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日常阶段测试

阅读:97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日常阶段测试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6]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一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一
                 2006.8.20
第Ⅰ卷(共30分)
一、(1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激湍(tuān) 忖(cǔn)度 欢谑(nuè) 坼(chè)裂
B.盛馔(zhuàn) 青冢(zhǒng) 雪霁(jì) 渔樵(qiáo)
C.边塞(sài) 商贾(jiǎ) 山峦(luán) 吮(shǔn)吸
D.石栈(zhàn) 崔嵬(wéi) 枯槁(gǎo) 莅(nì)临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提纲挈领      瑕不掩瑜      戒骄戒躁      优柔寡断
B.呼天抢地      盛气凌人      励精图治      确如其分
C.循规蹈矩      涣然一新      同仇敌忾      汗流浃背
D.大雨滂沱      瞋目而视      为虎作伥      待价而估
3.从修饰角度给下列四句中的横线处选出一组最贴切的词语
①明净的露水__________________了路边小草。
②湖畔最初开放的紫丁香中映出了几枝蔷薇,羞涩地__________________在山石上。
③一片尖口竹笋,悄悄_________________嫩绿的草丛。
④牝牛沉稳而又悠然地_________________在被河水浸湿的草地上。
A.滴绿   裸露    伸出    迈步       B.滋润   裸露    探出    迈步
C.滴绿   半露    探出    漫步       D.滋润   半露    伸出    漫步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棋盘上自己的棋子所剩无几,而对方却兵多将广,邹明感到在排兵布阵上捉襟见肘。
B.为了给心爱的儿子送大衣,母亲在风雪中已经茕茕孑立地等了一个小时。
C.《水浒传》英译本为《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西游记》西方通行文本为《猴》,《红楼梦》的俄译本是《红色阁楼里的梦》,中国读者对此简直不可理喻。
D.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里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  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B.知识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也能为害于世,假如没有一种建设性的目标,知识就可能成为一种毁灭乃至伤害人类的魔咒。
C.海峡两岸高层人士50年来首次公开、直接的历史性接触,开启了两岸协商谈判解决问题的大门,这一事件必将载入两岸关系史册。
D.临近春节,旅客人数猛增,火车站为确保旅客安全,进一步加大了对危险品、易燃、易爆物品的检查力度。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 彼恶知之(怎么)     焉有仁人在位(哪里)
盖亦反其本矣(何)     奚暇治礼义哉(何,哪里)
    B. 是乃仁术也(就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的)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样)     沛然下雨(……的样子)


浏览完整试题    C. 孰能与之(归附)     与其妾讪其良人(和)
     之祭者,乞其余(到)     虽与之俱学(代“那个人”)
    D. 而王岂为是哉(因为,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
     未休关西卒(士兵)    卒然问曰(通“猝”,突然)
7.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其孰能讥之乎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B.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其若是,孰能御之
C.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②今王田猎于此
③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④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⑤施从良人之所之 ⑥然后从而刑之
⑦无以,则王乎 ⑧奚暇治礼义哉
⑨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⑩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A.①②③⑤⑧     B.②⑤⑥⑦⑩ C.①③④⑥⑨   D.②③⑤⑦⑨
9.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未之闻也 ②惟弈秋之为听
③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④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⑤百姓之不见保 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⑦(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A.①④/②⑤⑦/③⑥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⑦/③⑥ D.①②③/⑤⑦/④⑥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2题。(6分,每小题2分)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都经历转折。这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战国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性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与这种标准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中国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
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烦琐、迂腐、荒唐,既无学术效用又无理论价值的谶纬和经术,在时代动乱和农民革命的冲击下,终于垮台。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一种新的观念体系。
笔者不同意时下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广泛流行的论调,把这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作为它们理论形态的魏晋玄学,一概说成是腐朽反动的东西。实际上,魏晋恰好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虽然在时间、广度、规模、流派上比不上先秦,但思辨哲学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却是空前的。以天才少年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不但远超烦琐和迷信的汉儒,而且也胜过清醒和机械的王充。这个时代是一个突破数百年的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解放历程。
确乎有一个历程。它开始于东汉末年。埋没了100多年的王充《论衡》被重视和流行,标志着理性的一次重新发现。与此同时和稍后,仲长统、王符、徐干的现实政论,曹操、诸葛亮的法家观念,刘劭的《人物志》,众多的佛经翻译……从各个方面都不同于两汉,是一股新颖先进的思潮。名、法、道诸家,在先秦之后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现在又重新为人们所着重探究。在没有过多的统治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
那么,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被钟嵘推为“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如改说一字千斤,那么这里就有几万斤的沉重吧。
10.以下不属于“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繁盛城市相对萎缩。
B.庄园经济日益巩固推广。
C.个体小农人数多,工商奴隶队伍庞大。
D.门阀士族阶级占住历史舞台中心。
11.以下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两汉经学崩溃的原因之一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冲击。
B.魏晋玄学作为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理论形态有其合理的一面。
C.先秦哲学与魏晋哲学相比,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D.清醒机械的王充胜过烦琐迷信的汉儒。
12.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应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起始阶段。
B.先秦之际,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形态的变异。
C.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是人的觉醒意识在文艺领域的反映。
D.诸葛亮、曹操的法家观念是在王充的《论衡》出现的同时和稍后产生的。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5题。(6分,每小题2分)
    荀攸字公达,彧从子也。祖父昙,广陵太守。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何进秉政,拜黄门侍郎。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顒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宜刺杀之以谢百姓。”事垂就而觉,收顒、攸系狱,顒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展开余下试题太祖迎天子都许,征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太祖素闻攸名,与语大悦,谓荀彧、钟繇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以为军师。建安三年,从征张绣。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是岁,太祖自宛征吕布,至下邳,布败退固守,攻之不拔,连战,士卒疲,太祖欲还。攸与郭嘉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溃,生禽布。
后从救刘延于白马,攸画策斩颜良。攸深密有智防,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伐善,无施劳              伐:夸耀
B.事垂就而觉     垂:临近
C.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    仰:希望
D.进急攻之,布可拔也     拔:攻取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乃推问,果杀人亡命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主衰则军无奋意
    今王与民同乐,则王矣
B. 夫陈宫有智而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不如缓军以待之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攸父亲去世很早。少年时代,荀攸就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聪明才智,识破张权作奸犯科之徒的身份。
B. 荀攸等人密谋刺杀董卓未成,在狱中他料到董卓会死,所以表现非常镇定,言语饮食一切如常。
C. 随太祖征伐,荀攸能根据对手的不同情况进行谋划。针对张绣与刘表既相互依赖又有矛盾的关系,提出对付张绣应用缓兵之计。
D. 在是否采纳荀攸的计谋的问题上,太祖是有过教训的。而荀攸虽足智多谋却并不张扬,因而深得太祖的赏识。
第Ⅱ卷(共60分)
四、(23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今宜刺杀之以谢百姓。(3分)
                                                                            
2. 若急之,其势必相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杜甫的《登高》,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具有什么特点?试简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                    , 莫使金樽空对月。                      ,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蜀道难》)
(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
(《客至》)
(4)细草微风岸,                   。                    ,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2题。
生命中的土地
黄安详
①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
②贬居黄州的次年(1081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
──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
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锄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④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东坡》一诗是这样写的:“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地,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展开余下试题⑤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较之于豁达放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由要为苏轼赞叹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⑦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岳麓之于朱熹、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19.第一段中说“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第②段是否一定要引用陆游的《入蜀记》?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的“土地”有哪两层含义?文末作者说“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结合文章,另列举一位文化名人(选文中已提及的除外)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从全文看,“东坡”对苏轼产生了哪些影响?请分条列述。(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5分)
23.将下面四个句子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改写成一个意思完整的单句。(4分)
①中国大学生科技文化服务工程洽谈会开幕了。
②开幕的地点是北京图书馆,时间是5月17日。
③这次洽谈会是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主办的。
④主办这次洽谈会的目的是落实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
                                                                           
                       &nbs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日常阶段测试
相关:关于“高三语文综”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