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日常阶段测试

阅读:102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日常阶段测试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2]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二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二
命题人:谢兴圣  翟春红
                                                         2006.9.17
第Ⅰ卷( 共30分)
一、(共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福祉(zhǐ)     诡谲(jué)      筵(yán)席  惊魂甫(fū)定
B.稗(bēi)官         虫豸(zhì)  诅(zǔ)咒      风声鹤唳(lì)
C.舂(chōng)米      庇(pì)护  怃(wǔ)然  妍媸(chī)毕露
D.蛊(gǔ)惑         赧(nǎn)然      隽(juàn)永  面面相觑(q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和盘托出 各行其是 贪赃枉法 惹是生非
B.瑕不掩瑜 鬼斧神功 再接再厉 戒骄戒躁
C.唇枪舌剑 昭然若揭 莫不关心 沧海一粟
D.激浊扬清 奴颜卑膝 唾手可得 广袤无垠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1)石头本无情,但善于审美的人,可以通过欣赏石头,发现它的美,并由此而滋生出各种各样美好的情思,给生活           几许诗情画意。
(2)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钢铁战士保尔·柯察金是以真人为             创作出的一个艺术形象。
(3)由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远程运载工具的扩散难以            ,美国在军事上的威信大大降低了。
(4)纳米技术具有特别优异的功能,自它问世以来,已在军事、生产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           。
A. 涂抹   原型  遏止  运用         B.平添  原型  遏制    应用
C. 涂抹   原形  遏制  运用         D.平添  原形  遏止    应用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云:桂林山水甲天下。到实地一看,桂林的山水果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B.旅行社的车子快到了,别人都已在头天晚上就收拾好了行李,只有张平临出发还在七手八脚地收拾。
C.这个人最爱听评书了,买了很多评书的CD,假日在家,经常听得出神入化,有时听起来竟忘了吃饭和睡觉。
D.人们读《阿Q正传》时,往往会被阿Q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浏览完整试题A.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是连接西藏与内地的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
  B.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
  C. 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D. 中央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资金。
6.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几句话,次序合理的一项是: (      )
柔石故居门前原来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上有一座石板铺成的桥,桥上镂刻着“金桥柔石”四个字,                  。
(1)柔者,温顺也;石者,刚硬固执也。
(2)柔石正是从这座小桥走向了刑场,也走向了不朽。
(3)“柔石”这个笔名即缘于此。
(4)令人叫绝的是,柔石的性格也暗合这两个字。
   A.(1)(4)(3)2)       B.(3)(4)(1)(2) 
 C.(1)(3)(4)(2)    D.(2)(4)(1)(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共9分, 每小题3分)
①文化的定义有多种,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
②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
③中国文化和西方、印度的文化很不一样,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统,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从孔子开始就一直把“人”看得比“神”重要。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重道义而远鬼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应当说是极有价值的。西方宗教比较发达,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影响。西方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是“以神为本”。基督教徒也重视为他人服务,这一点当然很好,可还是要信仰一个上帝。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最后信了教,每天晚上跪着祈祷,要和上帝说话。中国的儒家就没有这一套。佛教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可它同时也讲生死轮回,人死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或者变牛变马,这完全是错误的。佛教东来,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迷信成分比较少,这正是儒家比较高明的地方。孔孟偶尔还讲“天”的模糊概念,稍有一点信仰的意味,但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天”就完全没有上帝的意思了,而是宇宙的本体。中国至少在知识分子阶层,宗教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道德代宗教”的传统。
    ④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的思维器官,人表现了天地的自我认识,孟子辨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有人对此不了解,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与有神论相比,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⑤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指人与人的团结合作。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为“和解”是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斗争,但是,如果只强调斗争,最后将同归于尽。西方也不是不讲“和”,但更强调“争”,把利益和力量之争看得很重要。
(节选自《中国文史百科总序》,有删改)
7.以下不能证明“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统,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的一项是(     )
A.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重道义而远鬼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B.自宋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宗教思想就已十分淡薄,他们非常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
C.孟子辨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
D.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的团结。
8.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很不一样,有着无神论的传统,超越了宗教的人本主义。
B.中国知识分子的宗教思想相当淡薄,这与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主要地位有密切关系。
C.孟子强调“良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实际上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D.孔孟观念中的“天”是个模糊的概念,有一点信仰的意味。“天”作为宇宙的本体,是在宋明理学阶段确立的。
9.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佛教只讲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不讲生死轮回,那么它会在中国文化史占据主导地位。
B.中国儒家文化十分强调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视为他人服务。
C.尽管孔子开始就一直把“人”看得比“神”重要,但孔孟并不是彻底的无神论者。
D.没有“和”就没有创新,没有“和”就难以化解矛盾,最后将导致人类社会的毁灭。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共9分, 每小题3分)
苏缄,字宣甫,泉州晋江人。举进士,调广州南海主簿。州领蕃舶,每商至,则择官阅实其赀,商皆豪家大姓,习以客礼见主者,缄以选往,商樊氏辄升阶就席,缄诘而杖之。樊诉于州,州召责缄,缄曰:“主簿虽卑,邑官也,商虽富,部民也,邑官杖部民,有何不可?”州不能诘。累迁秘书丞,知英州。侬智高围广,缄曰:“广,吾都府也,且去州近,今城危在旦暮而不往救,非义也。”即募士数千人,夜行赴难。贼势沮,将解去,缄分兵先扼其归路,布槎木亘四十里。缄与贼战,摧伤甚众,尽得其所略物。


展开余下试题    熙宁初,知邕州。交阯谋入寇,缄伺得实,以书抵知桂州沈起,起不以为意。及刘彝代起,缄致书于彝,请罢所行事。彝不听,反移文责缄沮议,令勿得辄言。八年,蛮遂入寇,陷钦、廉,破邕四砦。民惊震四出,缄悉出官帑及私藏示之曰:“吾兵械既具,蓄聚不乏,今贼已薄城,宜固守以迟外援。若一人举足,则群心摇矣,幸听吾言。”有大校翟绩潜出,斩以徇,由是上下胁息。邕既受围,缄初求救于刘彝,彝遣将张守节救之,逗遛不进。缄又以蜡书告急,守节惶恐,遽移屯大夹岭,回保昆仑关,猝遇贼,不及阵,举军皆覆。蛮获北军,知其善攻城,啖以利,使为云梯,蚁附而登,城遂陷。缄犹领伤卒驰骑战愈厉,而力不敌,乃曰:“吾义不死贼手。”亟还州治,纵火自焚。邕被围四十二日,粮尽泉涸,人相枕藉以死,然讫无一叛者。神宗闻缄死,嗟悼,赠奉国军节度使,谥曰忠勇,起与彝皆坐谪官。
                                                   选自《宋史·忠义传》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缄分兵先扼其归路            把守
B.尽得其所略物                抢劫
C.今贼已薄城                  逼近
D.起与彝皆坐谪官              因为
1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缄以选往                     B. 知其善攻城
皆以美于徐公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缄初求救于刘彝               D.且去州近
有复于王者曰                    不出,火且尽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缄任南海主簿时,在被选派察看核实商船货物的过程中,杖责了傲慢无礼的商人樊氏,被州官召责却能义正词严,因而一扫往昔富商轻慢主管官员的陋习。
B.侬智高围攻广州时,苏缄考虑到本州安危,于是主动率领临时招募的部队,星夜兼程,赶赴广州,并抓住有利战机,阻断敌军归路痛击敌人,取得重大胜利。
C.交阯人谋划入侵的可靠消息苏缄早已得知,并就这一情况先后致信给沈起、刘彝二人,沈刘二人均不以为意,反而责难苏缄妄议政事。
D.邕州被围后,刘彝因苏缄的求救派张守节前往救援,但张守节先是逗遛不进,贻误战机,后是中途遇敌,仓促应战,全军覆没,因而刘彝对邕州失陷也负有责任。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3.把上面文言文选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缄致书于彝,请罢所行事(3分)
 
(2)有大校翟绩潜出,斩以徇,由是上下胁息(3分)
 
(3)啖以利,使为云梯,蚁附而登(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各题:(8分)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贺铸,字方回,浙江绍兴人。曾闲居苏州。该词为日后其重返苏州时所作。
(1)“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运用何种手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受?(2分)
                                                                              
(2)“空床卧听南窗雨”一句中,词人写“南窗雨”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3)略析“谁复挑灯夜补衣”一句的表达技巧和词人所表达的感情。(3分)
                                                                              
1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6分)
①西当太白有鸟道,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白《蜀道难》)
②                    ,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客至》)
③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                    。         (李白《将进酒》)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20题。(22分)
西 湖 梦(节选)
            余秋雨
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②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游后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松快,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展开余下试题③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的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④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份。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最容易不过的。
⑤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的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⑥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16.在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说苏东坡“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回答不超过30字)(4分)
 
 
 
17.文章第三段为什么要说两道长堤“是太狭小的存在”?(回答不超过35字)(4分)
 
 
18.“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这一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回答不超过15字)(4分)
 
 
19.第六段用“书签”这一比喻有什么含义?(回答不超过35字)(4分)
 
 
20.简要分析作者对林和靖式的“急流勇退”的看法。(6分)
 
 
 
 六、(15分)
 21.把下面一个长句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原意不能改动,可以增删个别词语。(4分)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只出土于埃及纳加达地区、制作于公元前30世纪、形状具有典型的埃及古王国时风格的陶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它们与前后两句构成内容连贯、结构整齐的四项排比。(6分)
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粼粼波浪;                       ,                      ;
                     ,                     ;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声声欢韵……呵,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上走过,留下了什么呢?
23.请将下面文段的内容进行压缩,压缩后的文句不超过36个字。(5分)
过去25年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已被“消灭”了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日常阶段测试
相关:关于“高三语文综”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