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981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1]
崀山实验学校高中语文第一册中考试题
"2006年下学期崀山实验学校高一期中考试试题
语 文
[注意]本试卷分值为150分,答卷时间为120分钟。试卷共分试卷和答卷两卷,第Ⅰ卷为客观选择题,共42分,请把答案写在答卷相应的答题栏内;第Ⅱ卷为主观表达题,共108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命题人:陈友良)
第Ⅰ卷(共42分,每小题3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荇(xìng) 粗糙(cāo) 隽(juàn)永 慰藉(jiè)
B.期(qī)年 宫阙(quē) 做窠(kē) 踟(chí)蹰
C.漫溯(sù) 疲惫(bèi) 跫(qióng)音 会(huì)稽
D.媛(yuán)女 模(mó)样 河畔(pàn) 长篙(h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春帷 没精打采 雾霭 随声附和
B.斑驳 亘古不变 枉然 鲜艳晖煌
C.弥望 残羹冷炙 慰藉 中流砥柱
D.忧郁 绿野阡陌 佝偻 游目骋怀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⑴我们仔细 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 真的花。
⑵那些树把小屋 了。
⑶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 ,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A.观赏 欣赏 遮掩 若隐若现 B、观赏 欣赏 掩盖 若隐若现
C.欣赏 观赏 遮掩 时出时没 D、欣赏 观赏 掩盖 时出时没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打破了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吃大锅饭的经济体制,人们不再是躺在国家财政上过日子。
B、在这场足球比赛中,我校队员前仆后继,大显身手,终于取得了胜利。
C、国家主席胡锦涛进农户、下车间,察民情、访民意,同干部群众回顾峥嵘岁月,重温火红历史,共商发展大计。
D、星海音乐厅门前一早就门庭若市,不少市民携老带幼,翘首等待即将到来的花船。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经过仔细调查研究的结果,认为负责质量监督的李副厂长有责任。
B、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使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农业的历史和现状,而且学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C、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业,新技术应用之广泛,见效之迅速,都是我们所不及的。
D、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6、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黄山印象记
浏览完整试题
晏明
山的腾飞/峰的飘荡/松的遐思/瀑的狂想/泉的和弦/花的意象/蜜蜂的憧憬/彩蝶的翅膀/太阳失踪了/风,在寻觅太阳
A.第五、六、七节,诗人用太阳、风、雨、海(云海)、云等各种动态的意象,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童趣、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欢乐的黄山风景图,读来妙趣横生。
B.诗人移情入景,通过对黄山的名胜景物的具体描绘,表现了黄山景物内蕴的精神,真是景景含情,物物有意,松石皆神奇,山水尽梦幻。
C.全诗构思新颖,层次分明,意境清新,感情浓烈,诗句明丽,诚为一篇“兼得山水之情神”的优秀诗作。
D.诗的前四节,由大到小,由巨到细,物与我浑然一体,意与境妙合无痕,情景交融地展示了黄山天晴时奇美的景色。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花塘的那过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7、下面词语中的“弥”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的“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弥留之际 B、弥足珍贵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8、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喻 排比 夸张 B、比喻 通感 拟人
C、排比 通感 对比 D、比喻 拟人 引用
9、下面对文中“微风”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写出叶和花的动态,使景色富于变化。
B、让微风吹开密密挨着的叶子,以便让作者见到叶子下面的“脉脉的流水”。
C、让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时断时续,才引出“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特殊的比喻。
10、这一段文字依次写出四种景象,正确的一项是( )
A、荷叶 荷香 荷花 荷波 B、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C、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D、荷花 荷波 荷叶 荷香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2分,每小题3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身高) B、窥镜而自视(照)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实) D、期年之后(满一年)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差别最大的一项( )
A、今齐地方千里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D、能谤讥于市朝
13、下列句子中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美”用法相同的是( )
A、朝服衣冠 B、闻寡人之耳者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1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 )
A、忌不自信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夫晋,何厌之有 D、大王来何操?
第Ⅱ卷(108分)
三、(18分)
15. 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展开余下试题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①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作者选择了哪些富于季节特征的景物?
②第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
17、名句默写(6分)
①指点江山, , 。②、父母之爱子,_______________。
③毛泽东在《采桑子•重阳》一词中,用“ ”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用一句借景抒情的话“ ”预示革命前途的光明,表达坚定的信心。
④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20分)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8.“闲读梧桐”,①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什么? (不超过10个字)(3分)②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什么?(3分)
19.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6分)
20.文章尾段中,①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什么?(3分)
②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2分)
③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什么?(3分)
五、(10分)
21.将下面的简讯改写成一句话消息。(不超过35字)(4分)
美国有263家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和大学在内的单位接受了计算机安全协会的调查,其中有四分之三的报告说:他们在过去的12个月中遭受了由破坏计算机安全的行为所造成的财产损失。然而,调查发现,只有17%的计算机系统受侵扰者向执法部门报告,许多单位不报告的理由是怕名声受损。
22.按照下面一段文字中划线部分仿造两个句子。要求,①句式与划线的句子相同;②要生动地阐明本体。(6分)
例句:游子离开了祖国,就像巨轮离开了海洋,白云离开了天空;
人生离开了友爱,就像 , ;就像 , 。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告别了初中,走进了高中,你进入了全新的学习与生活。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学习内容,你一定经历了不少的故事,有不少的认识或感慨。请以“走进高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 自选文体,②自定立意,可从自身实际出发,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写感情等等;③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高中语文第一册半期考试答题卷
第Ⅰ卷(42分,每题3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Ⅱ卷(108分)
15.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分)译: (2)焉用亡郑以陪邻?(2分)译: (3)秦伯说,与郑人盟。(2分)译:
展开余下试题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①(2分)
②(4分)
17、名句默写(6分,每句1分)
(1) , (2)
(3) , (4)
18、①外形特征是(不超过10个字)(3分)
②内在的精神特征是: (3分)
19、相同: (3分)
不同: (3分)
20.① 。(3分)② &nb
上一篇:
八年级语文上期末测试题
下一篇:
石家庄市第六中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崀山实验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