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4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9]
2006年高考模拟试卷(七)
"2006年高考模拟试卷(七)
第Ⅰ卷(选择题   36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负荷     喝倒彩     以邻为壑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B、阡陌     舞翩跹     纤细无遗      千人一面,千口一词
C、钥匙     要面子     狗皮膏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D、订正     打补钉     酩酊大醉     丁是丁,卯是卯
2、下列各项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
A 璀灿    捅篓子    雪中送碳        初生牛犊不怕虎
B 藩篱    揭迷底    洗新革面        言者无罪   闻者足诫
C 渲泄    绊脚石    不明就里         一石激起千层浪
D 松弛    硫璃瓦    出类拔粹         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以往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多是在离任时进行。这种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督漏洞,近乎于“马后炮”,没有真正体现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要求。
B .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韩国人金云龙的能力和成就得到了国际体育界的认同。但是,否极泰来,随着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丑闻曝光,金云龙涉嫌利用职务之便为儿子牟利。这使他的声誉严重受损。
C .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餐馆老板在顾客用餐时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们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
D.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家在中国的地位是很高的,作家不但有钱,而且受到很多人的崇拜,那种崇拜比现在的影视明星过犹而不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两会”召开期间,记者深入大学校园进行采访,其中大学生们(包括部分教师)竞相谈论“构建和谐社会”,在初春的校园掀起了一阵令人温暖的“和谐”之风。
B.范师傅今年41岁,是市燃气总公司第一门市部的维修工。将过十余年来,他一直立足岗位学雷锋,累计维修燃气4万余次。
C.倘徉在大连闹市区的第一大道上,你很容易忘记自己身在中国东北的一个城市里。到处高悬的人造米纸灯笼和推拉门让人不由得想起东京的街景。
D.受海啸影响最大的是旅游业和渔业,因为旅游业是该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东南亚国家大约有1900万人在旅游业任职。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为无为之为 品无味之味   邹士方
80年代末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教授曾书赠一幅方斗于我,乃:“为无为之为,品无味之味”。
任先生的赠语意味深长。
“无为”是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违”,即不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改变客观事物的节奏。无为的境界,就是不违反万物自然发展的程式和机制,也就是不违反道理。老子说,圣人的学说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为敢为”。又说:“善行者,无达迹”。“无达迹”和行为,是使事物不留下伤痕的良好行为。“无为”就是“无达迹”。仔细检讨现在人类的许多行为(包括我们个人的行为),都是由于主观意志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自然秩序和固有的规律,而给自然和人类自身带来越来越多的危害。后人把老子的“清静”与“无为”结合起来成“清静无为”,其意为不贪、不躁、便可达到无为的境界。


浏览完整试题“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独有的概念。这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达很有关系。刘勰、司空图对此都有很高的见解。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谈论诗首先要善于“辨于味”,诗歌的“味”,用譬喻来说,并非酸义是酸,咸义是咸,而要达到一种“咸酸之外”的“醇美”,或者说,是一种“味外之旨”。在同文中,他又用了一种相似的说法:“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音韵外之致耳。”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超以象外,得其环力”。古人又云:“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知,是文之真性灵也。”故林语堂云:“论文字,最要知味,平淡最醇最可爱而最难,何以故?平淡去肤淡无味,只有毫厘之差。”晋人的行草若断还连,似奇反正,以韵相胜,泊然无为而体气和平,意态超越而神明焕发。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画旨》中提倡“平淡天真,自然浑成”。人淡如水,水淡如云,云淡如风,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淡”,是“无”,是“无味之味”。无味之味乃味之极也。
只有真正全会到“无为之为”和“无味之味”你才能在人生和文学艺术上达到崇高的境界。“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土自风流”,此之谓也。  (选自《谈艺二则》,载《散文》2004年第11期)
5.下列分别对“无为之为”和“无味之味”的内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前者指老庄的哲学思想;后者指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独有的概念。
B.前者指“无违”,即不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不改变客观事物节奏,后者指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达有关的古典美学的特殊范畴。
C.前者指“无达迹”的行为;后者指文学的一种最高境界。
D.前者指“清静无为”,即不贪、不躁;后者指一种“咸酸之外”的“醇美”,即“味外之旨”。
6.下列对第二段画线句子“任先生的赠语意味深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著名的哲学家,任先生的赠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的自风流”这一哲学命题。
B.作者引用了老子及古代的一些诗评诗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任先生赠言“意味深长”之所在。
C.作者借“任先生的赠言”这一话题,谈了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
D.这句话在文中独立成段,既有强调作用,又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7.下列全部都能证明“无味之味”境界的一项是(    )
①任继愈教授曾书赠一幅方斗于我,乃:“为无为之为,品无味之味”
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③超以象外,得其环力 ④平淡天真,自然浑成
⑤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适,是文之真性灵也
⑥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A.①  ③  ⑤      B.②  ④  ⑤        C.①  ④  ⑥         D.②  ③  ⑥
8.根据本文提拱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只有不违反万物自然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B.只有将“无为”和“清静”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类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C.晋人的行草如果断了还能相连,那么能够说明书法家达到了“大自然无为而休气和平”的境界。
D.人类之所以达到了文学艺术上的崇高境界,是因为他们真正体会到了“无为之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
游  黄  溪  记
柳宗元
北之晋,西适豳①,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环水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②,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齗齶。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
传者曰:“黄神王姓,王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③之,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
注:①豳(bīn):古邑名;②渟(tíng):水积而不流;③俎豆:祭祀。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      极:尽头     B . 最奇丽,殆不可状        状:形容
C . 黄神王姓,莽之世也     世:继承人     D . 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    迩:近似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北之晋,西适豳 
B. 其缺者为崖峭岩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 其所以传言者益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后稍徒近乎民/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1.下列各句的括号中是补齐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溪)黛蓄膏渟,(潭里)来若白虹


展开余下试题B . 其下大石杂列,(游人)可坐(于其上)饮食
C . (鸟)大如鹄,方东向立(于祠)
D . (民)以为(深峭处)有道
12.下列对这篇游记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 文章开篇,作者由远而近,层层突出所写之景,引人入胜,其目的是告诉读者:黄溪山水甲永州、甲天下。
B . 第二段围绕黄神祠、初潭、第二潭来状写黄溪之美。笔法随景色的变化而变化,给读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C . 本文写景细腻,生动传神。如写第二潭,连用几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潭边石头的巍然形状和异鸟的展翅欲飞的形象。
D . 篇末写有关黄神的传说,既交代了黄溪、黄神祠名称的由来,又使文章内容更丰厚、更具神秘色彩。
E . 作者花笔墨写黄神,是因为作者的遭遇与黄神有相似之处,借写黄神来抒发自己遭贬却想有所作为的心情。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婢女寒花
归有光
婢,魏孺人①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 爇②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注:①魏孺人——指作者的妻子,姓魏。明代七品以下职官的妻子,封为孺人。
②爇(弱ruò)——烧。
(1)把文中的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②即饭,目眶冉冉动。
(2)作者在这篇短文写了寒花生前的三件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后两件事。(4分)
①初来时的打扮;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②。
注:①造口、郁孤台、清江,都在江西赣江流域。作者写这首词时三十六七岁左右。②鹧鸪,鸟名,传说其鸣叫声与“行不得也哥哥”相似。
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有一段文字论及这首词:“南渡之初,虏人(金人)追隆估太后(宋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今人夏承焘认为罗大经的末了两句话“有语病”。你是否同意“语病”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15、阅读下面的对联,然后答题。(3分)
右军书法摩诘画,东坡诗词元亮诗。
(1)这幅对联所涉及的四位古代作家依次是______、王维、苏轼______。
(2)“右军”、“摩诘”、“元亮”分别是这四位作家的官职、字、_______、字。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4分)
(1)_________________,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2)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父亲  郭翠华
曾经看过一幅油画,是罗中立的《父亲》。
《父亲》不仅仅是一幅画,它代表了那个时代,当忍辱负重的父亲从幕后走入前台,当他布满沟壑的脸,在引起我们良知的同时也赢得了我们的尊重。当父亲终于可以与所有的人平起平坐的时候,那是一种人性的复苏。因为《父亲》不仅仅是父亲,他其实是农民阶级的缩影,也是劳动人们的缩影。父亲的脸是一面镜子,站在他的面前,我们会自觉地拷问自己的灵魂。《父亲》是那个年代一代精英的觉悟与思考之后的一幅时代的大作。
二十年过去了,当人们越来越关注股票行情,百万富翁的排行榜时,父亲又从前台走入了幕后。一走进大西北,我们就看见了父亲,父亲一如从前,父亲脸朝黄土背朝天继续劳作着,经过风吹、雨淋、日晒的父亲,就像那方枯竭的土地,在时光的流逝中,一成不变地固守着不变的生活方式。父亲的脸也一如从前,他们像相信太阳一样守候着自己人生的轨迹,他们像相信土地一样相信命运对自己的安排。
于是,我看见父亲正站在枣园的门口,扎着羊角巾的父亲干瘦干瘦的脸,被风沙剥蚀成檀木般的脸正在阳光下绽放出笑意,他拎着酸枣,拎着自家制作的工艺品,穿过一辆辆旅游的客车,他不会叫卖,甚至不会还价,只是用一双诚实的眼看着你,于是你不忍心地掏出钱来,父亲伸出瘦骨磷峋,满是青筋的大手,你的心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于是又掏了几元钱,但又被父亲的手推了回去。去壶口瀑布的车刚停,父亲走了上来,他拎着自家的土篮子,用颤颤巍巍的手拎出一袋土鸡蛋,那几个鸽子蛋般的鸡蛋,是贫瘠的黄土地饲养的鸡下的。于是,你依旧是不忍心地买下了那几个小鸡蛋,吃在嘴里香香的,但心却酸酸的,那是父亲从嘴边省下来,只是为了攒些生活的零用钱。在杨家岭,我看见父亲以矫健的步伐挥舞着腰鼓,那姿态不亚于年轻人,父亲激起的尘土包裹着其实并不年轻的身躯。那么热的天,父亲穿着斜襟的棉袄,系条红腰带,一边高吼着陕北民歌,他以他的方式努力地活着,只是不知情的我们却绕开了父亲,我们错误地把他当作一个神经错乱的人。当我们知道他的经历,他的奋斗,他为这种表演所付出的昂贵的代价时,我们已经无法回头了,与父亲的错失交臂,竟成了我心头沉甸甸的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父亲的目光一如从前,曾经的那段辉煌就像一座永远不倒的丰碑,依旧树立在他们的心里,提及往事,他们神采奕奕的神情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他们像宠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宠爱着那段历史中已经逝去的每一个伟人,那段历史是他们永远的骄傲。这么些年过去了,并没有人为他们做过什么,窑洞还是那座窑洞,路还是那条路,甚至日子还是那种日子。但他们不知计较,不会攀比,甚至不会抱怨,他们甚至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发生了怎样惊人的变化。即便知道了,他们也会像欣慰自己的儿女一样报以宽容的微笑,如果你对他的生存环境提出疑义,他们奇怪的是你。他们并不在乎住窑洞,喝雨水,啃窝窝头,他们认为贫穷是自己的事,和谁也没有关系,他们在乎的是人与人之间那种浓浓的不用设防的诚实的感情,有时被外面的人算计之后,他们只会说上一句“外面的人贼着呢”,然后一笑了之。在延安地区的那一路上,你会发现他们实实在在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他们不会锱株必较,更不会懂什么叫算计。
有一天,父亲出去了,但他还是回来了,回来了他就会扑在那软软的黄土地上,用双手深深插进土壤中,他闻着没有水,也不会成长的黄土地的芬芳,他说他最爱的还是他的黄土地。
(选自《2003年度最佳散文》,漓江出版社)
17.结合阅读材料,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幅油画”写起?(3分)
18.阅读原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父亲”一词的具体所指。(不超过28个字)(5分)
19.通读全文,请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6分)
2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父亲”从幕后到前台,又从前台到幕后,反映了不管时代怎么改变,“父亲”还是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
B. 第四段写“父亲”卖工艺品、酸枣、土鸡蛋,主要是为了赚些零花钱。拒收“我”多给的钱,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他的人格魅力。


展开余下试题C. 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写法,主要是便于与读者交流,也便于抒情。
D. 文章通过对“父亲”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的描写,形象地描绘了大西北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说明了开发西部的重要性。
E. 文章语言朴实,多处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父亲”的形象,抒发了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六、(12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答。  (4分)
《随想录》的第一篇是《谈〈望乡〉》,------------------------。-----------------------------无论是,还是--------------------,( )忏悔自己的人生失误,《随想录》( )贯穿着这种人道主义和自由精神。
(1).将下面四个语句按恰当顺序填人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前后照应和衔接-------------------。
①对于人道主义的情怀进行了再度的重申 ②通过为当时上映引起争议的日本电影《望乡》辩护  ③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世象人心  ④怀念逝去老友亲人
(1)---------------------。(2分)                     
(2).为使语意连贯,适合填人两处括号中的虚词依次是: --------、-----------。(1分)
(3)为使语意简明,文中应该删削的是:------------。(1分) 
22、阅读下面的寓言故事,然后答题。(4分)
大山的山谷里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破旧的小木桥。桥上的木板已掉了许多,桥的一根柱子已快断裂了。
毛驴在晃晃悠悠的桥上走过,埋怨道:“这桥坏了很久了,这样下去很快会塌掉的。”黑熊在吱吱嘎嘎响的桥上走过,忿忿地说:“桥坏成这个样子也没人来管,没人来修。”猴子在百孔千疮的桥上走过,叹了口气说:“现在大家都只顾自己,竟没有谁肯来修桥。!”
毛驴、黑熊、猴子每天走过这座破木桥,每次经过时都要发表一番议论。
一日突然狂风呼啸,下起了倾盆大雨。毛驴、黑熊、猴子急忙往家里奔,一齐奔上了摇摇欲坠的破木桥。走到桥中间,桥轰隆一起塌入河中。
毛驴、黑熊、猴子爬上岸来,冷得瑟瑟发抖,嘴里还喃喃地说:“             ”
(1).给这则寓言故事拟一个标题:                
(2).根据上文,文末应补充的一句话是:                
23.根据下面的提示,请你以班主任的名义为李珊同学写几句“激励性评语”。(4分)
李珊,女,高一(3)班班长,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学习认真主动,积极思考但成绩不稳定。
七、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湖南女作家叶玲的作品在广州一家杂志社得了奖,她在前去领奖的火车上,坐在对面的小女孩恰好也是广州人,两人便聊了起来。
小女孩问她:“怎么称呼?”
女作家说:“我姓叶,叫我叶姐好了。”
“哪个叶?”
“叶挺的叶。”
“什么叶挺?”小女孩不解地问。作家又解释说:“叶剑英的叶。”心想:叶挺你不知道、叶剑 英是广东人,该不会不知道吧?哪知小女孩眨着天真的双眼,还真是不知道!
女作家没有办法,只好拿笔给她写了个“叶”字。这下女孩儿总算明白了:“哦,原来  是叶倩文的叶呀,你怎么不早说。”
    这回轮到女作家糊涂了:“叶倩文?叶倩文是谁?”
女孩儿一脸的惊讶:“怎么?你连叶倩文也不知道?你真是太没有文化了!她是香港的大明星呀!”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体会?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
(备选题)      题目:话题作文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简析
一、1.D(分别为dìng、ding、ding、dīng,A项前三个为hè,后一个为hé,B项 阡:—qiān,余下的为 xiān,C项药— yao,其它yào)
2.C(渲——宣,A灿——璨,篓——娄,碳——炭,B 迷——谜,新——心,诫——戒,D 硫——琉,粹——萃)
3.A(C项的“慷慨解囊”指不吝惜钱财帮助他人,句中指自己消费,不用该词;B项的“否极泰来”的意思是“坏运气到了极限,就会转化成好运气。”据句意,宜改为“乐极出悲”;D项即“过犹不及”意为“事情做过了头和做得不够都是不合适的”。据句意,应为“有过之而无不及”。)
4.D(A项大学生中“包括部分教师”,难道教师成了大学生?用错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教师”不是学生的范畴;;B项“将近十余年来”句式杂糅,C项“自己”与“身在”重复,“高悬”跟“推拉门”搭配不当。)
二、5.C (A、B、D都分别只谈了二者的表现形式而非“内涵”。“内涵”涉及文章主题,可从文章最后选自《谈艺二则》判断出来。也可以从标题来推断。标题中的第一个“为”和“味”,都是动词,分别与C项搭配。第2节和倒数第二段也分别作了诠释)
6.A(文章主题不是谈“哲学命题”,“生动形象”也有误)
7.B(①是客观叙述,⑥是结论的延伸,均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无味之味”境界。故含①⑥项应排除)。
8.A(扣住“本文提供的信息”A项前后二句可以互为充要条件,推断正确;B项的“清静”不是唯一条件,是“后人”将其与“无为”结合;C项的“如果”是对文中“行草若断”的“若”的误解,应为“好像”;D项前后句不能构成因果关系,原文是条件关系,且“文学艺术”是针对“无味这味”而言的。
三、9.A(应为“到了……尽头”作动词用)
10.B(“是”。A项分别为“到”、“结构助词,的”;C项分别为“……的原因”、“用来……的”;D项分别为“介词,于”、“语助词、表停顿”)
11.B(A项应分别为“潭里”、“水流”;C项后半句应为“立(于石)”;D项应为“以为(其,黄神)有道”)
12.CD(C项中的“异鸟”用的是白描手法而非“比喻”、也未写其“展翅欲飞”;D项没有“神秘色彩”,只是为山水增加了迷人色彩)
四、13.(1).①服侍我却没有到最后,这真是命运啊!(“事”——服侍,“卒”——到底、完,感叹词)
②寒花吃饭的时候,她的眼睛忽悠悠地转动。(“饭”——吃饭,“冉冉”——慢悠悠,省略句)
(2).②削荸荠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6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