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职高试题

阅读:109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职高试题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2]
湖南怀化高三5月联考语文卷
"湖南怀化高三5月联考语文卷
                                          
说明:本试卷分Ⅰ卷、Ⅱ卷和答题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只交答卷。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A、拓本      鞭挞    邋遢      纷至杳来
B、钵盂      拨款    菠菜      生吞活剥
C、冥顽      暝目    明信片     名副其实
D、凄惋      蹊跷    栖息      休戚相关
答案:B A杳—沓 遢(tā) C暝—瞑  D惋—婉
2、下列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为了使孩子有出息,他把心血全都       在了女儿的身上。
②登上山顶,向远处望去,村庄在雾气与炊烟中时隐时现,一片       。
③人生的道路很漫长,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艰难困苦,但只要我们有      的意志,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
A、灌注      蒙眬       坚韧                    B、贯注     蒙眬      坚忍
C、灌注      朦胧       坚忍                    D、贯注     朦胧      坚韧
答案:C   灌注:浇进;注入。贯注:①(精神、精力)集中。②(语意、语气)连贯;贯穿。朦胧:①月光不明。②不清楚;模糊。蒙眬: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坚忍:(在艰苦困难环境下)坚持而不动摇。坚韧:坚固有韧性。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加入WTO,随着中国政府降低关税承诺的逐步兑现,国内许多名企业名产品那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局面也将一去不复返了。
B、 赵本山的小品《送水工》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人们心中所有的烦恼、忧愁在这一笑之中付诸东流。
C、 经过几个月的平静,禽流感在泰国突然卷土重来。泰国卫生部宣布,又有一人因感染禽流感病毒而死亡。
D、 刘翔能够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脱颖而出,一是他身体条件非常好,二是他技术动作不错。
答案:B (付诸东流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不合语境。)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经过这几次调查,今年一到三月,长城润滑油的价格总体涨幅达到了10%,而去年全年的综合涨幅才在5%左右。
B、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参与违法招生中介活动、扰乱招生秩序的有关人员,有关部门和高校必须严厉查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C、由于绘画画面的有限性和绘画形象的固定性,又对绘画表现更广大的生活空间、表现时间过程、表现心理活动和声音形象等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浏览完整试题D、我们将进一步鼓励中方企业到俄罗斯经济特区投资办厂和开展技术研发,扩大对俄罗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答案:C(少主语)
二、社科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说说“封建迷信”
“迷信”一词的含义,依据《辞海•迷信》辞条的解释,是指相信占星、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或崇拜。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迷信,它的确是与科学根本对立的社会意识。但我们在长期的反迷信宣传教育中,通常在迷信二字之前加上“封建”一词,不仅令人费解,也使人感到迷信一词的义旨非常狭窄。
迷信本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精神心理现象,从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源于原始自然观和神话自然观,之所以长期存在,代代相传,以至形成深厚积习,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人类受科学、文化水平的限制,对自然、世界万物难以产生理性、科学认识;当然也反映人类对自身归宿的一种非理性的幻想、追求。它并不特殊地存在于某一社会里,相反,它存在于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中。
而“封建”一词,则通常指封建主义的社会形态。在封建社会中,人类固然迷信,这是无需多言的,但迷信并不都是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倒是越向前追溯,人类越是迷信,这是已被历史证明了的。原始社会固然无文字可考,但进入文明之后,史册昭昭,文字历历。以中国商朝为例,商是中国奴隶制时代的一个重要王朝,为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就曾自诩“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商颂•玄鸟》)这是十足的迷信。在商的政治体制中,曾特设“卜”、“筮”等职,专司鬼神之事,举凡祭祀、征伐、田猎、疾病、年岁丰歉、气象阴晴等等,莫不用占卜之法询鬼问神。今人看来,荒谬之至,但在当时却是理所当然,国家甚至把这一切当作自己的意识形态。可见,在奴隶制时代,论其迷信程度,远在“封建”之上,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对“奴隶”迷信呢?!如果我们只反“封建迷信”而不反“奴隶迷信”岂不是除其末而留其本。再说,资本主义社会也并不是就没有迷信之事,报载,白宫大内就曾私用星相术师,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那我们还要不要反对“资本迷信”呢?!
依我管见,迷信就是迷信,在迷信之前无需再添加什么修饰、限定,正确的提法应该是:“树立科学思想,破除迷信意识。”
5、下列关于“迷信”说法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的一种思想行为。
B、 迷信即是信仰或崇拜。
C、 迷信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
D、 凡是在迷信前加“封建”二字是不科学的。
答案:A  理由:B错在无“盲目”二字;C错在无“目前为止”;D应是在宣传教育的特定环境中。
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句是(    )
A、 我们不应该反对“奴隶迷信”。
B、 科学文化水平高、对自然、世界万物有理性认识的人都不迷信。
C、 封建社会里人人皆迷信,这是无需多言的。
D、 作者通过文字记载来证明奴隶社会的迷信程度在封建社会之上。
答案:D  理由:A错在“不应该”;B错在推不出这个结论;C“人类”不等于“人人”。
7、对文中画线一句理解不恰当的是(   )
A、 迷信是存在人类社会中的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精神、心理现象。
B、 迷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人类受科学、文化水平的限制,对自然、世界万物难以产生理性、科学认识。
C、 迷信的长期存在,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归宿的一种非理性的幻想、追求。
D、 迷信源于原始自然观和神话自然观。
答案:B   理由:应是迷信“长期存在、代代相传”的原因。
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 将来科学发展到极高水平就不会有迷信了。
B、 迷信就是迷信,在迷信前添加修饰、限定语都是错误的。
C、 奴隶社会的人意识到在祭祀、征伐、田猎、疾病、年岁丰歉、气象阴晴等方面询鬼问神是迫不得已的。
D、 迷信程度是由一个社会中相信迷信的人数、迷信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力决定的。
答案:D  理由:A文中没有这样的依据;B应在特定的宣传教育中;C奴隶社会的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相州昼锦堂记〔宋〕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9、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得易而侮之。   轻易
B、买臣见弃于其妻。  被
C、惟德被生民     施与
D、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寄希望
答案:A:轻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若季子不礼于其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  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展开余下试题C、  闻下风而望余光者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D、  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答案:B    A 被。在。B都为主谓之间,无意义。C并列。转折。D表目的。拿。
11、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不属于作者肯定的观点的一组是(   )
①快恩仇、矜名誉
②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③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④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⑤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以惊骇而夸耀之也。
⑥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季子、买臣的事例来证明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是令人羡慕的一件事。
B、作者所歌颂的魏国公辛勤劳苦为国家办事,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但只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
C、作者因为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D、本文作者极力推崇魏国公“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 “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的高贵品质与丰功盛烈。
答案:D
第Ⅱ卷 (共114分)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 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2分)
答案: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把它赠送给相州百姓。
② 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4分)
答案: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
③ 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3分)
答案:把国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稳。
 
【译文】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的壮盛,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赞美的诗歌传播在四面八方,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    怨                      [中思•喜春来]春思
金昌绪                            胡祗遹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注]辽西:即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
①《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和《春思》中“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写黄莺的目的和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前句写黄莺是为了表现少妇不愿意让黄莺来惊扰她的美梦,抒发了她对征戍亲人的思念之情(或怨恨战争也可)。后句写黄莺是为了展现黄莺欢唱中的美好春景,表现了一种闲适、喜悦的心情。(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也可)
  ②《春怨》和《春思》在语言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分)
答案:活泼生动、口语化。平实、通俗。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每小题1分,共6分)
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答案:石破天惊逗秋雨。
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总是离人泪。(王实甫 《长亭送别》)
答案:晓来谁染霜林醉?
④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轻拢慢捻抹复挑,
⑤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答案:烟光凝而暮山紫。
⑥一骑红尘妃子笑,(   )。(杜牧《过华清宫》)
答案:无人知是荔枝来。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话“耕”
曹金兴
①我家住在上海衡山路。百年的梧桐枝繁叶茂,把整条马路遮盖了。外国驻沪领事馆及外资企业就散布在周围。咖啡座、小酒吧、美容院、精品屋鳞次栉比。夜幕降临,英、日、韩文的霓虹灯闪烁变幻,好一派异域风情。就在这洋气时尚的马路上,开了一家耕读园书香茶坊,古色古香的,显得格外醒目。门前还有一副对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一等人孝子忠臣。”每次经过,我都会不由自主地驻足流连,沉吟遐思。比起袅袅的香茗来,我觉得店名和对子更耐人品味。
②中国以农为本,耕作是百姓最基本的生计。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也衍生了一些带有“耕”字的营生。著书都为稻粱谋。文人把写作称为“笔耕”。古人写字要用砚台,所以“笔耕”又称“砚耕”。舞文弄墨是耕,摇唇鼓舌也是耕。贾逵为东汉的通儒,用今天的话就是博学多闻、贯通古今的大知识分子。《拾遗记》卷六:“(贾逵)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口倦,世所谓舌耕也。’”舌耕,就是吃开口饭的。你说怪不,傍上一个泥土味十足的“耕”字,反倒平添了几分书卷气。


展开余下试题③笔耕、舌耕与耕田毕竟是两回事。我曾经当过农民,土里“刨食”之辛苦,自有切身体会。露天作业,日晒雨淋的,强度又大,汗流浃背是常事,每天累得筋疲力尽,腰酸背痛。当年落下的病根,直到今天仍在折磨我。后来我成了教师,也算是“舌耕”吧。偶有心得,也会手痒痒“笔耕”一下。动嘴皮、耍笔杆子其实也不轻松,只是不一样罢了。耕田是累筋骨、流汗水,“舌耕”“笔耕”则费神思、耗心血。我有了“舌耕”的经历,方才理解了冥思苦想、殚精竭虑、绞尽脑汁这些词语。我自“笔耕”以后,真正读懂了“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些诗句。
④另外,农夫春种秋收,投入产出周期较短。文人笔耕和舌耕,必须经历漫长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南史》:“王韶之家贫好学,尝三日绝粮而执卷不辍。家人诮之曰:‘困穷如此,何不耕?’答曰:‘我常自耕耳。’”他瘪着肚子,仍手不释卷,面对嘲讽,能凛然反击,因为坚信:书中自有千钟粟。无独有偶。元代进士李好文就有差不多的故事。《目耕轩诗》后序:“(李好文)少贫力学,夜就邻家磨房灯读书,凡十余年靡少解。一日值雪,抵村舍媪贷斗黑菽,媪却曰:‘子奚拙耕?’公曰:‘吾目耕耳。’”目耕是笔耕、舌耕的必要前提。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若无早年的悬梁刺股,哪来日后的“积粟盈仓”?说到笔耕、舌耕的艰辛,必须把寒窗苦读一并计算在内。
⑤神农氏的传人爱拿“耕”字说事,这是很自然的。农耕民族眼里的游牧部落是怎么样的?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匈奴,百蛮之最强者也,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捍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一句话,匈奴以杀戮为耕。古人少见多怪,尖酸刻薄?古人狭隘小器,难容异类?不!这是愤怒的声讨,只因为匈奴人常把对准豺狼虎豹的矛头转向汉人。匈奴的“丰收”,就是汉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李白《战城南》:“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我们今天读这诗句,眼前晃动的还全是刀光剑影,尚能闻到一股浓烈的血腥味。
⑥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平和,注重内省。即便像这样的人性深层次的问题,用田父野老的语言也能说道。最典型的数一俗话:“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这话怎么理解?有的人认为,要为后代挣一份田产。有的人认为,为了子孙后代,应珍惜土地资源。这全是误解。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卷之六中称此俗语“甚雅”,并作了诠释,还大加发挥。这里所说的“方寸”就是“心”,“方寸地”就是“心田”。它强调的是道德、品行、性情的修炼。真正的含义应是,存心端正,泽及后人。再譬如,佛家提倡行善积德,便以“广种福田”作比,令人生厌的道德说教立马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乐于接受。
⑦站在高雅古朴的耕读园书香茶坊前,我们能感悟到什么?这是一种合理的调剂:耕读轮换进行,身心交替休息,收获可以加倍,辛劳反而减半。这是一种需求的平衡:世事纷繁,只是遴选出读书耕田两件,代表着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享受,偏废不得。这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孜孜不倦地追求美好,追求过程中却始终保持平和从容。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自由自在的又不失行为准则,诚如孔夫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此时,我蓦地忆起明朝徐勃的诗句:“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正当我想象着这位闽中才子的潇洒逍遥,不远处又飘来台湾的流行歌曲《梦田》,好像是三毛作的词:“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种桃李种春风。”
16、文章开头描写上海衡山路洋气时尚的环境特点,对全文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对比突出耕读园书香茶坊的与众不同,格外醒目。同时暗示了耕读园能带给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不同的生活感悟。
17、在文中,笔耕、舌耕、目耕与耕田一样也能称为“耕”,它们的相同之处在哪里?不同之处在哪里?(4分)
答案:相同点:从中最终都能获取衣食之类的生活所需品,过程都很辛苦。
不同点:前者主要是损耗脑力,后者主要是损耗体力;前者投入产出周期长,后者投入产出周期较短。
18、神农氏的传人爱拿“耕”字说事。请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简要分析古人用“耕”字表现匈奴人的杀戮和用“耕”字强调道德品行修炼的妙处在哪里?(6分)
答案:农耕是人生存之本,说匈奴人以杀戮为耕,也就是说他们把对汉人的杀戮作为他们生存的手段,表现他们杀戮之多,杀戮之凶残;
有耕种就有收获。古人说“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佛家的“广种福田”。比喻把存心端正,泽及后人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且意味深长。
19、作者在第一段说“比起袅袅的香茗来,我觉得店名和对子更耐人品味”。通观全文,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店名把“耕读”二字放在一起有什么意味?(4分)
答案:“读”也是一种“耕”,都是为有所收获而劳动;
“耕读”是人生两件大事,“耕”代表着物质追求,“读”代表着精神追求;
“耕”是体力劳动,“读”是脑力劳动,二者轮换进行,是生活最好的调节;
“耕”一般是辛苦的,可是挟书而耕,以读为伴,就增添了几分潇洒飘逸,显示了一种平和从容的心态。
(答出三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六、文章赏析(16分)
《话“耕”》是一篇内涵丰富、意蕴深长的文章,且语言洗练优美,材料翔实动人。请就本文的主题或语言或表达技巧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题目自拟,要求有正副标题。
七、写作(60分,其中含卷面书写分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了许多烦恼、忧愁与痛苦。他们向苏格拉底求教:“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群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终于造出了一条漂亮的船。新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文题自拟,800字以上,不得抄袭。 (218.77.12.172)" 
上一篇:中考模拟试题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职高试题
相关:关于“湖南怀化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