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163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63]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0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0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武汉新洲一中 考试时间:2006年11月22日(9:OO—11:30)
重要提醒:所有答案一律填涂或填写在专用答题卡每题指定答题区域内,写在其它地方无效。
说明: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卷 (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边陲 鼓槌 锤子 椎心泣血 捶胸顿足
B.灰烬 浸渍 朝觐 忍俊不禁 噤若寒蝉
C.酝酿 晕场 熨帖 含蓄蕴藉 运筹帷幄
D.挣揣 症结 征候 铁骨铮铮 蒸蒸日上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他热爱班集体,关心班集建设,有着强烈的班集体责任心、荣誉感。
B.阿Q思想狭隘,常常自设障碍,这严重妨碍他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
C.他的演讲,旁证博引,滔滔不绝,搏得了大家经久不息的掌声。
D.中国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将一如继往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3.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存在主义文学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达到发展的巅峰。
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
B.大凡贪官都喜欢唱高调——而且是反腐倡廉的高调。究其原由,一为恐慌,二为
掩饰。陈水扁10月10日恬不知耻的自我贴金正是如此。
C.在我们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心劳日拙的时代,不妨赋予“生无所息’’这句格
言以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I).爱因斯坦一生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风霁月,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件件合理的
事情。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电影开映的时间快到了,观众们争先恐后地鱼贯入场了。
B.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
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语文试卷第l页(共7页)
C.车间在没有增加人员的情况下,我们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
D.2007年高考很快就要举行,让我们在通向理想学府的航道上阔步前进吧1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有个同学说,他的老师教给他们,以后再遇到《责任》之类的作文题,按照“谈
谈孔繁森,批判王宝森,想到钱学森,联系我自己”的程式来写,保准不会跑题。
B.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是一枚钉子?一片玫瑰花瓣?
还是木块上的裂纹?
C.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
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
D.“勇气”号依靠餐桌大小的太阳能电池板获得能源,在理想的情况下每天最多可在
火星上漫步20米,它的观测预计持续90个火星日(相当于地球上92天)。
浏览完整试题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
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
西、河南、山东等九大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
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
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
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
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
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
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为“中华”。后来“中华”又
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
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
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制古农具,木结构房屋,储
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
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
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黄
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
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6.文章第一段第二句说明黄河的几个特点,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说明黄河流程漫长。 B.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c.说明黄河流域广大。 D.说明黄河气势雄伟。
语文试卷第2页(共7页)
7.对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概括全面的一项是
A.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 B.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
C.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人类生存。I).植物种类繁多,食物丰富。
8.对“中华”这个名称的由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
B.因为黄帝后裔自称“华”(或“夏”)。
C因为华族发展到整个中国。
D.因为华族聚居于被认为是四方之中的中原地区。
9.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理解最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开头的“相传”二字不能省略,因为它所表述的内容来源于传说,不
是确实有据的。第四段开头一句中的“之一”二字也不能省略,因为它表示还有
别的发祥地,黄河流域不是惟一的。 ‘
B.文章第四段中“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
的”。
C.从本文内容看,“仰韶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农具简陋,之二是农业经济发达,粮食
丰足,建筑技术先进,手工艺水平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文明程度较高。
D.作者在文中多处用“摇篮”来比喻黄河,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①之。元武县与
其邻接,有人以柠牛0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④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
司累政④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⑤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
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
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日:“此是女婿家牛也,
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日:“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
县司闻之,皆大惭。又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允济谓母日:“但归,不烦守也。
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中男女
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
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远近称之,政绩尤异。
迁高阳郡丞,时无郡将,允济独统大郡,吏人畏悦。及贼帅王须拔@攻围⑦,时城中粮尽,
吏人取槐叶藁节食之,竟无叛者。贞观初,累迁刑部侍郎,封武城县男。出为幽州刺史。
寻卒。
(《旧唐书•张允济传》)
【注】①怀:归向。 ②柠zi牛:母牛。 ③孳zi产:繁殖。 ④政:审理。 ⑤质:评判,对质。⑥王须拔:隋大业十一年(615)率众起义.国号燕.转战今河北、山西一带。攻克高阳后攻幽州.中流矢死。 ⑦攻围:攻不下就围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以衫蒙其头,将诣妻家村中
B成妻具资诣问 “曰:“牛何之?’对日:“将以衅钟。”
C但归,不烦守也 。吏人取槐叶藁节食之,竞无叛者
D但见群鸥日日来 。 有志者,事竟成
11.下列描写分别编为四组,能直接或间接表明张允济“以德教训下”的一组是
①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展开余下试题
②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
③允济谓母日:“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
④或谓日:“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
⑤贼帅王须拔攻围,时城中粮尽,吏人取槐叶藁节食之,竞无叛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允济明于决狱断案。元武县有关部门久拖不决的不当占牛案,并无司法管辖权
的张允济却能迅速巧妙地妥善加以解决。
B.张允济关心民生疾苦。他劝老妇不必继续忍受麻烦和辛劳在外结庵亲自守护所种
的葱,却只有善心未有善行,保护不力。
C.张允济既善民政,又善统军。在高阳郡没有郡将i城中粮尽的情况下,他领导吏
民众志成城,及时瓦解了贼寇的进攻和围困。
D.武阳百姓既有幸又可敬。他们可以自豪地夸耀本县“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又
能在危亡关头真正做到困守城池也不变节通敌。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4分)
13.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4分)
(2)叉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3分)
(3)或谓日:“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3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完成后面两题。(8分)
题都城南庄 生查(chd)子
唐 崔护 宋 朱淑真
去年今日此门中,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人面桃花相映红。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人面不知何处去,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桃花依旧笑春风。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1)两首诗词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和抒发的感慨都相同,请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词的抒情方式同中有异,有什么样的差异?请作简要说明。(4分)
15.选择恰当的内容或诗文名句,填人下列几小题中的横线上。(任选三小题作答)(6
分)
①( )先生的《阿Q正传》刻画了阿Q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阿Q身上集中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长期面对屈辱失败而又无力反抗,只得自轻自贱、自欺欺人、自我麻醉的劣根性;他已成了“ ( ) 法”的代名词。
②屈原《离骚》(节选)中,直接表明革除弊政、变法图强主张的句子是:“( ) ,( ) ?"
③“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 ( ) , ( ) ”11个字。
④ 欧阳修《踏莎(su6)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
在春山外。“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句以水喻愁,李煜《虞美人》词中运用了相同手法的一句是:“ ( ) ? ( ) 。”
⑤“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句运用了递衬(以好衬更好或以坏衬更坏.也叫正衬)手法,柳永《雨霖铃》词中运用了相同手法的一句是:“( )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灯影书香
许寿裳在一篇记述鲁迅居京生活的文字里,提到西三条胡同寓所的壁上,桂有一副乔大壮所书的集骚句对联,文云:“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他说这是鲁迅先生“表明格外及时努力,用以自励之意”。
这对联挂得很有意思;但要像鲁迅那样的人挂起来才能名副其实,如果让我辈来用,就不免僭妄了。
多年前,我也动过一回心念,拟请能写好字的朋友给我写一副对联。当时选定的联语是这么说的:“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这好像是陆剑南的诗句吧?但那意境的确完全符合自己当时的生活趣味。斗室中,书刊杂乱,上下堆积。每到天黑,就埋头书堆,对着不怎样明亮的灯光,常常一泡就泡到了深夜里。
要说一灯如豆。当然是极其夸张的,但由于夜深了,灯色也深了,日间浮动的心境,至此也显得分外的深沉。临案读书,那灯豆的情味,拟之红豆的惹人相思,恐怕也不为过。就这样,自己觉得个中天地异常的广阔,毫无遗憾地安于一段相当长久的时间。
后来呢,虽然终于给现实轰了出来,不再困守于昔日的书堆了,但对那深灯之下,一卷在手的情思,仿佛总还有点“剪不断”的余绪似的。
本来,只要还有时间的余裕,广读点书也是好事。问题在对书籍必须知所取舍。黄山谷云:“擘书覆瓿,裂史黏窗,谁不惜之?”我看未必尽然,天下有许多坏书、劣史,擘以覆瓿,裂以黏窗,可惜的是在瓿在窗,而不在书在史。因为它其实是玷污了瓿,亵渎了窗的。至于如赵季仁所持的平生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只要他对“好”字的字义下的允当,则陈眉公所称“读书者当作此观”云云,也还是可加首肯的。
正因为世界上好书甚多,读之难尽,而劳生有涯,便觉得有时偷得一时半刻,局促在斗室之中,埋头于深灯底下,那种乐趣是无穷的,那种辛劳也是值得的。
[注]“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集自《离骚》。“崦嵫”神话中太阳所入之山,“鹈鴂”即杜鹃,鸣时百花皆谢,这两句诗有抓紧时光,及时努力之意。②僭jidn妄:超越本分.用了不该用的东西。③陆剑南:陆游。④黄山谷:黄庭坚。⑤擘b6书覆瓿b1=l,裂史黏nian窗:把书掰开去盖坛子.把史书撕了去糊窗子。⑥陈眉公:明朝陈继儒。
16.这篇文章中,作者所阐述的核心主张是什么?(2分)
17.文章标题为“灯影书香”,第4自然段写出了作者在“灯影”下读书的什么样的美好
感受?(4分)
18.从结构上看,这篇文章安排了哪两个大的层次?你觉得这样的安排和写法收到了什么
样的效果?(6分)
19.请就本文某一方面(如开头的特色、大量的引用、语言的风格等)作简要赏析。(6
分)。
六、(12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所提供的特定情境,用谐音的办法在文中横线处填上一个得体
的词语,帮助高青天完成对老婆由叹息到赞叹的转变。(2分)
话剧《雷雨》中,作家曹禺设计了这样一处令人拍案叫绝的台词: “你是萍……萍
……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用谐音的办法,巧妙写出了侍萍由对儿子的母爱亲情向对恶少
展开余下试题
的痛恶仇恨的感情挪移。
古装喜剧电视片《明镜高悬》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县令高青天是个秉公办事、深得民心的好官,怎奈其妻蛮不讲理。一次,他被老婆噼
里啪啦地训斥了一通,老婆刚离去,他忍不住叹气说:“真是个m矗……”还没说完,老
婆就跑回来追问:“你说我是个md什么?母老虎,还是母夜叉?”面对怒气冲冲的老婆,
高青天深知,如果真枪实弹,锋芒毕露,定会闹得不成体统,不可收拾。高青天摇头否定
了老婆的两个答案,灵机一动,说她是“ ”。这一下,老婆玉颜大展,
乐不可支。其实她何尝不知道真实的答案呢!
一个小小的机智,一下子就柳暗花明,曲径通幽了。
21.将下面一段话改写成一个单句,使其准确而又最简明地表述出原意。不超过30个字
(含标点)。(6分)
荔枝壳上的裂片,有的品种小些,有的品种密些,有的品种大些,有的品种疏些,荔
枝壳裂片上的峰,有的品种平些。有的品种尖些,情况并不是一样的,这是由于品种不同
所造成的。
22.阅滇下面的新闻报道材料,请根据该报道标题的前半部分拟写后半部分,要求与已拟
好的前半部分标题字数相同,结构大体一致。(4分)
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中部六省在历史文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湖北、湖南
两地竞相把“唯楚有材,于斯为盛”挂在嘴边,“吴头楚尾,人杰地灵”则成为安徽、江
西推广文化旅游的口头禅,而河南更因文化积累深厚,被形容为“举手触摸秦文化,抬脚
踢到汉砖瓦”。安徽徽文化、山西晋文化、江西红色文化等都为世人传颂,古代四大名楼
黄鹤楼、滕王阁、鹳鹊楼、岳阳楼也都在中部地区,湖北的一峡两坝(三峡和三峡大坝、葛
洲坝)、河南的两都一寺(洛阳、开封和少林寺)、湖南的两山一冲(张家界、衡山和韶山冲)、山
西的五台山、江西的井冈山等著名景点为国内外游客所乐往。
文化、旅游界人士认为,中部六省以文化为根基的旅游结盟,不仅能使资源利用达到
最大,而且对扩大国际市场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今年3月,六省达成《区域旅游合作协议》,承诺共同推介精品旅游线路。10月,中
部六省文博会在汉举办,业者深感可做的事很多:长江之旅可将黄金水道的旅游资源进行
整合,让洞庭湖、东湖、鄱阳湖烟波连线,黄山、庐山、神农架风光共赏;宗教文化寻根
朝圣之旅可将五台山、少林寺、武当山、九华山等地串联起来;“南阳诸葛庐”与“襄阳
隆中对”等相连,打响三国历史文化之旅;依托茶圣陆羽故里(湖北天门),重温清代南起
湖北赤壁羊楼洞,经汉口到河南社旗,山西平遥、太谷、祁县、晋中(榆次)直至俄罗斯
的茶道,弘扬茶圣提炼的“精行俭德”的茶文化;鄂豫皖联手打造大别山红色旅游基地;
湘鄂西建设土家族、苗族民俗风情旅游区;此外还可联手打造名城之旅、南水北调源头之
旅等精品旅游线路。
┏━━┳━━┳━━┳━━┳━┳━━┳━━┳━━┳━━┳━━┳━━┳━━┳━━┓
┃文 ┃化 ┃旅 ┃游 ┃ ┃期 ┃盼 ┃中 ┃部 ┃携 ┃手 ┃推 ┃进 ┃
┣━━╋━━╋━━╋━━╋━╋━━╋━━╋━━╋━━╋━━╋━━╋━━╋━━┫
┃ ┃ ┃ ┃ ┃ ┃ ┃ ┃ ┃ ┃ ┃ ┃ ┃ ┃
┗━━┻━━┻━━┻━━┻━┻━━┻━━┻━━┻━━┻━━┻━━┻━━┻━━┛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的一生可谓危机四伏。
当今世界也充满了各种危机:伊朗、朝鲜核问题,全球反恐特别是阿富汗、伊拉克战
争问题,文明冲突问题,环境恶化问题,自然灾害问题,资源枯竭问题,人口过多问题,
贫富悬殊问题,恶疾夺命问题……
有人对此感到悲观。也有人认为“危机就是转机”,只要认真耐心思虑,机智妥善应
对,就能赢得转机;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的绝地反击,力挽狂澜,篮球世锦赛上王仕鹏
的压哨远投,绝杀斯洛文尼亚,都是明证。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见闻或思考、见解?请以“危机与转机”为话题,写一篇文
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0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解说和评分意见
1.A o
A项全读chuI。 B项“禁”读jIn,其余读jl n; C项“熨”读ytl,其余读ytln; D项
“挣”读zh色ng,其余读zh色ng。
2.B。
A项班集一级; C项旁证博引一征,搏得一博: D项一如继往一既。
3.C。
A项见第五册课本P133~134。“滥觞”本义是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今指
事物的起源。 B项“唱高调”是指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尢说得好听而不去做。 c项见
上一篇:
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单元验收
下一篇:
九年级(上)语文期中考试卷(含听力)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湖北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6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