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908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08]
岳化一中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岳化一中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分值:150分  时量:120分钟  命题:sun
        第Ⅰ卷(选择题,共51分,每小题3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百  舸(gě)  方  遒(qiú)   青 荇(háng)   锲(qì)而不舍
B.踟(chí)蹰   跫(qióng)音   媛(yuàn)女    骇(hài)人听闻
C.宁  谧(bì)  神  龛(kān)  罗  绮(yǐ)   义愤填膺(yīng)
D.慰  藉(jì)   袅(niǎo)娜   倩(qiàn)影    浅尝辄(ché)止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繁芜丛杂  汹涌澎湃   永垂不朽   无计于事
B.迥然不同  永保青春   卓有成效   怵目惊心
C.初见端倪  宽仁厚泽   豁然开朗   心急如焚
D.倍受压榨  坚忍不拔   虚无缥缈   转瞬即逝
 3.下列横线上所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我的生命意识中,带着对毁灭和痛苦的惧怕,   着更广阔的生存和快乐。
②我经验过向一切生命意识表达同等敬畏的不可   的冲动,如同尊敬自身的一样,通过这种经验形成了我的伦理观。
③这种伦理并不因为人们的伦理观抵触现象而失败,   迫使他在各种情况下,对自身的行为保持高度的警觉。
A.展望  遏止  就是    B.渴望  制止  就是
C.渴望  遏止  只是    D.展望    制止    只是
 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①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离开)   ②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水深而清)
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水清而浅) ④携来百侣曾游。(携:带,拉着;来,助词)
⑤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山势高峻)  ⑥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②④⑥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几小时前发生的那一幕,就像是一场梦,让人不可思议。
B.在这场足球比赛中,我校队员前仆后继,大显身手,终于取得了胜利。
C.国家主席胡锦涛进农户、下车间、察民情、访民意,同干部群众回顾峥嵘岁月,重温火红历史,共商发展大计。
D.字要改,句要改,连标点都要改,我们应一丝不苟,反复修改。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无限的,自然的美则是有限的。
B.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从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燕,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
D.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的草地上都辗过我的车轮印。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它表现了一个已觉醒的知识女性对爱的理解和信念,木棉作为树的形象与橡树站在一起,正表现了双方人格的独立与平等。
B.徐志摩、闻一多都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作家,写作追求新诗的格律化,主张诗歌应该有音节、有韵律。


浏览完整试题C.当代台湾女作家李乐微在《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抒情散文中,虚构了一幢“我的小屋”,用来寄托“我”的生活理想追求,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手法。
D.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自传性散文。文中的地坛在北京安定门外,原名方泽坛,是皇帝在夏至日祭地的祭坛。
8.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组是
(1)历史愈前进,      ,       ,而读书也就愈不容易。
(2)社会主义文化以实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    的协调一致为目的。
①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   ②书籍愈浩繁,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
③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④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二.现代诗文阅读(共27分,每小题3分)
 (1)阅读《再别康桥》,完成9-11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9.选出下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
 A.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B.“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铿锵的节奏。
C.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有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
D.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结尾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10.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B.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表露了难舍难分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了抒情的基调。
C.第二节写出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的眷恋和伤感之情。
D.诗的第三节写康河中水草可爱的情态,而“甘心”二字又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2)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9-11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11.从语法上分析第一段,正确一项是:
A.这是两个句子。冒号前是一个单句,冒号后是一个多重复句。
B.整个句子是一个选择复句。“马克思发现了发展规律……而不是相反。”
C.这是一个单句。“即历来……”是同位复指宾语。
D.整个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冒号前后为第一层,“所以”处为第二层,“因而”处为第三层。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运用了同样的方法,同样是自身不懈努力的结果。
B.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在解决了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再去从事意识形态的一系列活动。
C.认识人们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可以从人们的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入手。
D.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着人们去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
 13.对上文中的“运动规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  B.指对剩余价值的认识。
C.指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D.指剩余价值产生的规律。
 (3)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17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4.这两段文字分别描写的内容是
A.塘上的月色   月下荷塘        B.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C.月下荷塘的荷与风  月下荷塘的花与树  D.月下荷塘的荷与水 月的光和影
15.第一段文字描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这样写的好处是
A.写出流水含情,衬托荷的柔美风韵。  B.写出流水悄然,衬托荷的柔美风韵。
C.写出流水含情,与荷的艳丽形成对比。 D.写出流水悄然,与荷的艳丽形成对比。


展开余下试题16.对第二段中“月光是隔了树……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反衬法写月光轻盈荡漾     B.描写灌木和柳树的影子美
C.正面描写月色朦胧美       D.描写月下灌木和柳树之美
 17.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自然段是按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第二自然段则是由光写到影。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泻”突出了月光的皎洁。
C.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讲,本文通过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的心情。D.两段文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将景物表现得淋漓尽致,还用了许多叠字,使文章音节和谐、文气舒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9分)
三.诗歌鉴赏,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共12分)
18.阅读下面这首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6分,每小题3分)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① 怎样理解诗中“老马”的形象?
答:                       。(不超过30字)
② 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不超过30字)
19.按课文内容默写:(共6分)
  1.曾记否,          ,           。
2.一年一度秋风劲,      ,       ,寥廓江天万里霜。
3.我有一所房子,       ,          。
四、现代文阅读(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冬   夜     艾芜
(1)冬天,一个冰寒的晚上。在寂寞的马路旁边,疏枝交横的树下,候着最后一辆搭客汽车的,只有我一人。虽然不远的墙角,也蹲有一团黑影,但他却是伸手讨钱的,马路两旁,远远近近都立着灯窗明灿的别墅地,向暗蓝的天空静静地微笑着。马路上是冷冰冰的,还刮着一阵阵猛厉的风。留在枝头的一两片枯叶,也不时发出破碎的哭声。
(2)那蹲着的黑影,接了我的枚铜板,就高兴地站起来向我搭话,一面抱怨天气:“真冷呀,再没有比这里更冷的了!……先生,你说是不是?”
(3)看见他并不是个讨厌的老头子,便也高兴地说道:“乡下怕更要冷些吧?”
(4)“不,不,”他接着咳嗽起来,要吐出的话,塞在喉管里了。
(5)我说:“为什么?你看一下霜,乡下的房屋和田野,便在早上白了起来,街上却一点也看不见。”
(6)他捶了几下胸口之后,兴奋地接着说道:“是的,是的……乡下冷,你往人家门前的稻草堆上一钻就暖了哪……这街上,哼,鬼地方!……还有那些山里呵,比乡下更冷哩,咳,那才好哪!火烧一大堆,大大小小一家人,热闹呀!……”
(7)接着他便说道壮年之日,在南方那些山中冬夜走路的事情。一个人的漂泊生活,我是喜欢打听的,同时车又没有驰来,便怂恿他说了下去,他说晚上在那些山里,只要你是一个正派的人,就可以朝灯火人家一直走去,迎着狗叫声,敲开树荫下的柴门,大胆地闯进。对着火堆周围的人们,不管他男的女的,用两手向他们两肩头一分,就把你带着风寒露湿的身子,轻轻地放了进去。烧山芋和热茶的香味,便一下子扑入你的鼻子。抬头看,周围闪着微笑的眼睛,欢迎着,丝毫没有怪你唐突的神情。你刚开口,说你从哪儿来的时侯,一杯很热的浓茶,就递在你的下巴边上。老太婆吩咐她的孙女,快把火拨大些,多添点子柴,就是客人要烘暖他的身子;你暖和了。还不觉得疲倦的话,你可以摸摸小孩子的下巴,拧拧他们的脸蛋,做一点奇怪的样子,给他们嘻笑。年轻的妈妈,一高兴了,便会怂恿她的孩子把拿着要吃的烧山芋,分开一半,放在你这位客人的手上。如果你要在她们家过夜,他们的招待,就更来得殷勤些。倘若歇一会,暖暖身子,还要朝前赶路,一出柴门,还可听到一片欢送的声音,“转来时,请来玩呀!”老头子讲着讲着,给冷风一吹,便又咳嗽起来。我听得冷都忘记了,突然老头子忘形地拉着我问道:
“先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哪?……”
搭客汽车从远处轰轰地驰过来了,我赶忙摆他的手,高声说道:
“因为他们是文明人,不像那些山里的……”
再跳进通明的汽车里,蓦地离开他了。但遥远的南国山中,小小的灯火人家里面,那些丰美的醉人的温暖,却留在我的冬夜的心中了。(作者:艾芜,写于1935年4月)
 20.第一段中主要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渲染冬夜的特征?(4分)
答:             
 21.简述第2-6段人物对话的作用:(不超过个20个字,4分)
答                                      。
22.①“先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哪?”根据上下文内容推断,“这”指代什么?(3分,不超过20个字)
  答:                    
②“因为他们是文明人”,句中的“文明”怎么理解?(3分,不超过20个字)
   答:                        
 23.简述本文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4分,不超过30字)
   答:                                   。
 2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乞丐回答我的话时,先用“不”表示否定,后又用“是”表示肯定,这表现了他当时矛盾的心理状态。
B.第(7)段中的细节描写渲染了室内欢愉安乐的气氛,结构上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
C.最后一段写到南国山中灯火人家里“那些丰美的醉人的温暖”“留在我冬夜的胸中”,显得含蓄蕴藉,发人沉思。
D.本文有明写,也有暗写;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语言是朴实而文采并存,感情是热烈与深沉同在。
F.本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下层人物――乞丐的形象,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五.语言表达:(共8分,每小题4分)
2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意思。(不超过35个字)(4分)
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到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碰到。究竟怎样才可以鼓励创新呢?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地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而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一件事情上的差异,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概括为:                                  。
26.参照下面这段话加横线的句子的内容与句式,续写一句话。(不超过30个字)(4分)
大的东西会变小,小的东西会变大,“大”与“小”常常在某种条件下向对方转化。举例来说,大的损失会因补救及时而减小,小的成绩会因继续努力而变大。“多”与“少”也是如此,              ,                    。


展开余下试题六.作文(60分)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在山中茅屋里修行的老禅师月夜散步归来,发现一个小偷在他的茅屋里偷东西。老禅师知道小偷在屋里不会找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从容走进屋里,看见小偷躲在门后,便脱下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并平静的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望着消失在夜色中的小偷的背影,老禅师感慨的说:“但愿我能送他一轮明月,照亮他在夜晚的前程。”第二天早上,老禅师一睁开眼睛,发现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门口。老禅师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一轮明月!”
我们不禁被老禅师那博大、宽容的慈善之心深深折服,也为小偷得到“一轮明月”心灵被感化而高兴、庆幸。这就是宽容的力量和魅力。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老禅师那样有着博大、宽容之心的人,但是我们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有关宽容的人和事情,宽容的力量和魅力时时存在于我们周围。请以“宽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卷
一、选择题:(共51分,每小题3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42分)
18 ①                                       
                              (不超过30字,3分)
②                                       
                             (不超过30字,3分)
19.(共6分) ①         ,          ?
②             ,            。
③             ,              。
20.               (4分)
21.                                        
             (不超过20字,4分)
22.①                                       
                              (不超过20字,3分)
②                                       
                           (不超过20字,3分)
23.                                        
                         (不超过30字,4分)
24、(   )(   )(共4分,每小题2分)
25.概括为:                                    
           (不超过35字)(4分)
26.                                        
                        。(不超过30字)(4分)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1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B C C D B C C A B C C B B B A A B
二、非选择题(共42分)
18.①老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旧中国受苦受难农民的象征。(不超过30个字,3分)
②表达出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旧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愤怒和诅咒。(不超过30字,3分)
19. ①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共6分)
② 不似春光 , 胜似春光 。
 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 拟人、对比            (4分)
21. 反衬乡下人情温暖。      (不超过20个字,4分)
22. ①城里人不像乡里人那样有同情心。②“文明”是反语,此指冷漠无情。                                       
          (每小题均不超过20个字)(6分)
23.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赞美,对当时城里人情冷漠的鞭挞。   (不超过30个字,4分)
24、( B )( C )(4分)
25.概括为: 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一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不超过35字)(4分)
26. 多的麻烦会因处理得当而减少,少的经验会因积累探索而增多。                                       
                        。(不超过30字)(4分) (220.169.173.93)"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岳化一中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0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