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1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4]
黄冈中学2005-2006学年5月份高考模拟题
"黄冈中学高三模拟试题
语 文 试 卷
2006.5
YC
第I卷(共36分)
YCY
一、(15分,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读间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单纯    阐明    箪食壶浆    禅宗说法
B.拜谒    哽咽    弃甲曳兵    奖掖后人
C.毕竟    辟谣    敝帚自珍    弊绝风清
D.驿站    臆断    因噎废食    自怨自艾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时,物体上浮,            物体下沉。
②这是丹麦有史以来最为盛大的国际文化年活动,            世界135个国家。
③书桌上的那个景泰蓝花瓶,色彩艳丽,小巧精致,            了他们的一段友情。
A.否则    涉及     鉴证 B.反之    波及    见证
C.反之    涉及     见证 D.否则    波及    鉴证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调查研究发现:一直以来,农村党建缺乏系统把握,经常顾此失彼,造成农村党建存在四大系统失调症状。
B.洋人凭借为所欲为的“领事裁判权”画地为牢,各自为政,在自己的地盘里盖洋房、开洋行、走私鸦片、贩卖军火等。
C.当《班主任》、《丹心谱》、《伤痕》等一批像怪物一样的文艺作品刚刚露头的时候,一向沉稳的严文井拍案而起,兴奋得几乎大呼大叫。
D.叫周杰伦大男孩是因为他保存了孩子般的天真和大人般的野心,他的举止、兴趣还是孩子气的,但是他做出的事业却令很多大人鞭长莫及。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不过,少数地区也出现了不尊重群众意愿,盲目追求参合率,一拥而上搞试点的争功近利苗头,值得警惕。
B.半月谈记者在豫皖沂川采访时了解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C.每年5月至8月的茂名放鸡岛,海水清澈见底,浅水区的鱼群珊瑚清晰可见,是潜水的黄金季节。
D.德宏州教育关工委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全州农村小学实际辍学率近30%,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比例不足70%。
5.填放下面横线处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幸运固然好,不幸也未必是坏事。海伦•凯勒、居里夫、华罗庚,都各有自己的不幸,
                   。这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A.可是不幸只能吓倒懦夫,对强者却无可奈何。
B.但是不幸不仅没有成为他们的拦路虎,而且成为促使他们前进的动力。
C.然而不幸并没有使他们消沉,反而成为促使他们前进的动力。
D.只是他们并没有屈服于不幸的遭遇,他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二、(9分,每小题3分)
时当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传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走低的消息,不能不令人关切与思索。


浏览完整试题阅读率为什么会连续下降呢?有能力读书便每年连一本书都不读的人在回答他们的理由时,最多的说是“没时间”,占43.7%。此外,有29.1%的人说是“不习惯”。
如今生活节奏加快,大家确实忙,但是否都忙到“没时间”读书呢?看来,两者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人再忙,只要有心阅读,时间总是有的。宋代大诗人陆游有句:“呼僮不应自升火,待饭未来还读书。”现代文人梁实秋曾将它写了贴在壁上,鞭策自己不要浪费“待饭未来”那时光,善于利用零碎时间读书。这也就是古人所谓的“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之功。倘有此自觉,谁又能说自己“没时间”读书呢?
何况,现在忙归忙,休闲的时间也在增多。别的不说,假日就多了不少。一年三个“黄金周”长假,人们四处寻找怡情悦性的场所,但见公园“爆满”,旅游“爆满”,娱乐场所“爆满”,实际上,闭门读书,“随便翻翻”,也是一种怡情悦性的好方式。鲁迅说,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地,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觉得有趣。”可惜,如今这样“嗜好读书”者太少,没能利用这些时间读点书。
因此,在我看来,人们读书少的原因,恐怕主要还是“不习惯”。尽管在调查中持此看法的人只有29.1%,远比认为“没时间”的人少,但它却是更为内在本质原因。习以成性,习惯成自然,一个人经常喜欢或不喜欢做什么,与人没有形成习惯有很大关系。调查表明,时下不少年轻人习惯上网,近年上网率明显上升。宽泛地说,上网浏览也是一种阅读,是年轻一代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需要加以扶植与引导。不过,它与观看电视一样,不能代替图书阅读。
上网与看电视,较多的是直观性,而读书则更具思辨性。人要深入接受文化的浸润,不能不读书。古人说:“俯而读,仰而思。”读总是和思联在一起的。电视、电脑的出现,好多事情一“看”就明白了,有助于人们更快更好地接受信息、知识和教育,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它不能代替人们在深入接受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思索与思考。“阅读,它横卧在精神生活的门口”,方便要深入精神的殿堂,就不能绕过“横卧的精神生活门口”的“阅读”。为此,需要重视培育阅读图书的习惯,尽管这比形成上网看电视的习惯要难得多,它要静心,抵得住浮华热闹的诱惑,同时,要花心力思索,要有毅力坚持,但付出与收入总是成正比的,一旦成了习惯,则会精神成人上受惠无穷。
6.作者认为人们读书少的原因主要不在“没时间”,下列说法不能支持这观点的一项是(    )
A.人再忙,只要有心阅读,时间总还是有的,至少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读书。
B.现在一年有三个黄金周长假,休闲时间在增多,想读书,不可能没时间。
C.读书讲求的是“随便翻翻”,并不需要太多时间。
D.内在的本质原因其实是不习惯,习惯读书,自觉读书,自然就能把用来逛街、旅游、娱乐的时间用于读书。
7.对上网、看电视和图书阅读的认识,英才苑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上网与看电视,较多的是直观性,而读书而更具思辨性。
B.人要丰富精神生活,离不开图书阅读。
C.电脑、电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能帮助我们更快地接受信息、知识和教育。
D.对上网浏览加以扶植和引导,可使其成为比图收阅读更佳的一种阅读方式。
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少人认为自己每年连一本收都不读的原因是没时间,其实是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不爱读书。
B.如果能多出版一些通俗易懂的图书,使其内容也能像电视、电脑一样让人一看就明白,相信图书阅读率会大大提高。
C.不爱思考,喜欢热闹的人是很难养成读书习惯的。
D.如今,“嗜好读书”者太少,跟当今社会生活丰富,娱乐方式增多不无关系。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陶安,少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及官侍从,宠愈渥。御制门贴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从何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 耆:老
B.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抚:安抚,安定
C.太祖多其能让 多:赞许
D.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 视:和……比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          太祖召与语。
A. B.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宁有此?且若从何知?
C. D.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展开余下试题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陶安有谋略的一组是 (    )
①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②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③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④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⑤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
⑥道不明,邪说害之也。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英才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安虽避乱家居,却并非不谙世事。他看出朱元璋的与众不同,认为他拨乱救民,顺应民意,必能平定天下。
B.陶安为人恭谨谦逊,既有知人之德,又有自知之明,他认为刘基、宋濂等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所以深得朱元璋的赞赏。
C.陶安认为,骄纵与奢侈是导致国家丧乱的根源,异端邪说会妨害正道的树立。他的见解得到了朱元璋充分的肯定。
D.朱元璋十分器重陶安,亲赐门联夸奖他。但是后来有个御史指出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朱元璋大怒,罢免了陶安。
第Ⅱ卷(共114分)
四、(20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4分)
                                                                                      
                                                                                   
   (2)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咏  愁
石象之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①。
  除去五侯歌舞地,人凌晨何处不相随?
[注]①寻:八尺为寻。匝:环绕。
这首“咏愁”之作,通篇不著一“愁”字,却没有一句不切题意,首联追寻“愁”的踪迹,末联慨叹“愁”之随处皆在。试问颔联和颈联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愁?并作简要赏析。
答:                                                                               
                                                                               
                                                                                                
                                                                                   
                                                                                  
15.填空。(任选3小题)(6分)
①碧云天,             ,             ,北雁南飞。             ?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②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                      ,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③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               ,其作者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
④《约翰•克利斯朵夫》被称为20世纪初期世界文学创作中最伟大的收获之一,它是
                     国作家                  的代表作。
五、(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绝  唱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展开余下试题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名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这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以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
那是一个10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出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这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好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处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它是满地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叶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
去听它的精神。
去听它的风格。
去听它的情操。
去听它的力量。
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存在就是力量。
16.作者最爱十月的残荷,为什么要从春夏的荷叶荷花写起?(4分)
答: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黄冈中学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