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104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3]
2006年高考名校模拟题(北京)-文言文断句与翻译、诗歌鉴赏、默写
"2006年高考名校模拟题(北京)-文言文断句与翻译、诗歌鉴赏、默写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①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飞。
[注①柳州,位于广西中部偏东。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    
(1)请结合诗句说明,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4分
答:                                                                                                                                                
(2)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
答:                                                                        
                                                                                                                                                   
13.(5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①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                 。(李商隐《登乐游原》)
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孟郊《游子吟》)

①等闲识得东风面,                    。(朱熹《春日》)
②浮云游子意,                    。挥手自兹去,                    。(李白《送友人》)


浏览完整试题③九州生气恃风雷,                    。我劝天公重抖擞                    。(龚自珍《杂诗》)
12.(8分)
(1)要点:表达了仕途坎坷、屡遭贬谪的苦闷和被贬到柳州后凄苦迷惘的情思。
(4分,“和”字前后各2分。应结合第一、二句诗简要分析。)
       [点拔]领悟本诗情感,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支撑。虽有注释,还需结合课内学过的被贬永州的经历,如能结合注释意识到柳州比永州(湖南境内)更偏远,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屡遭贬谪的苦闷”。注意体悟重点词语“宦情”(仕途坎坷之情)、羁思(寄居他乡之思)。
(2)要点:诗中所写之景是春景,一场春雨使花、叶零落是实,“春半如秋”是感。作者心中的凄苦使“春”竟如“秋”,景物浸满悲凄;景物的败落又增加并传达着作者的苦闷。情景交融,感人至深。(4分)
13.(5分)
⑴①每逢佳节倍思亲。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⑵①万紫千红总是春。②落日故人情;萧萧班马鸣。③万马齐喑究可哀;不拘一格降人才。
(本题5分。任选其中一小题,每空1分,多字、丢字、写错字一律不给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①一②题。(8分)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 辛弃疾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经常往来博山道中。“归来”指43岁免官归里。
(1)这首词下阕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这首词上阕所描写的景象跟诗人的心境合拍吗?请简析本词的抒情特色。(4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一段文字中的空缺部分。(5分)
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秦帝国的灭亡,文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做出各自的评价。        (朝代)的贾谊在《过秦论》中说“                         ”,将秦灭亡的原因归结为□□(限2个字);唐代的        (人名)在《阿房宫赋》中说“                         ”,指出秦国乃自取灭亡,与他人无关,这篇文章将秦灭亡的原因归结为“纷奢”。12、(8分)
  (1)(4分)表达的是热爱祖国、壮心不已的情怀。尽管诗人“归来华发苍颜”,壮志难酬,更兼屋上秋风吹过松树传来一片肃杀之气,急雨声声令人感到阵阵寒意,窗棂破纸呜呜自语更添孤单寂寞之感;但是诗人并不消极颓丧,祖国的大好江山依然装在心中,力图恢复的壮志豪情仍不减当年。结尾一笔写出了作者刻骨铭心的报国情怀。
  (2)(4分)合拍。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博山王氏庵荒凉破败的环境和诗人在秋夜的凄风苦雨之中独宿的孤寂,自然想到以往驰骋于塞北江南抗敌的英雄事业,又想到失意归来白发苍颜的暮年,无限苍凉的感慨怎能不一齐涌上心头。因此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点拔]解读本诗,需要一些辛弃疾生平的背景知识支撑。这些知识都是语文教材学习中涉及过的。这说明:考题文本虽选自课外,但支撑的知识、及能力是来自课内的。]
13、(5分)①西汉;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③“暴政”(或“残暴”等意思相近的词);④杜牧;⑤“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每空1分。)
[点拔]此题对背诵的考查涉及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调了背诵知识的灵活运用。同时涉及了作家作品常识,几个考点的综合考查。)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5分)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选自刘基《活水源记》)
12.阅读下面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完成①—③题(7分)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①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展开余下试题A.题目中“子由”是苏辙的字;“渑池”是地名,课文中“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可为佐证。
B.“雪泥”说的是落在地上的雪将溶而未溶的泥泞状态;对于常人来说,路途中充满“雪泥”就意味着行进的艰难。
C.“鸿飞那复计东西”是说鸿雁飞走,雪泥上的指爪痕迹就消失了,无法从中估计鸿雁飞去的方向是东还是西。
D.“坏壁”是残破的墙壁;因为老僧已经亡故,僧舍的墙壁损坏了,所以写在上面的旧日文章的题目也就看不到了。
                                         答:【    】
②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作者由这一意象的组合出发,探讨对人生的理解,寓哲理于形象之中。
B.鸿雁飞向无定,爪痕容易消失,正如人生去处难定,陈迹容易泯灭。诗中形象生动且寄意深沉的比喻,后来被人们概括为成语“雪泥鸿爪”。
C.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二、三两联必须对仗。本诗的二、三两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意趣贯通、境界高远,切合这一要求。
D.老僧已死,壁上旧题也荡然无存。死者形迹的消亡,如同鸿飞雪化,印证和深化了前四句谈到的人生哲理,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耐人寻味。
                                         答:【    】
③清代黄宗羲有这样的诗句:“雪泥鸿爪知无定,相对那能不黯然!”苏诗与黄诗都用了“雪泥鸿爪”。请说说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横线上默写原句(4题限选作3题)。(6分)
①贾谊《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 , 。
②杜牧《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 。
③白居易《琵琶行》: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 。
11.必须停顿的有10处,对2处,得1分,共5分。在“/”以外,不合理的停顿酌情扣分。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12.(原诗标点从钱钟书《宋诗选注》)(共7分)
①D.古诗中的“题”是题写的意思,“旧题”是以前题在壁上的诗词题跋,不能理解为“题目”。(2分)
②C.(本诗第二联只是字面上内容相关,词性、结构未做到两两相对,所以不能说“对仗工整”。)(2分)
③答案要点:相同点:都用“雪泥鸿爪”比喻人生经历飘忽不定,具有某种偶然性。(人生去处难定,陈迹容易泯灭。或: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1分,意思对即可)
不同点:苏诗用“雪泥鸿爪”表现出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黄诗重在表达相对黯然的伤感。(黄诗表现出相对消极的人生态度。)(2分,意思对即可)
13.(6分)(每句1分,错一个字该句不得分)
①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③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④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5分)
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
(选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12.阅读下面周邦彦的《琐窗寒·寒食①》,完成①—③题(7分)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②俦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
注释:①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②高阳:城邑名。汉刘邦兵过高阳,郦食其求见,自称“高阳酒徒”。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开头三句点明词人所处的环境:春天的柳色昏暗,乌鸦盘旋聒噪,词人站在朱户之中、小帘之后凝神沉思。
B.滴哒的雨声洒落在空寂的台阶上,直到夜尽仍不停息,词人心绪更加烦乱愁闷,面对此景思绪联翩,思念故人。
C.为摆脱孤寂的心情,词人前去酒楼饮酒。“唤酒”并且“付与高阳俦侣”的词句,写出作者豪爽好客的性格。
D.结尾处,词人设想归家时的情景:家中一定尚有残花挂在枝头,等待自己饮宴。“客”字写出词人当时的游子身分。
②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开头三句写景,很好地起着渲染气氛的作用。孤身一人置身于柳色鸦啼之间,词人的愁思、烦乱的心情,呼之欲出。
B.“故人剪烛西窗语”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意。词作至此,思念故人之情渐渐明朗。
C.上片结尾,词人宕开一笔,由眼前之景转至当年的少年羁旅生活,下片则由暮年晚景转回眼前景致,过渡极为巧妙。
D.词人渴望归去,结尾处用真切、具体的“残英”形象,表现出铭心刻骨的思念之情,也含蓄地反衬眼前的愁闷孤寂。
③上阕“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的词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描写的内容相似。请具体说说二者在写法上的异同。(3分)
答: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横线处默写原句(4题限选作3题)。(6分)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
②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 。
③苏洵《六国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
④苏轼《定风波》: ,归去, 。
11.(5分)
必须停顿的有5处,对1处,得1分,共5分。在“/”以外,不合理的停顿酌情扣分。
洛阳之俗(/)大抵好花/①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②虽负担者(/)亦然/③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④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⑤笙歌之声相闻。
12.(7分)
①C(“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的意思是:旗亭饮酒之事,还是让高阳酒徒们去吧。词人并未“前去酒楼饮酒”,实际上是叙说自己为愁思所缠绕,对“嬉游”取乐并无兴趣。“豪爽好客”的解释,更是与词中的情感基调不合。)(2分)
②D(想象中的残花形象并不“真切、具体”。)(2分)
③(3分)示例:
相同点:都是以景物烘托自己的心境。“梧桐”“细雨”,都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愁情。(“梧桐”“细雨”是古典诗词中描写愁绪时常用的典型意象。)
不同点:周邦彦《琐窗寒》:词人描写景物时极重炼字,一个“锁”字,使本来抽象无形的情绪形象化,突出了词人此时愁闷难耐的心境。/李清照《声声慢》:作者使用形象生动的叠词“点点滴滴”,雨打梧桐,描绘出雨声的凄清和连绵不断。表达了深切的凄苦之情。(从其它角度回答,意思对即可。)


展开余下试题13.(6分)
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③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④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11.把第二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3分)
译文:                                                   
②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马致远的散曲[双调·新水令]《题西湖》(节选),完成①—②题(6分)
[庆东原]暖日宜乘轿,春风堪信马,恰寒食有二百处秋千架。向人娇——杏花,扑人衣——柳花,迎人笑——桃花。来往画船游,招飐①青旗挂。
[枣乡词]纳凉时,波涨沙,满湖香芰荷蒹葭②。莹玉杯,青玉斝③,恁般楼台正宜夏,都输他④沉李浮瓜。
[挂玉钩]曲岸经霜落叶滑,谁道是秋潇洒⑤。最好西湖卖酒家,黄菊绽东篱下。自立冬,将残腊,雪片似江梅,血点般山茶。
注解:①招飐(zhǎn):飘动。②芰(jì)荷蒹葭:荷花与芦苇。③斝(jiǎ):古代的盛酒器,圆口,三足。④都输他:都胜过。⑤潇洒:凄清、凄凉。
①填空:方括号内的“庆东原”“枣乡词”“挂玉钩”都是散曲的        ,马致远与      、      、
      四人合称“元曲四大家”。(2分)
②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强调四时景物变化可以触发文学创作。以上三段曲词是怎样表现西湖四季之景“岁有其物,物有其容”的?试作赏析。(4分)
答:                                                                       
                                                                             
                                                                             
                               &nbs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06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