首领,俾臣不食言于异日,臣死不憾。”太祖曰:“汝行,吾不汝误也。”复仁至城下,号恸者竟日,理缒之入。见理大哭,陈太祖意,且曰:“大兵所向皆摧,不降且屠,城中民何罪?”理听其言,遂率官属出降。
已,复使扩廓②。前使多拘留,复仁议论慷慨,独得还。洪武③元年,擢编修,复偕主事张福往谕安南④还占城⑤侵地。安南奉诏,遗复仁金、贝、土产甚厚,悉却不受。帝闻而贤之。
三年置弘文馆,以复仁为学士,与刘基同位。在帝前率意陈得失。尝操南音。帝顾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间幸其舍,负郭穷巷,复仁方垩⑥壁,急呼其妻抱杌⑦以坐帝。帝曰:“贤士岂宜居此。”遂赐第城中。天寿节制《水龙吟》一阕以献。帝悦,厚赐之。寻乞致仕。陛辞,赐大布衣,题诗衣襟上褒美之。已,又召至京师。奏减江西秋粮。报可。留三月,赐玉带、铁拄杖、坐墩、裘马、食具遣还,以寿终。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陈友谅:元末起义军首领。②扩廓:人名,明初西北地方军事割据势力首领。③洪武:朱元璋年号。④安南:明时贵州属地名。⑤占城:古南国名。⑥垩(è):粉墙用的白土。⑦杌(wù):矮凳。
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已,知其无成,遁去 以复仁故友谅臣也
A 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以复仁为学士,与刘基同位 题诗衣襟上褒美之
展开余下试题
C D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9.下列句子中都能说明罗复仁性格“质直”的一组
①已,知其无成,遁去。
②俾臣不食言于异日,臣死不憾。
③遗复仁金、贝、土产甚厚,悉却不受。
④大兵所向皆摧,不降且屠,城中民何罪?
⑤在帝前率意陈得失,尝操南音。
⑥复仁方垩壁,急呼其妻抱杌以从帝。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②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复仁从少年时便好学,先被陈友谅赏识任用,但在认识到陈友谅难以成就事业之后,就毅然离去,后一直忠心耿耿地为朱元璋效力。
B.罗复仁出使扩廓处慷慨陈词,得以安全返回;后来又劝说安南归还所侵占的土地,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从而捍卫了中央政权的威严。
C.罗复仁“号恸竟日”,真情动人,继而从大势所趋、百姓生命方面来劝说陈理,陈理听从他的劝说,带领官兵出城投降,罗复仁终不辱使命。
D.罗复仁地位尊崇,忠于职守,敢于直言,诚实直朴,朱元璋对他虽宠有加,但是后来因为他上奏请求减免江西地方的秋粮赋税而被免职。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考生不能将答案直接答在试卷上,必须答在答题卡上。
2.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卡的“注意事项”。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太祖欲召陈理降,以复仁故友谅臣也,遣入城谕,且曰:“理若来,不失富贵”。
译文:
⑵间幸其舍,负郭穷巷,复仁方垩壁,急呼其妻抱杌以坐帝。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水槛遣心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晚眺赊。(注)
澄江平江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赊:长,远。
⑴叶梦得《石林诗话》评价这首诗说“缘情体物,自由天然之妙”,尤以“出”“斜”遗词用意精微。请联系本诗的意境,体会这两个动词的“天然之妙”。
答:
⑵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简要赏析。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竹喧归浣女, 。(王维《山居秋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 , ,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⑵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
。(苏洵《六国论》)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雨 前
何其芳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侯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抚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色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然么欢欣地发出啾啁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田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啊!在这多尘土的国度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荫来覆荫我自已。
展开余下试题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
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注〗《雨前》写于1933年春。当时中国政治气氛沉闷,民族危机深重,作者正在北京大学求学。
14.本文作者对北方雨前的自然景象作了细腻的描写,请简要概括其特点。(4分)
答:
15.“我心里的气侯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结合作者写作的时代,分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绪?(6分)
答:
16.作者主要描写的是北方雨前的景象,却在第三、第六自然段写到了对南方故乡春雨的怀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7.文中两次用到“憔悴”一词,用得新颖、贴切,请分析两次用法的不同作用。(6分)
⑴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
答:
⑵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荫来覆荫我自已。
答:
六.(15分)
18.阅读下面材料,用一个单句概括出主要信息。(4分)
语文教育有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答:  
上一篇:
恩平一中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下一篇:
2006年中考模拟试题语文(一)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贵州省2006”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