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学考试卷
阅读:985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上册
学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5]
第五册基础知识检测题
"第五册基本知识过关检测题(2006-10-8)
命题人: 李军霞 肖孟平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羞赧(nǎn) 初隽(juàn) 赝(yīng)品 恪(kè)守不谕
B.缱绻(qiǎn quǎn) 盘飧(sūn) 谲诈(jué) 暴殄(tiǎn)天物
C.逾垣(yuán) 僭(jiàn)称 埋(mái)怨 含英咀(jǔ)华
D.托庇(bì) 祓(fú)除 口讷(nà) 暴戾恣睢(su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告诫 礼上往来 莫逆之交 风烛残年
B.伫立 文过饰非 责无旁贷 脍灸人口
C.暮霭 荒诞不经 牵强附会 目不瑕接
D.赧然 芸芸众生 妍媸毕露 轻歌曼舞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是闹过了,可是这可能吗?睡得那么安稳竟没听见这使家具受到________的响声吗?
②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________。
③她把心血全部_________在自己孩子身上。
④妹妹很勇敢,可是_________还是个孩子。
A.震动 反映 灌注 毕竟 B.振动 反映 贯注 究竟
C.震动 反应 贯注 究竟 D.振动 反应 灌注 毕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的好奇心胜过了恐惧,因为这次吉卜赛人操起各种乐器,大吹大擂地走遍了全村,喧闹之声振聋发聩。
B.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子和孟子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C.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无济于事的。
D.他却觉得自己好象被钉住在原地,便六神无主地瘫倒在地上。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起源于神话传说从神话传说开始的。
B.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C.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
D.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为(通“谓”,认为)是其智弗若与 然后快(使动用法)于心与 吴楚东南坼(划分)
B.所守或匪(同“非”,不是)亲 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比喻众人口头上的称颂) 满脸溅朱(通红)
C.他兴高采烈得非常(十分、很)使人听此凋(使…凋谢)朱颜 咸(全,都)与维新
D.独存孤迥(孤独) 也并没有比这间屋子更高明(高大明亮) 莅(统治)中国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七言古诗是长短随意、声律比较自由的诗体,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长恨歌》都是用这种诗体写成的杰作。
浏览完整试题
B.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并称:如“韩柳”即韩愈、柳宗元;“李杜”即李白、杜甫;“小李杜”即李贺、杜牧;“苏辛”即苏轼、辛弃疾。
C.《孟子》中的文章很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词锋犀利,长于运用比喻。宋代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按中国古代典籍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书”都在经部。
D.孟浩然、王维和王昌龄、岑参分别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过故人庄》、《鸟鸣涧》、《芙蓉楼送辛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文学知识对应全对的一项是:
A.马塞尔•普鲁斯特——存在主义——法国
B.卡夫卡——荒诞派戏剧——奥地利
C.贝克特——意识流小说——法国
D.加西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哥伦比亚
二、课内阅读,完成10—17题。
(一)
①“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铁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 ‘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②“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③“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④“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泡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哪里,——可惜脚太大”。
⑤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10.在阿Q眼里,革命党是穿“白盔白甲”的,这样描写反映了:
A.阿Q的落后,对革命党认识模糊。 B.革命党是“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C.当时的革命军以反清复明为号召,所以穿白色军装。 D.革命党严重的脱离群众。
11.对第②段分析错误的是:
A.阿Q分不清谁是革命的对象,谁是自己应该团结的受苦弟兄。
B.因为小D、王胡和自己打过架,也就一个不留,有农民原始的报复思想。
C.阿Q有原始的自发的改变自己受压迫地位的合理要求。
D.阿Q有革命的要求和理想,但个人恩怨较重。
12.对第④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说明阿Q的流氓样、瘪三样。
B.阿Q穷得一无所有,革命了,讨个老婆,也是自然合理的要求。
C.阿Q有浓厚的封建意识,没有辫子就是奇耻大辱,妇女必须缠小脚。
D.阿Q沾染了游手好闲之徒的习气。
13.鲁迅塑造阿Q这个形象的意图是:
A.哀怜阿Q革命不成反而被挂着革命党牌子的“长衫人物”送上刑场的悲惨遭遇。
B.说明中国人如此愚昧落后,实在没什么希望。
C.借阿Q的形象揭露某些人的隐私。
D.要画出这样国民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
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就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哪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革命也好吧”,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鲁迅《阿Q正传》)
14.对这两段文字所反映的阿Q的思想意识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认为自己是革命的对象,因而误解革命,但由于看到革命使其他人害怕,因而又决心投身革命。
B.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因而误解革命;但由于被压迫者的阶级本能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因而又有了自发的革命要求。
C.由于没有文化,愚昧无知,因而误解革命,但由于长期所受的封建压迫和剥削,因而又明白了革命的必要性。
D.由于盲目听信封建统治阶级的宣传,因而误解革命,但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因而又产生了革命的强烈愿望。
15.这两段文字是通过了什么来描写阿Q的心理活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任务对话和周围人的反映。
B.人物动作和人物语言。
C.作者的叙述和人物的内心独白。
D.人物的神态和人物的感官反应。
(三)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王鼓乐于此 鼓:演奏。
B.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告:告状。
C.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极:极坏的境地。
D.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他:别的(原因)。
17.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今王鼓乐于此 B.兄弟妻子离散
C.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构怨于诸侯
展开余下试题
19.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今王田猎于此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王语暴以好乐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说话”艺术出现后,《三国志平话》等话本既粗糙又不准确,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粗糙、错误、疏漏之处,后来在《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B.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没有这种活动的人,谈不上去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更无法欣赏许多文学艺术作品。
C.据阿Q说,什么假洋鬼子,只有放在城里的十几岁的小乌龟子的手里,才立刻是“小鬼见阎王”。这一节,听的人都赧然。
D.秀才听了这“庭训”,非常之以为然,便即刻撤消了驱逐阿Q的提议,而且叮嘱邹七嫂,请伊万不要向人提起这一段话。
2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 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内容分类,唐诗有““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等,这两首诗属于____________。两首诗都写了_________和_________,借以抒发戍边将士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4分)
(2)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5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客至》))
(4)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_____________。(杜甫《兵车行》)
(5)_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7)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
(8)“初唐四杰”的_____________、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寒漠,显示出雄伟的气概和开阔的胸襟。
(9)陆游曾用“ ,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10)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潦水尽而寒潭清, ”两句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色。
(11)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 、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1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理罗传》和 总称“名人传”。
23.课内阅读(4+4=8分)
(一)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生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观点是比较文学的。(钱钟书《谈中国诗》)
1.这段中“尽职”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2.本段论述了什么观点?
文言文扩展阅读
24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7分)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 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文章冠世 ( ) (2)不跻大位 ( )
(3)盈其箱笥 ( ) (4)为时所排 ( )
2.下列句子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 B.所以不欲观览
C.衣冠之士 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2)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展开余下试题
4.从刘禹锡、李德裕德对话中,可以看出刘的意图是___________ ,李的态度是___________。(2分)
5.文中为什么要将白居易与贾谊相比?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3分)
25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2分)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娱目;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因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忘情于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累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纡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已。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juān 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园,可也!
1.本文第一、二段分别叙述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分)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得一项是 (3分)
A.半野园自相国逝世后即遭废弃,早已不复昔日胜景。.陈君久居京师,日久天长,内心烦闷,想返回故乡。
C.本文是陈君通过杭君的介绍,邀请作者特意撰写的。
D.陈君在粤西做官时和其他平庸官吏的表现并不相同。
3.作者规劝陈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4.这是一篇讽喻文章,它在写作上的特点是□□□□。(2分)
5.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3分) (58.53.114.1)"
上一篇:
遂宁市高2007级十月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篇:
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上册
学考试卷
相关:
关于“第五册基础”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