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189  
标签:粤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89]
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模拟题(二).
"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模拟题(二)
化州二中高三语文备课组****全新
2006年10月20日
重要说明:全卷四大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选考部分分文学类和实用类,作答时任选且只选其一,全答者,实用类答案无效。
一、古代诗文阅读(1—7题,共33分)
1. 根据具体语境及要求,补写出下列诗文中的空缺部分。(5分)
(1)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王维《山居秋暝》)
(2)                 ,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3)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
鉴赏下面这首古诗,完成2—3题。(8分)
望海楼  (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 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 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2.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4分)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4分)
    A. 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 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 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 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4—7题(20分)
谭澄,字彦清,德兴怀来人。父资荣,金末为交城令,国兵下河朔,乃以县来附,赐金符,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交城令。未几,赐虎符,行元帅府事,从攻汴有功。年四十,移病,举弟资用自代。资用卒,澄袭职。澄幼颖敏,为交城令时年十九。有文谷水,分溉交城田,文阳郭帅专其利而堰之,讼者累岁,莫能直。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岁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①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面陈其害。太宗②恻然,为免其逋。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复三年。诏 下 公 私 便 之 壬 子 复 大 籍 其 民 澄 尽 削 交 城 之 不 土 著 者 赋 以 时 集。中统元年,世祖③即位,擢怀孟路总管,俄赐金符,换金虎符。岁旱,令民凿唐温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至元二年,迁河南路总管;改平滦路总管。七年,入为司农少卿,俄出为京兆总管;居一年,改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朝廷从之,遂著为令。四川佥省严忠范守成都,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子城。世祖命澄代之,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会西南夷罗罗斯内附,帝以抚新国宜择文武全才,遂以澄为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比至,以疾卒,年五十八。    (选自《元史•谭澄传》,有删节)


浏览完整试题   【注】①浮客:客居的人户。②太宗:指元太宗窝阔台。③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澄折以理                      折:折服,使屈服。
    B.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          短长:偏义复词,指短处。
    C.因中书耶律楚材                因:通过。
    D.诏下,公私便之                便:方便。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分别表明谭澄抑制豪强,制民之产的一组是  (3分)
    ①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                ②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
    ③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                ④亡民能归者,复三年
    ⑤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
  ⑥宦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
    A.②/⑤          B.①/⑥          C.①/④          D.③/⑤
6.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谷水北岸的郭帅筑堰独揽水利,谭澄以理说服郭帅,令其把水堰决开,使交城百姓均受其利。
B.强豪之民中有人掌握着官吏的问题,因而作奸犯科,谭澄查出这些官吏的姓名,都依法予以处理。
C.谭澄任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议听凭那些年纪在四十岁以上仍没有儿子的百姓娶妾,以延续子嗣。
D.西南夷人罗罗斯族归附元朝,元世祖认为安定新归附者该选用文武全才,于是任命谭澄为罗罗斯副都元帅,同时知宣慰使司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先断句(加标点)再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 诏 下 公 私 便 之 壬 子 复 大 籍 其 民 澄 尽 削 交 城 之 不 土 著 者 赋 以 时 集。 (3+5=8分)
   (2) 比至,以疾卒,年五十八。  (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8—14小题,共27分)
8.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学好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经过旷日持久的努力才能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B. 正因为我们的许多干部都能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为人民树立了楷模,上行下效,我们的国家才安定团结,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C. 他作画时喜欢将画框固定在墙上,俯仰奋笔,向壁虚构,这样,灵感才会喷涌而出,画出境界。
D. 事情败露后,他们还用尽心思,订立攻守同盟,企图逃脱法律的制裁,没想到心劳日拙,反而早早地坐在了被告席上。
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目前,少数政府网站变成花架子的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只为赶时髦,仓促间“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
B.美国抛出的人权报告充满了颠倒是非、隐瞒和捏造事实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恶毒污蔑和深刻仇恨。
C.通过对变异和正常老鼠大脑及行为的比较,科学家就可以确定那些被破坏的基因所具有的作用。
D.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加强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基础理论研究。
10. 下列各句中有多余语言信息的一项是  (3分)
A. 本月23日(星期二)上午八时在会议室召开班长会议,请准时出席。
B. 宾馆服务员接电话,您好,我是天鹅宾馆。
C. 你总算来了!我足足等了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D. 我明天到机场送您上飞机。
11. 为下面漫画拟写一个标题,并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漫画的内容。(6分)
                           
(1)标题:                    
(2)内容:                                                                                      
12. 给“写得好”加上一定的上下文,使它分别符合下面的表达要求。(可以只有上文或下文,字数不限)(4分)
例:表达的是“赞扬”:文章有气势,有文采,写得好!
(1)表达的是“嘲讽”:                                                             
(2)表达的是“威胁”:                                                              
13.下面的名言可用来说明什么观点?(每条观点不超过20个字)(4分)
       法国哲学家狄得罗说过:“饥饿如雷鸣,那么良心的呼声就弱如丝。”
     答:可用来说明                                                                                


展开余下试题14. 围绕“艺术”,仿造划线语句所提供的语境和句式,在后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4分)
诗人说,假如生活是一片蓝天,艺术就是蓝天上的云霞,没有它们,空荡荡的天空就会显得单调;                                                                             
                                                                              。
 
三、现代文阅读(15—24题,共30分)
(一)必考内容(共15分)
阅读下面这篇论述性文章,完成第15—18题。(15分)  
有的人读的书也不算少,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还有一些“潦倒而至于昏聩的人,凡是好的,他总归得不到”.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后者则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利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这样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籍的“俘虏”,是无法从中真正得到益处的。 
鲁迅强调“自己思索”,不能把自己变成“书橱”;如果“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就无异于“脑子里给别人跑马”,就会导致思想的“硬化”,使读书的效果走向反面。思索并不是一种苦思冥想的内心反省活动,它以社会现实为根据,还必须同时“自己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这也就是联系实际,因此他强调“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这其实就是鲁迅自己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他从来不盲从书本,而是把书的内容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索。因此他常常能取精用宏,从常见的书籍中得出人们没有看出的精辟的新意。譬如对于《二十四史》,他既不像传统学者那样把这些所谓正史视为信史,也不是如五四时期某些人把它看成“相斫书”,“独夫的家谱”,而是在同野史和杂说的比较中,在同现实中“古已有之”的许多现象的观察中,经过认真的思考,认为只要善于清除历来史官那种“装腔作势”的涂饰,这些史书是写出了“中国的灵魂”的。他说:“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所以要从书中获得真正的教益和可靠的知识,就必须能够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对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他既充分地肯定了如《儒林外史》的“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如《红楼梦》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杰出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许多旧小说的掩盖矛盾、粉饰现实的“瞒”和“骗”的实质。他强调要“睁了眼看”,就是细心观察历史和社会的实际,认真思索,看这些文艺作品究竟是否正视和反映了现实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文艺作品的价值并从中获得教益。 
从鲁迅的大量杂文中可以看到,他确实把“所读的书活起来”了,因此常常能够揭示要害,看出实质。例如历来被认为是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当有的文章宣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泯灭一切忧喜”的“静穆”,并且举出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的时候,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而且说明“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渊明的集子是有目共睹的普通书籍,鲁迅之所以能够正确理解它的内容实质,并及时对错误论调给以批驳,就因为他与那些关在“象牙之塔”里死读书的学究们对书的态度不同。他在读书的同时,始终把社会实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对待书籍的态度上,我们首先应该向鲁迅学习。 
15.本文批评了哪两种错误的读书态度? (2分) 
16.“就必须能够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这一比喻中“密叶”的含义是什么?(3分) 
17.第二自然段中,鲁迅把某些读书不加思索的人称为“书橱”。请你另举出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来形容生活中某些人(或自己)的读书态度或方法(褒贬皆可),并对此说法加以阐述。(50字左右)  (6分)
18.对本文的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一自然段中“这样的态度”,指它前面所说的“前者”和“后者”这两种态度。 
B.第二自然段的例证既有读史学著作的,又有读文学作品的,体现了举例的典型性
C.第三自然段中运用举例的方法,着重分析了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D.全文三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展开阐述。 
E.本文不仅引用鲁迅关于读书的言论,而且运用鲁迅读书实践的事例来阐述问题。
F.本文运用了对比说理的方法,将鲁迅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与某些人作对比。 
(二)选考内容(每类3小题,各15分)
以下两类文本阅读题,任选且只选一类作答,多选作答,只给文学类分数。
【文学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1题。
折断一半的苹果枝
    院子里的苹果树刚开始挂果,其中一根树枝。却不知为何竟然折断了,说是“折断”,其实并不确切,因为树枝的一半还和树干连接着,使得这根遭遇不幸的树枝,多少还拥有一点“折而未断”的幸运。
    在这根折断了一半的树枝上,长着一百多粒小苹果,粉嫩粉嫩的,说它们是新生的婴儿,或者巢中的幼鸟,都应该是很生动的比喻。这些刚刚绽出的小苹果,在苹果树这个大家庭里,原本与其他树枝上的苹果并无二致,所得到的来自大地的养分也是相差无几的。可是,也许是半夜里的一阵风,也许是哪个无聊住户的攀爬,总之,这根苹果枝折断了一半,原先伸向天空的枝条,现在向地面低垂下去,挂在上面的小苹果,与其他枝条上的苹果弟妹,因此就不免有了一些区别。
如果这根苹果树枝完全折断,掉落地上,那情形自然另当别论:一根苹果树枝死了,倚靠它供给养分的小苹果,便不会有任何一粒幸免。中国古语“覆巢之下,无复完卵”所蕴含的生存哲理,适用于残酷的社会政治,但是用来喻指遭遇厄运的苹果枝,也同样恰如其分,不同的是,这根树枝并没有完全折断。它还顽强地活着,用仅剩一半的枝干,向依赖它生活、成长的一百多粒小苹果输送养分。看得出来,它在忍着,熬着,苦苦支撑着,希望自己的儿女——这一百多粒果子,也能和其他树枝上的小苹果一样,平安地长成红润、饱满且甘甜的大苹果。
但是,悲剧正在这里:这一百多粒小苹果,每天都在长大。尽管它们所得到的养分,很可能会少于那些没有折断的其他枝条上的苹果,从而导致它们在生长中多少会有一些营养不良。但是,它们终究都在成长,每一天下来,它们都在增加这根树枝的负重。


展开余下试题渐渐地,这根低垂的苹果枝,朝地面垂得更低,快要支撑不住了。
    苹果究竟长到多大时,这根半折的苹果树枝,才会承受不起自己儿女的重负,因而彻底折断,掉落地上?这根树枝不懈于为儿女输送爱,最终却将导致自己的毁灭,从这种意义上讲,大自然的任何悲剧,无论多么微小,甚至小到一粒蚂蚁的迟归、一枚青果的早坠,都可以是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
我坐在苹果树下,品茗,读书,无须喧嚣,不慕荣华,体味平安和宁静的生活,真有一种无言之大美,头顶上这根半折的苹果树枝,将我的玄想引入渺远,我知道,我轻而易举就能用绳子或铁丝将这半断的枝条捆绑结实,确保它能平安进入秋天。同样,我也深知,这种举手之劳的援助和爱心,施之于人,尚且不易,施之于草木,可谓难矣!
1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两项是(4分)
A.作者从一根苹果树枝“折而未断”的不幸与有幸入手,实际上是为后文在更深层意义上展开对幸与不幸的深刻思考张本。
B.作者对“折而未断”的苹果枝的生存状态进行描述,用以证明自己的预见事物发展的准确程度之高,也间接表明自己对这一事件的关注程度之深。
C.作者由“折而未断”的苹果枝结局的悲惨推及一粒蚂蚁迟归、一枚青果早坠的“惊心动魄”,深入展示了事件主体不幸遭遇的沉痛,也折射了社会生存法则的残酷。
D.作者想要表达一种审视与思考,行文之中却又时时透出一种置身事外的闲谈;这与作者在文章后面部分提到的“玄想”一词所包含的意义正好是相通的。
E.作者说自己在“苹果树下”的生活“有一种无言之大美”,这其实是作者对生活中现实存在的一种生态状态的解脱,其中包含有批判与反思的意味。
20.文章中“但是,悲剧正在这里:这一百多粒小苹果,每天都在长大”,为什么“这一百多粒小苹果,每天都在长大”会成为悲剧? 如何理解这其中“悲剧”一词的意思? (4分)
21.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轻而易举就能用绳子或铁丝将这半断的枝条捆绑结实,确保它能平安进入秋天”,可是又说“这种举手之劳的援助和爱心,施之于人,尚且不易,施之于草木,可谓难矣”,根据文意,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此此问题的看法。(7分)
【实用类】
阅读下面一篇传记,完22—24题
一、爱是不能忘记的
1999年2月28日21时,中国“文坛祖母”冰心老人在北京医院安详辞世,享年99岁。    
人们送别冰心,看到她的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所感到的是温柔的同时也是巨大的震撼力。冰心老人用一生的感悟引导人类寻找真正的家园。
冰心出生在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期。冰心作品恒定的主题——对真、善、美的歌颂,与当时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气氛显得不合时宜,斩钉截铁的憎恶情绪是当时作品的主调,但是冰心作品所代表的爱与良善才是整个人类的方向和根基。鲁迅当年作演讲时有这样一个题目《娜拉走后怎样》,我们今天还可以这样追问“革命胜利之后怎样呢?”“今天的人类该如何相处呢?”冰心的作品给我们做出这样的回答——爱是不能忘记的! 爱是美好的天使,它不必再隐藏,不能再被遗忘,揭开羞涩的面纱,扫除封尘污垢,让它放射出它该有的光芒!
二、文坛祖母
这样的称谓挂在冰心的名下,最合宜得体不过!被冠以祖母的荣誉,并不仅仅是因为冰心的长寿,更是因为她作为文坛长者的宽容和鼓励的精神,她作品所流淌的爱的精神就像是老祖母的亲切和宽慰,还有那经过丰富阅历之后的洞察人生的智慧。她的爱是温馨的、清淡的,她的智慧是清晰的、令人醒悟的。宛如从干涸的沙漠中流淌出来的一湾溪水,从苦涩中挣扎了出来,却用香甜哺育夹岸的芳草鲜花。这条爱的河流从冰心生命的起点一直流到她生命的终点,小时候她是被爱者,她愿意永远躺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光里。母亲去世后,她便接过母亲的旗帜,让爱在她的生命里继续延续,她成了施爱者。她爱她的家人,爱她的师长和朋友,爱天下可爱的人。
冰心更多地秉承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智慧,“厚德载物”。尤其是在晚年,她的着装和生活方式都是典型的中华老太太式的,她也最痛恨那种数典忘祖的假洋鬼子。无论从哪一方面说,称她为“文坛祖母”都是地道而亲切的。
三、玫瑰的风骨
    冰心身材娇小,作品又总是在歌颂童真和善良,所以人们往往容易会误会这样的人一般会和软弱相连。其实不然,所谓爱与恨相辅相成并不是一句空话,有大爱的人,必定会有大憎,她比一般人憎恶得更加分明,更加坚定。
    抗战的时候,冰心为了能给当时的抗战尽一份力量,在威尔斯利女校校友宋美龄的邀请下,以社会贤达的身份参加了当时的政治活动。数月之后,冰心便看出了政治活动中的各种复杂和丑恶现象,虽是如此,但是她仍难掩她作为文
标签:粤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7年广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8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