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日常专题训练

阅读:1846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日常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46]
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练习题(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练习题(一)
班级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
(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   )、(   )。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1.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2.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
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浏览完整试题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3.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我军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辉煌战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哪些主要战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我军在江淮河汉区域内执行了什么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芦花荡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②无论魏晋    (              )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④遂与外人间隔(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后遂无问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4.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组织材料,细读文章,完成文章结构图。
_________________——访问桃花源——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沿用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
B.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
C.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展开余下试题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7.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对其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为桃花源外的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
B.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C.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
D.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
8.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以“桃花源美,美在……”写几句赏析性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练习题(一)
参考答案
(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 
2、“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 “同日同时”指的是“21日下午五时” 
3、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5、我东路军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6、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特点 
7、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C  
2.B  
3. 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介绍背景,说明南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突出解放南阳的重要意义。
4.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又可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原因。
5.战绩主要有三项: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6.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其目的是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少数恶霸分子。
(三)芦花荡
1.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  
2.“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3.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4.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5.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 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6、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四)桃花源记
1.①交错相通 ②更不用说 ③妻子儿子 ④隔绝 
2.①渔人非常诧异 ②这个渔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那些人都感叹惊讶不已 ③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 ④此后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3.C 
4.发现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5.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与世隔绝、落英缤纷
6.C
7.C
8.怕桃花源外的世界的人扰乱他们。
9.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上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世界,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10.桃花源美,美在坦荡如砥,一望无垠的土地。桃花源美,美在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屋舍。桃花源美,美在土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桃花源美,美在静谧祥的气氛 (59.35.236.193)"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日常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八年级语文”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4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