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03  
标签:广东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3]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新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广东卷
"
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新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广东卷
预     测     题    
说明:按照高考答题规范,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只交“答题卷”。试卷保存好,待讲评用。
Ⅰ卷  (阅读68分)
甲  必考题(50分)
一、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1—3题。
“弋不射宿”的生态资源节用观
任 俊 华
孔子有“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因而他对山中的鸟、水中的鱼都能持一种节用态度,反对滥捕乱杀。《论语·述而第七》记录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孔子捕鱼用钓竿而不用网,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这里揭示了孔子的生态资源节用观。
我们知道,孔子生活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那时的中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相当丰富的,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捕鱼狩猎是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因此孔子去河边钓鱼和山上射鸟正是参加劳动、维持基本生活的表现,不存在今天意义上的捕杀野生动物问题。
为什么孔子主张用竹竿钓鱼不用绳网捕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这是因为用绳网捕鱼可对鱼儿一网打尽,无论大小;射杀巢宿的鸟也会大大小小一巢打尽。这样一来就破坏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会造成资源枯竭,也会阻塞老百姓的靠捕鱼狩猎为生的生存之道,是一种不仁的行径,所以孔子加以反对。当然,这种生态资源节用观也体现了孔子“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为了大多数人的生存利益而反对毁灭野生资源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对可再生资源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发展战略思想。
孔子的节用观是跟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儒家主张统治者以德治国必须具备的道德观念。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第一》)即治理千乘之国,必须严肃对待,诚信无欺,节用资源,爱护众人,用工不违农时(这里,“人”与“民”并用,前者泛指,后者专指,并非“人”就一定指“大人”,不然何必不直接讲“爱大人”呢?至于“民”与“时”即农时并用,显然专指农民)。可见,敬事、诚信、节用、爱人都是同一个层次的道德范畴,是对统治者的道德行为规范。孔子还把“君子惠而不费”(《论语·尧曰第二十》)即君子给人民好处自己却节用而不浪费,作为“五美”(五种美德)之首,这表面上是对君子而言,实际上也是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
         (节选自《敬畏天命与生态伦理——孔丘的生态伦理思想新探》)
1.下面对中国哲学“人·民”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人”是泛指,并非“人”就一定指“大人”,不然就直接讲“爱大人”了。
B.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可见,“人”与“民”是有区别的。
C. “民”是专指,显然专指从事农耕的农民,因为它与“时”(农时)联系对举。
D. 孔子把“君子惠而不费”即君子给人民好处自己却节用而不浪费,作为“五美”(五种美德)之首,这表明他已经有“人民”这个概念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揭示了孔子的生态资源节用观,否则会破坏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使资源枯竭。


浏览完整试题B.“泛爱众而亲仁”,反映了我国原始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发展战略思想,足见孔子有远见卓识。
C. 春秋时代,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孔子反对滥捕乱杀,是因为“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使他对山中的鸟、水中的鱼都能持一种关爱的态度。
D. 孔子的“君子惠而不费”,表面上是对君子的行为要求和肯定,实质上又是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与期盼。
3.对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 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就是让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捕鱼狩猎,维持基本生活。
B. 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即“泛爱众而亲仁”,也就是“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C. 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换句话说就是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
D. 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儒家以德治国的主张,是统治者必须具备的道德观念。
E.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也就是我们今天主张的民主思想和悲天悯人人文意识的源头。
4.作者在文题和第1节中指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孔子生态资源节用观的反映,后文(选文结尾)又说是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这两者是怎样的联系?请结合原文内容试简要分析概括(不超过130字)。(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㈠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诤”)之,及留侯策(计策),太子得毋废。
……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永巷令)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犁(等到)孝惠还,赵王已死。于是乃徒淮阳王友为赵王。夏,诏赐郦侯父追谥为令武侯。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熏)耳,饮瘖(哑)药,使居厕(猪圈)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节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
5.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高祖微时妃也。        妃:妻子。
B.使人请太后。          请:告诉。
C.高帝属臣赵王。        属:部属。
D.太后欲杀之,不得间。  间:机会。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     以五百岁为春  
B. 使人持鸩饮之               //     项伯杀人,臣活之
C. 欲立其子代太子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 乃知其戚夫人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吕太后是高祖贫贱时的原配夫人,因为年纪大,经常留在家中,很少见到高祖,和高祖越来越疏远。
B.吕后派人使者往返多次召赵王进京,而赵国丞相周昌都找许多理由阻止了;吕后非常恼怒,就派人去召周昌到长安,然后又派人去召赵王进京借机杀了他。
C. 吕后太后想要杀赵王,却得不到机会。后来借惠帝出去射箭之机派人拿去毒酒让赵王喝下。惠帝知道后,痛哭而且病倒,从此再不愿意料理朝政了。
D.吕后痛恨当初戚姬被宠,自己被高祖疏远,且戚姬要立儿子为太子,吕后于是杀赵
王,害戚姬,使她变成人彘。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3分)
译文: 
(2)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3分)
译文: 
                                                                          
(3)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3分) 
译文:                                                                         
㈡ 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完成8-9题。
(双调)碧  玉  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9.元曲大家关汉卿这首小令很有特色,“(双调)”是宫调名,“碧玉箫”是       ;


展开余下试题这首小令的前四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2分)
10.下列对这首小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开篇首句,即豪情满怀,气盖全篇:一连四句,展现出秋山壮丽景色——正是金风玉露的季节,诗人载酒游山,但见漫山遍野,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状如云锦彩霞,宛如熊熊红火。
B. 五六句写开怀畅饮的豪兴。值此绚丽宜人的秋景,正该让清樽斟满,开怀痛饮;难得与一伙布衣朋友相聚,正可举觞相劝。
C. 末尾四句一转,侧面烘托不屑仕进的归隐之情:出仕做官,品级已经升到极限,现在能会有什么救助呢?意即亦无济于事的。故不如学陶渊明归隐,以醉销忧。
D. 这首小令描写了秋山景色的绚丽宜人,诗人游山的诗酒豪兴和由此而生的归隐之叹,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污浊现实的不满。 
11. 作者在本曲中是怎样水到渠成地发出“归,学取他渊明醉”的呼声的?请作具体的赏析。(4分)
㈢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句)。(8分)
⑴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    。  (屈原《离骚》)
⑵_________      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⑶潦水尽而寒潭水清,       _______________。(王勃《秋日登滕王阁饯别序》)
⑷六十而耳顺,               ,不逾矩。(《论语·为政》)
⑸             ,           。          (苏轼《后赤壁赋》)
⑹大风起兮云飞扬,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乙   选考题(18分)
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跨大题选做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3-16题。
西风胡杨(节缩)潘  岳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40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脑的层层风沙。它是神树,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它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包容了天与地,包容了人与自然。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骆驼草,它们和谐共生。容与和,正是儒学的真髓。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竟能深达20米去寻找沙下的泥土,并深深根植于大地。如同我们中国人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支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大中国连绵不息的文化,虽经无数风霜雪雨,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枯杨。它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它们让战友落泪,它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幅悲天悯人的冬天童话。一看到它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古人的气节,一种凛凛然、士为知己而死的气节。当初,伍子胥劝夫差防备越国复仇,忠言逆耳,反遭谗杀。他死前的遗言竟是:把我的眼睛挖下来镶在城门上,我要看着敌军入城。他的话应验了。入城的敌军怀着深深的敬意重新厚葬了他与他的眼睛。此时,胡杨林中飘过的阵阵凄风,这凄风中指天画地的条条枝干,以及与这些枝干紧紧相连的棱棱风骨,如同一只只怒目圆睁的眼睛。眼里,是圣洁的心与叹息的泪。 
  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两千年前,西域为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等三十六国的西域文明。拓荒与争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胡杨林外,滚滚的黄沙埋下了无数辉煌的古国,埋下了无数铁马冰河的好汉,埋下了无数富丽奢华的商旅,埋下了无知与浅薄,埋下了骄傲与尊严,埋下了伴它们一起倒下的枯杨。让胡杨不倒,其实并不需要人类付出什么。胡杨的生命本来就比人类早很多年。英雄有泪不轻弹,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熬,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它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仍然留下。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入地即干的沙土上,就能化出漫天的甘露,就能化出沸腾的热血,就能化出清白的正气,就能让这批战士前赴后继地奔向前方,就能让它们继续屹立在那里奋勇杀敌。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他们忘了曾经呵护他们爷爷的胡杨,我担心他们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梦。 
1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第1节着意描绘酷热、严寒,盐碱、风沙等恶劣环境,意在突显胡杨的坚韧的精神风貌,也为下文进一步描写其特质作了很好地伏笔。
B.第2节主要运用比喻手法概括胡杨的无私精神,说它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
C.第3节运用象征手法突出了胡杨的包容美德就像中华民族的容与和,而这正是儒学的真髓。
D.第4节发挥联想,由树及人,歌颂了历史上许多悲壮英雄,是第3段内容的具体阐发和深入拓展。
E. 第5节用白描手法抒写“胡杨不能倒”,揭示了保护生态和保护、发展文明的紧密关系,警告人们随意破坏生态环境将会使子孙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梦。
14.文本虽为节选文字,但在行文布局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不超过60字)(3分)
15.用第5节文字中原文5个字来概括“那荒漠残城的噩梦”产生的原因,并分析造成的恶果。(分析不超过60字)(3分)
16.有人认为,节选文字运用拟人手法把胡杨精神抒写得淋漓尽致,认为胡杨有情有义而颇有“英雄”气节。但也有人认为作者写它“如同我们中国人的心”,还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写古国文明的消失,这样使文章的内容太杂太散,主题不集中。真是这样吗?请简要分析(不超过120字)(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17-20题。
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 
研究和谐社会
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 吴晶 熊争艳 崔清新)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8日在京召开,此次为期四天的会议将专题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并将作出重要决定。此间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会议彰显了中国执政党破解和谐社会难题的决心。
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从一个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一跃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副代表兼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说:“如果不采取措施缓解这一差距,将会影响民众对改革开放的支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展开余下试题在个别地区,一些集市口角、房屋拆迁纠纷、土地征用分歧等日常生活的矛盾,都可能因处理不当而演变成对抗性的冲突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说,中国经济当前正进入新一轮的高速成长期,在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构成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新型的社会矛盾,有的矛盾甚至比较突出和尖锐。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强说:“很多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出现一个危险期。中国政府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进退兴衰。”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近日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撰文指出,中国新领导层执政开始,就把建设和谐社会提到中国政治的最高议程,相继提出了各种围绕着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概念,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和谐社会的概念既有创新的成分,也在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需要。
郑永年认为,十六大以来,很多政策尤其是社会政策是向社会的弱势群体倾斜的,从实行社会低保政策到近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种政策从其目标来看是要建设和谐社会。
李强说:“十六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种亲民政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容纳多元利益的表达,有利于建立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和谐机制。”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已经悄然从思想意识形态层面的论证转移到制度建设层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郑永年说。
有分析人士预测,中国政府将根据六中全会的有关精神,着重从体制上、机制上保障社会公平,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并可能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险等几个重点领域率先推进改革,让穷人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和发展成果。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说:“可以相信,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 
【新闻背景】
中国贫富悬殊居世界前列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从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迅速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
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达3.22:1,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实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在3倍以上。
  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不到2%,而10%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则占40%以上。
  另外,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也很大,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达十多倍。(来源:国家统计局资料)
17.下列对这则报道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选文第1节是新闻的导语,很典范地将导语的五个“W”(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和一个“H”(如何:How)交代得一清二楚。   
B.新闻的题目是很有讲究的,完全式题目由三部分组成——引(眉、肩)题、正题和副(子、辅)题。这则新闻只有引题和正题。
C.这则新闻中有许多中外学者和要人的谈话,重点都围绕着中国的“和谐社会”能否建立展开。
D.这则新闻后之所以要附上【新闻背景】材料,是因为它能够补充这则新闻没有结论的缺陷。
E.这是一则综合新闻,集中报道了十六届六中全会在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中,贫富悬殊是面临的最棘手的不和谐因素,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18.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撰文指出“(中国)和谐社会的概念既有创新的成分,也在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需要”。为什么说“也在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需要”?请你联系原文谈谈自己的见解。(3分)
19.谈谈作者要特意附上【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不超过80字)(3分)
20.这则新闻的正题是“研究和谐社会”,可是新闻的基本材料、篇幅和中心以及重点探讨的都是“贫富悬殊”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恰好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怎样消除“贫富悬殊”这一重点。也有人认为,重点内容与文题不统一,这是新闻写作的败笔。对此,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150字)(8分)
Ⅱ卷  (表达82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2分)
2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到张家界,才真正领悟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里的山,那里的水,令人陶醉不已。 
B.在大西北,一些荒漠地区真是兔子不拉屎啊,要改变这种现状是十分困难的。
C.过去的人至少还能同病相怜,你如果得了绝症,他还真能够惺惺惜惺惺,来看你一眼。
D.小泉纯一郎再次参拜靖国神社,简直是死马当作活马医,死猪不怕开水烫。
22.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这次新教师培训班的人员,除了翰林实验学校的教师外,还有来自宏远外国语学校和御花苑小学的高中、初中和小学教师也参加了学习。
B.广东经济建设飞速,而文化素养置后,这种物质与精神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最近几年得到了逐步解决。
C.教师素养三忌——一忌上课不可恼怒无常,二忌不可在学生面前迁怒,三忌不可不懂装懂随意“忽悠”学生。
D.国庆节我们到白云山去玩,老师说山上的水太贵,把水留给晚上来的学生喝。
23.下面是记者采访高考状元做产品代言人的有关内容,请你概括整理出给我们有何启示——一个结论<观点>(不超过12各个字),并简要陈述理由(不超过60个字)。(7分)
家教机让
标签:广东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7年普通”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