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980  
标签:苏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0]
初三上学期十二月份月考卷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十二月考语文试卷
2006.12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① yōu(     )扬 ② 褒biǎn(    ) ③ 烦suǒ(     ) ④ 含xù(     )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写在表格中,并加以改正。(4分)
   枝繁叶茂  繁花似锦  迟疑不决  错综复杂  家喻户晓  一愁莫展  
物竞天择  一触既破  慷概激昂  莫名其妙  言简意骇  浮光掠影
错别字
改正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者、篇名。(10分)
(1)                     ,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2)                     ,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
(3)关关雎鸠,              。窈窕淑女,              。(《关雎》)
(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蒹葭》)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6)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沙》)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吴均《与朱元思书》)
(8)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                     
     气象万千。(范仲淹《             》)
4.仿照下面的句式,以“只有”开头,写一个结构相似的句子,并蕴含哲理。(3分)
    只有波涛澎湃的大海,才能创造出沙滩的光洁与柔软;而平静的湖边,只好让污泥环绕。
[答] 只有                                                                    
                                                                           


浏览完整试题                                                                            
5.下图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食品开支与家庭消费支出总额之比的变化情况。请仔细观察分析下图,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在总体趋势上呈怎样的发展趋势?将城镇与乡村比较一下,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请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5分)
 
(1)总体趋势:                                                              
                                                                                
(2)比较得出结论: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6—10 题(12)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4分)          [答](             )
A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D   射者中,弈者胜
    猿则百叫无绝                  予观夫巴陵胜状
E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分)
[译文]                                                                  
8.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哪一项不同?(2分)    [答](             )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D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9.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2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0.选文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2分)
[答]                                                                       
                                                                           
 阅读《学问与智慧》片段,完成11—12题(5分)
       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展开余下试题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是有智慧?世界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
     11.依据语段内容,并仿照“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的句式特点造句。(2分)
  [答]学问好比是                     ,而智慧是                          。
     12.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据此有人认为杜甫是非常注重学问的“寸积铢累”而又没有沦为“两脚书橱”的原因全在一个“破”字,请结合上面的两段文字,谈谈你对“破”字的理解。(2分)
[答]                                                                         
                                                                             
阅读《故乡》片段,完成13—15题。(6分)
老屋离我愈来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13.选文说“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请结合全文说说“高墙”具体是指什么?(2分)
[答]                                                                         
                                                                             
14.人们都说“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你认为这次离开故乡的“我”还有这种感受吗?为什么?(2分)
[答]                                                                          
                                                                             
15.“我”离开故乡时觉得“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但“我”在朦胧中眼前又再现记忆中童年时故乡美好的景象.请你结合小说结尾谈谈你的理解。(2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了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7分)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
四季中,人们最喜爱的是春天。生机勃发繁花似锦的大好春色,自然成了诗人热情吟诵的对象。而这些千古华章,又成了人们了解我国春天气候特点的极好材料。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诗中的东风,即春风。可见,虽然春天急迫地降临人间,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融,瞧这春季来得有多快!这类诗句中最精彩的,还是唐代贺知章在长安写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前两天看柳,枝上还是光秃秃的,可是今天却看见嫩叶已经从芽苞中绽出。原来,这是因为北方春季升温快,物候变化迅速。
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说明,华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时被春风吹绿。如果把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那么北纬280的长沙3月10日入春,北纬300的武汉3月巧日春到,而北纬320的南京则要到3月25日春天才姗姗来迟。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后的。实际上,古代诗人早已发现南北春季到来的时间不同。例如唐代张敬忠在《边词》中说:“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现代气象资料表明,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而纬度较高的内蒙古五原,春天到来的脚步则要晚到4月20日左右。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皇都长安则早已蛇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的《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天气暖热得人们已经穿起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籽,田野里已经响起蛙声,可是突然间,蛙声却没有了:这在气象学中叫作“倒春寒”。为什么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呢?因为我国春季还经常有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冷空气。如果前期冷空气少,春暖快,长期积聚的北方强冷空气一旦南下,便会发生强烈的季节逆转,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
古代诗人对我国春季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描写华夏春天的诗词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16.阅读全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个特点。(3分)
(1)                                                         


展开余下试题(2)                                                         
(3)                                                         
1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后的”,句中的“脚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春天的到来,语言生动。
B.“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句中的“大约”表明西安每年进人春天的具体时间并不固定,粉合客观事实,语言准确。
C.“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句中的“又”字说明了“倒春寒”的特点,强调了“倒”的意思。
D.“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句中的“而且”说明了古诗词的文学价值远远超过了科学价值。
18.我国的气候非常复杂。除了本文的介绍外,你从下列诗句中还能发现我国春天其它的什么特点?请选择一首,写出你的发现。(2分)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我选择第()首,我的发现是:                                              
                                                              
标签:苏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初三上学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