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中06-0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高一语文试卷 一. 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戕(qiāng)害 绊(pàn)倒 槁暴(pù) 思忖(cùn) B. 召(zhān)唤 蒙蔽(bì) 宽敞(chàng) 阿谀(yú) C. 爪(zhǎo)牙 悄(qiǎo)然 经传(zhuàn) 短暂(zàn) D. 蟠龙(pán) 尽(jìn)管 刹那(shà) 教诲(huǐ) 2.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陕隘 斟酌 惭愧 不记其数 B. 窒息 敷衍 恢宏 望眼欲穿 C. 妥贴 感慨 沉缅 汗流浃背 D. 淘汰 遵徇 廖廓 怨天尤人 3.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不应该白白地耗费时间,也不应该自怨自艾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 B. 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厚非、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众人之上的东西。 C. 我看到自己孤独的身影,在海边寂寞地拉长缩短,百无聊赖,看日出日落,听潮涨潮消。 D. 怀恨我的人,也可以落井下石地骂声:活该! 4. 下面各句中,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特曼——美国——《草叶集》 B. 屠格涅夫——俄国——《静静的顿河》 C. 韩愈——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D. 毕淑敏——当代——《沉重的翅膀》 5. 选出加粗的字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用心一也 ⑥小学而大遗 ⑦弟子不必不如师 A. ①⑤⑦ B. ②③⑥ C. ④⑤⑦ D. ②④⑥ 6. 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项( ) ①金就砺则利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 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⑦或师焉,或不焉 A. ①③⑥⑦ B. ②④⑤⑥ C. ②③⑤⑦ D. ①②③④ 7. 下列句子不含活用词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B.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学不可以已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阅读下面的文字,答题 (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二)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①,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②之滫③,君子不近,庶民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浏览完整试题①涅:可做黑色燃料的矾石 ②渐:浸泡 ③滫:臭泔水 8. 下列“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A. 犹且从师而问焉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D.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9.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 金就砺则利 (靠近) B. 其曲中规 (合乎,符合) C.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过分) D. 輮使之然也 (这样) 10.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的道理是( ) A. 比喻人的本性无善无恶,而学习和教育可以改变一切。 B. 人是会受环境影响的,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C. 说的是人善恶无常,因而必须通过教育来改变人。 D. 人的可塑性很强,要通过教育来使人成为有用的人才。 二. 古诗鉴赏与名句默写(8分) 1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 远色隐秋山。 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 李重生在《贞一斋诗说》中说:“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请结合本诗谈谈马戴是如何做到“情景分写”,却又能互相映衬,而构成永不凋敝的美的。 12.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4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 (3)是故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4)舞幽壑之潜龙, 。(苏轼《赤壁赋》) 三. (22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家园如梦 山 珍 夜很深,也很静。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单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庭院里的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学堂……”井边学会的童谣鲜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谣的母亲,却已满头白发。母亲的声音已成记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生。 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 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的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地扳来的。今年的三月,母亲还会为我采摘那些新鲜的三月莓。母亲的身影呈现在眼前,逐渐缩短母子间的距离。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闪耀一串串累累的爱。 屋右的古风树——鸟的天堂。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一回地爬上树为我取鸟,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巢搁在树杈间,可年迈的父亲却像童年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巢。又是鸟儿孵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佝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地重复着“一、二、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 屋左蜿蜒蛇行的山路依旧在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作注脚,那浅浅的一行不知打上了我多少若隐若现的脚印。从山村走出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是一种折磨。 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头还是生活。生活就是生生死死,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遇而安。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的心面对,轻松靠自己给予,快乐只属于创造快乐的人。 怀念家园,更怀念家园里的那些人。我茹苦一生而今远隔一方的母亲,愿您有您的快乐;我艰难活命又思儿念女的父亲,愿有您自己的寄托! 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13. 第二段说“母亲的声音已成回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生”,请你结合全文的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含义。(5分) 14. 作者在描写父爱与母爱时,在选材上和写法上有什么特点?(6分) 15. 最后一段作者将家园比作“袄”、“鞋”、“伞”、“饼”、“线”,试说出这些比喻的含义。(6分) 16. 说说文章题目意义,并说说题目与文章结构的关系。(5分) 四. 语言运用(10分) 17. 下面是小说作品自选集《乡情》的栏目名,请依照例句,选其中一个栏目,简要介绍内容,引导读者阅读。(5分)
【试题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中06-0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1. C 2. B 3. C 4. A 5. A 6. C 7. D 8. D 9. C 10. B 11. 诗歌前后两联的情感分成两步递进: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夕阳下山的景物唤起迟暮之“惊”,引发时间不再,青春易失,显示出情绪的产生、深化。通过落日前后景物的分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2. (1)万类霜天竞自由;(2)无以至千里;(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4)泣孤舟之嫠妇。 13. 母亲对我的启蒙、教化将引导我毕生的行程,母亲对子女的深爱和牺牲精神是我毕生的滋养和力量。 14. 选材上都选择了父母疼爱子女的生活细节。这样写真挚、亲切,亲情的温馨、细腻与深远,于细微处见真情。在写法上注意虚实相生,将往事与想像融为一体,忆事与抒情互相交融。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依恋与感激,营造了一种深远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5. “袄”比喻家园亲情给子女温暖。“鞋”比喻家园亲情激励子女闯荡人生之路。“伞”比喻家园亲情为子女挡风遮阳。“饼”比喻家园亲情不断地激发子女的精神力量。“线”比喻家园亲情是子女无法割舍的珍贵感情。 16. “家园如梦”即家园像梦一样温馨美好。全文的选材组材都是围绕家园“温馨美好”来写的。 17. “春华秋实”春天花开,秋天结果,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更是人生的规律。没有春天的满枝蓓蕾,哪有秋天的硕果累累,没有辛勤的汗水的付出,绝对不会有事业的成功。 18. 鲜花 安详于温室之中 不知不觉 消失了自身的本性 浮萍 徜徉于碧波之中 随时而化 顿失立足之根 19. (略) (220.165.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