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9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4]
于都中学高三语文强化模拟训练
"于都中学高三语文强化模拟训练
本试卷分为两部分。总分150分,完成时间150分钟。2006-4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委蛇     遗忘      逶迤       甘之如饴
B.   馄饨 逃遁 粮囤 舟马劳顿
C.   角膜 矫健       剿袭 狡兔三窟
D.   搁笔 戈壁 撂荒 歌功颂德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账薄    震撼    座右铭     枉费心机 
B.   安装    世故    一幅画     准备就序
C.   腊月    脉搏    竞技场     感恩戴德
D.   赴会    剧增    白内瘴     亦步亦趋
3.依次填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英国警方认为一名巴西青年      可疑,就毫不犹豫地打死了他,后来才知道是误杀。
②温家宝同志来到农村,走到群众中间,亲切地       他们的生活情况。
③国务院对土地政策的调整,被有些房地产开发商      ,把它作为提高房价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A.行迹   询问  误解      B.形迹    过问    曲解
C.行迹   过问  误解      D.形迹    询问    曲解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当代诗坛颇不景气,想起唐宋诗词的成就,不禁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
B.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已三周年,但伊拉克仍处于严酷的现实中,这与美国的预设目标截然相反,深陷伊战困局的美军正面临进退维谷的境地。
C.时隔50年我开始了和平之旅,此次故地重游,望着眼前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禁觉得耳目一新。
D.陈水扁说话前后矛盾,惯于炒作,满嘴跑舌,没有信誉,这在岛内是有口皆碑的,媒体对此颇有共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建立和谐社会,要靠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同时也应该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组织参与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C.高考对听力考试越来越重视,如何迅速提高学生英语的听力理解能力,这是一个中学英语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
D.通过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我国将逐步建立适应农民承受能力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系和农村医疗管理体系。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西汉末年,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士与宗族的结合,产生了著名的“士族”,刘秀就靠着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了东汉政权。但东汉末年以后,政权与士大夫阶层日益失去协调。王莽篡位时裂冠毁冕,曾被迫遁迹山林的士大夫们,又一次面对“主荒政谬”的时代。夹缝中他们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归隐田园。隐为其表,逸为其实。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趣成就了一代艺术新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


浏览完整试题虚无主义的玄学引导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追崇,山水成为对抗门阀的依托和象征。“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将宅居置于郊野庄园之中是士大夫们相当普遍的选择,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史籍上有所谓“竹林七贤”,“竹林”就是嵇康在山阳城郊的一处别墅。
士大夫一改汉儒穷经入仕为个体情绪表达的同时,并未走向对理想的否定,在自然中人们仍然探求着浮游天地而亲化万物的生存意义。陶渊明蔑视功名,宁愿回归田园,“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布置了“日涉以成趣”的素朴小园,门前以垂柳为荫,“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另一种情形可以例举隐居时的谢安。谢安“于土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可见,园林中的士大夫,或简朴或奢侈,他们具体的生活方式都直指人生追求。
借山水以怡情一时成为风尚。临水行祭以祓除不祥,谓之“修禊”,始于三国。但是,像著名的兰亭聚会,名为“修禊”,其实已经升腾为雅致的文化行为。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托人生追求的行为,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到“足以极视听之娱”,再及“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一个过程,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
唐代情形发生了变化,那是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时代。由于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高尚品德的体现,唐代兴起了一股走“终南捷径”而为官的风气。“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要做隐士,已不必远遁山野林泉,魏晋时代的表隐实逸蜕变为以隐求仕。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孟浩然,有以“中隐”闻名的白居易,还有“隐于朝堂之上”的“大隐”人士李泌。有唐一代,文人在入世行“势”或出世行“道”方面,是最心安理得,最被宽容的。对于山水自然,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利用,隐逸已不可能是普遍追求的人生归宿。
6.“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下列哪一项不在原因之列?(  )
  A.汉末魏晋时代形成的隐逸之风。
  B.士大夫阶层思想意趣的影响。
  C.虚无主义的玄学对人们的引导。
  D.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
7.下列表述哪一项与文意相合?(  )
A.“隐为其表,逸为其实”深刻揭示了汉魏隐士们归隐的实质是对“主荒政谬”现实的逃避。
B.隐士们有的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如陶渊明;有的则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
C.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是:将淡泊的情怀寄托于自然,又从自然中感悟人生应有的追求。
  D.“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两句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
 8.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文人们隐与不隐,以及选择何种隐逸方式,都受制于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气。
  B.崇尚自然,将自然人格化是魏晋六朝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突出特征。
  C.从汉末到唐代,隐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都是隐士们寄托人生情怀的对象。
  D.唐代以隐求仕风气的形成是隐逸文化的一次蜕变,也折射出作为封建盛世的唐代政治的宽松和社会的宽容。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时成功已死,其子锦率众欲犯海澄。琅遣守备汪明等率舟师御之海门,斩其将林维,获战船军械。七年,琅密陈锦负隅海上,宜急攻之。召诣京师,上询方略,琅言台湾计日可平。事下部议,寝其奏。二十年,锦死,子克爽幼,诸将郑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大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谕相机进取。二十二年六月,琅自桐山攻克花屿、猫屿、草屿,乘南风进泊八罩。琅遣游击蓝理,以鸟船进攻,敌舟乘潮四合。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却,遂取澎湖。克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克爽率属剃发,迎于水次,缴延平王金印,台湾平。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命允行。琅又疏请克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俱诣京师。诏授克爽公衔。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
                                      (选自《清史稿•施琅传》)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内阁大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      状:情况
   B.缴延平王金印      缴:缴获
C.事下部议,寝其奏     寝:停息
   D.绝岛新附     绝岛:孤岛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琅以计得脱     ②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B.①斩其将林维     ②其妻问所与饮食者
  C.①克爽率属剃发,迎于水次      ②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D.①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施琅收复台湾有关的一组是 (   )
  ①成功窜踞海岛   
②琅遣守备汪明等率舟师御之海门
  ③琅遣游击蓝理,以鸟船进攻
  ④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谕相机进取
  ⑤遂取澎湖
  ⑥克爽率属剃发,迎于水次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展开余下试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两次写到任命施琅为水师提督,可见这两次中间,有曾被免去水师提督的内容,现在在文中看不到,可见这段文字有删节。
B.郑锦曾想进犯海澄,被施琅打败。二十年后郑锦去世,大学士李光地认为收复台湾的时机已到,力奏收复台湾,并推荐了施琅。
  C.施琅明白台湾的重要性,它虽然是一个远离大陆的海岛,但它关系着苏浙闽广四省的安危,所以对台湾是绝对不能放弃的。
D.郑克爽降清了,有人认为施琅这下子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但他深明大义,并未如此。
                        第Ⅱ卷(111分)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却。(3分)
 译文: 
   (2)琅又疏请克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俱诣京师。(3分)
 译文:
(3)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⑴诗贵凝练含蓄,试品味“两地秋”的内涵。(3分)
答:                                                               
                                                                    
⑵诗的三四两句情景交融,写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试简要分析。(3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各题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6分)
⑴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           
       ,                  ,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⑵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⑶苏轼是我国       (朝代)的一位       (流派)词人,《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的代表作,词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一句描写了赤壁险峻的地势。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牡丹的拒绝
牡丹绚丽娇艳,雍容华贵。这是早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但仰慕、好奇者,却偏偏要翻山涉水,从天南海北不约而同地涌进洛阳城。这风习由来已久,欧阳修曾赋诗慨叹:“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它与洛阳水土最亲和,传奇的身世与最美的容颜使洛阳牡丹名噪天下,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绝佳品种,独出此地。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去洛阳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节”,可花期逼迫时,却连日阴云苦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看花人依然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从四面八方赶来了。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座又冷又静的洛阳城,让你觉得有点不对劲儿。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吸一口气,掩藏好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成公园。你相信牡丹喜欢热闹,不像幽兰惯于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然而,满园一片绿色,虽枝繁叶茂却仅有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饱满的花苞,型如仙桃。细看,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放的意思。从云缝中漏下来的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它。它木然,无动于衷。
愕然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赏!于是,看花人遗憾地暗怨,于是洛阳人尴尬地辩解……人们都不解:当年专横的女皇可以役使百花连夜速发,菊栀梅兰谁敢不从?惟独牡丹抗旨不遵,宁可发配洛阳。如今,莫非它改了禀性?
于是,你只得面对绿色的牡丹竭尽想象,想象牡丹在春晖中的激情与璀璨
——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放浪形骸,宏伟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短短的几天里迸发;不开则已,一开则挥洒尽净,国色天香倾城倾国!
想象中,你吻了花魁,你嗅过花香。你看到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你置身于延续千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的盛况之中……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对未来的希望。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把牡丹作为富贵化身而膜拜的人,但愿你能目睹一次落花的情景。一阵清风,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便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满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依然娇艳鲜嫩。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牡丹壮美的告别,留给世人净化心灵的体味。体味至深,你便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牡丹值得膜拜,是富贵么?一字之差。
在阴冷的四月里,没有出现什么奇迹。游人自可为扫兴而腹诽,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遵循天情地意设定的花期,遵循自己坦荡行事的规律。我想,人们不会因牡丹拒绝寒冷而拒绝牡丹的美。牡丹之美,惊世骇俗。


展开余下试题16.请简要分析此文的行文思路。(4分)
答:                                                                                                                                         
                                                                       
17.为什么说“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根据文意分条陈述理由。(6分)
答:                                                                                                         
                                                                       
                                                                       
18.解释下列语句加点的文字的含义。(5分)
答:①牡丹壮美的告别,留给世人净化心灵的体味。
答:                                                                   
                                                                                       
②牡丹值得膜拜,是富贵么?一字之差。
答:                                                         &n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于都中学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