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988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8]
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A.间不容发     亲密无间    反间计        字里行间 
B.分崩离析     分外妖娆    分道扬镶      知识分子 
C.失魂落魄     丢三落四    大大落落      落枕 
D.崭露头角    露天野营   揭露真相     凶相毕露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作为一名演员,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自己的表演能与观众的情感融会贯通。txjy
B.在这次比赛中,中国队运用灵活的攻防转换战术,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早早奠定了胜局。
C.这部历史小说围绕着明末的内忧外患展开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扣人心弦。
D.他善于读书,常常能从书中断章取义,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感。
B. 牛玉儒一生之所以能做到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源于他不忘本色,奋发进取,虚心学习,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C. 适当搞一些排行榜,对于推介精品、引导时尚、繁荣文化市场,谁能说未必没有一定的好处呢?
D. 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曹雪
芹还没有来得及张扬就已辞世,其未完成的作品成了大作品;仙逝不久的钱钟书先生生前躲进
小楼成一统,从不爱张扬,却取得了大成就,被公认为学界泰斗。乾隆皇帝最爱张扬,所到之
处必御笔题字,"结集出版"的诗集比"李杜"的还厚,结果怎么样呢?世人自然明晓。
A. 大人物、大名声不是张扬出来的,张扬出来的大人物不是真正的大人物
B. 张扬出来的大人物不是真正的大人物,大人物、大名声不是张扬出来的
C. 大作家、大作品不是张扬出来的,张扬出来的大作家不是真正的大作家
D. 张扬出来的大作家,不是真正的大作家,大作家、大作品不是张扬出来的
二、阅读题(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内进行复制,释放后再侵入其他上皮细胞。受染的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局部有炎症反应,一般不发生病毒血症。两周后上皮细胞重新出现和修复。流感病毒偶可进入下呼吸道导致肺炎,其病变特征为肺脏充血、水肿呈暗红色,气管与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潜伏期1——2天,短者仅数小时。 


浏览完整试题流感可分几种。单纯型流感属于最常见的一种,杀伤力不大;第二种是流感病毒性肺炎,少部分病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变沿上呼吸道向下蔓延累及肺实质,引起肺炎,很多患病者会在5——10日内发生呼吸与循环衰竭而死亡;第三种是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这种类型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及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下降,可出现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征候,病死率高。1918——1919年的那次流感属于第二类,因而死亡人数极多。 
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而且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具有良好的复制能力。这也是它容易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流感流行除了流感病毒变异很大,每次引起大流行都有变异而造成巨大的杀伤力外,与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对付流感病毒也有关。另一方面,每次流感流行都与人们轻视这种疾病和没有做好隔离有关。同时流感流行具有隐蔽突袭的特点,颇有“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的特征,来时无影,去时无踪,往往突然爆发,迅速蔓延,危及面广,因而容易造成较大伤害。 
而患流感后的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流感可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继发细菌感染,如咽喉炎、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因为病毒感染破坏了呼吸道上皮细胞,损害了呼吸道的自然防卫功能,致使致病细菌乘虚而入,并在局部聚积,引起感染。很多人都是从流感开始,继发肺炎,最后导致死亡。 
当然,患过流感和未患过流感的人产生的免疫力不同。一般而言,尽管流感病毒变异较大,但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或相似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比如,1977年“俄罗斯流感”,病毒株是HINI流感病毒,主要侵袭1957年以后出生的人,因为他们身上没有对抗这病毒的抗体。而出生于1957年前的人经历过HINI型病毒的侵袭,体内会产生抗体,因而对于1977年再次出现的甲型流感HINI病毒株感染具有免疫力和抵抗力。 
(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05年12期) 
5、 属于流感病毒容易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和良好的复制能力。 
B、 流感病毒变异很大,使其具有巨大的杀伤力。 
C、 流感病毒传播具有隐蔽突袭的特点,让人防不胜防。 
D、 流感病毒引起的并发症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常常致命。 
6、 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人体内受流感病毒侵害的器官是上下呼吸道。 
B、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能够进行自我复制。 
C、患感冒后,人呼吸道的自然防卫能力就会丧失。 
D、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虽然少见但病死率高。 
7、 根据文章的意思,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重视流感的危害,在流感暴发时作出隔离防护,就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 
B、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或相近似的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具有免疫力。 
C、流感病毒变异很大,所以防治流感用的流感疫苗也要不断地更新。 
D、轻微的流感即使没有治疗,一般在两周后流感的症状也会自然消失。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督邮,太守甚贤之,遂任以县事。 
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称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己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光武得奏,以视霸,曰:“君所使椽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克期具至,无或违者。还,以病免。 
后除瑕丘令。吏有檀建者,盗窃县里,意屏人问状,建叩头服罪,不忍加刑,遣令长休。建父闻之,为建设酒,谓曰:“吾闻无道之君以刃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子罪,命也。”遂令建进药而死。二十五年,迁堂邑令。县人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殓。丞掾皆争,意曰:“罪自我归,义不累下。”遂遣之。广敛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 
汉章帝即位,征为尚书。时交阯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君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帝怪而问其故。对曰:“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恶其名也。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转为尚书仆射。 
时,诏赐降胡子缣,尚书案事,误以十为百。帝见司农上簿,大怒,召郎,将笞之,意因入叩头曰:“过误之失,常人所容,若以懈慢为,则臣位大,罪重,郎位小,罪轻,咎皆在臣,臣当先坐。”乃解衣就格。帝意解,使复冠而贳郎。 
意视事五年,以爱利为化,人多殷富。以久病卒官。 
《后汉书•钟离意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部送徒诣河内          诣:到
B.盗窃县里,意屏人问状     屏:退下 
C.以资物簿入大司农         簿:登记 
D.咎皆在臣,臣当先坐       坐:被定罪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钟离意以仁爱感化人的一组是(   )  
①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 
②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 
③不忍加刑,遣令长休 
④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殓 
⑤罪自我归,义不累下 
⑥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值寒冬季节,钟离意接受命令押送一批犯人时,不只让临近县里为囚犯缝制衣服,还擅自解除犯人的镣铐,私自放了他们。 
B、堂邑县人防广因报父仇,入狱;母亲又因病去世,作为县令的钟离意力排众议,放防广回家,殡葬母亲,事后防广按期回到狱中。


展开余下试题C、交阯太守张恢,贪污受贿,资产被没入官府,而皇帝却用这些东西赐予群臣,钟离意分得珠宝,却愤然拒绝接受这些肮脏的钱财。 
D、皇帝赐予别人细绢的数量,尚书郎误把十写成百,皇帝发现后非常气愤,钟离意认为职员有错,作为上司的自己应该负主要责任,所以愿受惩罚。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克期具至,无或违者。(5分)
    译文:                                                                
                                                                        
   (2)时交阯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                                                       (4分)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5分)
(1)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庐    山        玄武
诸事椎心,即便身在庐山。当1514年,中年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来到庐山,想必心境便那般复杂。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画作,迷茫和阴冷的气息在画卷上弥漫开来。有谁在画卷中感触到了这些?
于我,庐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远离,变得恍惚和不可信。也许我该留下一点印记,一点在庐山的气息。庐山并不会因一个人的书写而减石增雾,它只是随着书写的展开,从我的心里一点一点消失。
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游玩。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叵干轻浮的意味。随行的人颇多,有肥胖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躯堵在眼前东挪西挪;有妇人或者少女,不辞辛劳带着衣服、每到一处景点就兴高采烈地更换。这些令人厌倦,而混迹人群之中,却也自有些污浊的快乐。
夜间乘车上山,腾腾的浓雾罩着山路,车灯只能照见前方二三十米的距离,此外一切不见。车窗上很快积了白茫茫的水雾,用手擦开一块探头看,黑漆漆一片——那黑的体积和压力时轻时重逼着眼睛,让人心惊和下意识地躲——水雾继而又漫上窗。
车进山门停下购票时我跳下来,抽了半支烟。好凉,这是九月。风大,雾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那雾有阴杀之气,让人觉得不祥。
这是对庐山最初的印象,和内心情感一般茫然。夜里下榻牯岭镇一宾馆,心中烦闷,出来走动,黑暗步步紧逼,人很快便一点一点退回房间。被褥潮湿,入睡时我想到多年以来我不断失落的一些事物,它们永不回归;想到一些具体的人,已经很久不曾记起他们了。此时他们像那些雾一般,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
对庐山最初的认识来自李白的诗句,与水有关的句子自少时起便令我欣喜莫名。然后是宋美龄的别墅,庐山会议,庐山遂名震天下。此外有朱熹在这里待过,一个令我厌恶的人。我其实并未读过他的理学论著,而仅凭直觉便将此人斥于千里之外。他与我无关,对我而言并不存在。
找到庐山更为久远的人的气息,是在第二天。
我到了庐山花径。花径之名源于白诗,白居易曾在此地流连忘返。这个自称是太原白公的人让我觉得亲切。他在春末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在秋夜、在山下不远处的九江书写江上的明月。我今日所在的庐山正是秋高时节,这时节白公不在,他在九江。这时节另一个高贵而寂寞的人是常处山间的,他种豆,采菊,修补八九间草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时候的庐山何其清爽,如今已宛若闹市了。
这个人是陶渊明,庐山原来竟是他的家乡。这个渴求淡泊的人不会想到在他身后,庐山变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
陶渊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庐山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纪念场所。也好,他原本便是个寂寞的人。
庐山流水要看一看的,首先是著名的庐山瀑布。但导游说离此尚远,不在游程之内,如今也风范不再,只好作罢。看了两处瀑布,分别是大口瀑布和三叠泉,并无甚可观。水量颇小,像三叠泉落差虽大,却只有细细一般流水,算不得瀑布,所以叫泉了。下了那么深的山谷去看,心觉不值。
这些已是庐山遥远的、日趋淡薄的气息。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
                                          选自2005年第9期《散文》,有改动
14、作者写庐山,为什么要从唐寅在庐山留下的一幅画作写起?(6分)
                                                                               
                                                                               


展开余下试题15、怎样理解文中“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这句
话?(4分)
                                                                               
                                                                               
16、文中两次提到“扑上来、扑上来”,试比较它们的不同。(6分)
                                                                               
                                                                               
17、针对文最后一自然段“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
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说一说作者对庐山的认识。(6分)
                                                                               
                                                                               
六、(15分)
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
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客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1)两则材料反映一个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3分)
                                                                       &nbs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高二语文第”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