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950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0]
广东省吴川市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吴川市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试卷
七年级语文试卷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得 分
说明:
1、 全卷考120分钟,满分100分。
2、 试题分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为“基础目标测试”,所有学生都必须作答;第二部分为“层次目标测试”,分为A类题(一般难度题)和B类题(难度稍大题),其中A类题由二、三类学校学生作答,B类题由一类学校学生作答。
3、 卷中的选答题,可以作答,也可以不作答;答对了可以加分,答错了,不倒扣分。
4、 卷中选择题,将答案代号填在题干的括号里,其它题目按题中要求作答。
第一部分  基础目标测试
(所有学生都必须作答)
一、 积累和运用(20分 )
1、选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2分)(     )
A、 菜畦(qí)   人迹罕(hàn)至     B、嗥(hào)呜    群蚊排衙(yá)
C、 哽(gēng)住  兀兀(wǜ)穷年     D、谰(lán)语    锲(qiè)而不舍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2分) (      )
A、 重荷   宰割  幽寂   荒草凄凄
B、 磐石   仰慕   逼狭   一拍即合
C、 斑谰   祈祷   花园    沥尽心血
D、 默契   懊悔   搏学    心会神凝
3、 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3分)  (    )
   A.我们沿着解放路大街,没有多久就到大富广场了。
B、大家将来都希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C、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
D、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
4、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炽痛(热烈而深切)   仰之弥高(弥漫)
B、亘古(远古)         迥乎不同(差得远)
C、骊歌(告别的歌)     兽铤之群(疾走)
D、方正(正派)         义愤填膺(胸)
   
5、 根据提供的语境,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
祖国是大海。我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祖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针对校园乱丢乱吐的不良现象设计一则广告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上下文或提示填空(4分,第(3)题每空0.5分,其余每空1分)
(1)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赐百千强。    
(3)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告诫人们应该这样对待挫折和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答题)请写出中国古代诗歌中带“雨”字的诗句,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每句一分,本小题最高分为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浏览完整试题二.阅读(30分)
阅读下面三段短文,完成8—21题。
(一)(10分)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①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②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
  兰姨娘跟着那个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 
  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
  “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
  虽然,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了影子了。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
  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他说:
  “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
  “爸爸!”
  “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
  于是他数了钱,告诉我怎样到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去寄这笔钱到最里面的台子上去要一张寄款单,填上“金柒拾圆也”,写上日本横滨的地址,交给柜台里的小日本儿! 
  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去。这是爸爸说的,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
  我心情紧张,手里捏紧一卷钞票到银行去。等到从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我高兴地想:③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蒲公英。
8、画线句子○3是____________ 描写。(1分)
9.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子①表现出了我怎样的心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画线句子②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这句话中的“也”照应了上文哪些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用自己的话说说英子的爸爸要英子单独去寄钱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0分)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3、文中加点“这”指什么?(1分)
答:                                            
14、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根据文段摘录有关语句回答)?(2分)
答:                                                               。
15、写出文段中对闻一多先生形象的描写的语句,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2分)
答:                                                              
                                                            
16、文段中哪些内容分别写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你谈谈应该先说后做,还是先做后说,抑或其他做法,并说说理由。(2分)
  答:                                                            


展开余下试题                                                                      
(三)(1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世隶耕   隶(        )      (2)邑人奇之    邑(          )
(3)或以钱币乞之   乞(      )   (4)指物作诗立就  就(       )
19、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
A、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B、忽啼求之         卒之为众人
C、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D、从艺人还家       还自扬州
20、翻译下面句子:    (2分)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认真阅读最后一段,写出作者认为导致方仲永永“泯然众人”的原因的句子。(2分)
   答:                                                                  
第二部分    层次目标测试(A类)
(一般难度题目)
 三、 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四)我爱我们的祖国
○1我爱祖国,也爱祖国的大自然的风景。
○2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感到亲切,感到值得我留恋和爱抚。
○3且不要去说什么俄罗斯的森林,英吉利的海,芬兰的湖泊,印度尼西亚的岛了,咱们中国自有(     )伟大的自然图景。
○4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在云南省南部,是傣族主要聚居区之一。解放后成立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一泻千里的黄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有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有西北诸省的广阔无垠的青青的牧场,还有说不尽的江湖沼泽,……祖国的大地山河哟!哪一个地方不经过劳动者双手的经营,哪一个地方没有流过劳动者的汗,淌过战士们的血?
○5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狂风曾来扫荡过它,冰雹曾来打击过它,霜雪曾来封锁过它,大火曾来烧灼过它,大雨曾来冲刷过它,异族奴隶主的铁骑曾来践踏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曾来轰击过它。不过,尽管受了这些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存在着。一到了春天,它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地表现出盎然的生意和万卉争荣的景色。
○6这是祖国大地对劳动者的回答: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长袍,冈峦变成了翠绿的堆垛,沟谷变成了辽阔的田园,长满了葱绿的禾苗,沼泽变成明镜般的湖泊,层峦叠嶂表示低头臣服,易怒的江河也表示愿供奔走……
○7祖国的山对我们总是有情的。我们对它们每唱一首歌,它们都总是作出同样响亮而又热情的回响。
22、给第○3段的括号处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2分)
A、壮阔        B、壮丽      C、  壮观
23、请写出选文中的中心句。(2分)
答:                                                       
24、选文列举了祖国哪些有名的自然风景?(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5、第○6(段主要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请列举一例说明(3分)
答:                                                       
                                                           
26、(选答题)有人说,文章第○3段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层次目标测试(B类)
(难度稍大题目)
三、阅读(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四)失根的兰花
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小的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全是从中国来的!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的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来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宫殿阶台,或亭阁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感情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十几岁,就在外面飘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的流过。在异乡见过与家乡完全相异的事物,也见过完全相同的事物。同也好,不同也好,我从未因异乡事物而想到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我只感觉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中拣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我也曾在蜀中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的说过自己:“我,到处可以为家。”


展开余下试题    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家乡土地之芬芳,与故土花草的艳丽。
    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乱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总还有水流可藉;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宋朝画家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土,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形枯萎了。
    我十几岁,即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深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22、第三段末尾说“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从下文可以看出,流泪的原因是:
  答:                                                                (2分)
   23、文中清楚地点出题目意思的是哪一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四段说 “我,到处可以为家”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回答)?这一句的本体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请你谈谈第七段中“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一句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选答题)文中哪个词语用得好,或哪个句子让你喜欢,抑或哪种写法值得你欣赏,写出来,并说说理由。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基础目标测试
(所有学生都必须作答 )
四、写作(40分)
27、根据题目和要求作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吴川”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