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949  
标签:沪教版 高三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49]
浦东新区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浦东新区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卷
注意:
1.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均做在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计分。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①据考证,甲骨文中“死”的含义,就是一个活人跪在死者旁边。正如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只有人才有死亡,动物只是生命的终结。人类面对死亡,沉思死亡,这就有了葬礼。举行葬礼,正是人类史前文明的一块重要的文化界碑,早在一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就已有某种仪式来埋葬死者。在哲学家的眼中,这恰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
②在我看来,作为文化的界碑,葬礼的意义非同小可。
③首先,它提供了一种情感的慰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黛玉为葬花而落泪,悲的对象乃是由落花而及天下所有的生命,这样的情感流露足以打动所有的生者。更何况当失去我们的至爱亲朋,此刻生者对死者无尽的痛惜、思念、追忆、缅怀,若是没有某种形式的葬礼,又该如何宣泄、表达?
④其次,恰是面对死亡,才有人类情感中某种最为神圣的情感升华——敬畏感的形成。面对迫在眉睫的威胁,如一头逼近的老虎,或是席卷而来的洪水,我们有的只是恐惧,亦即畏;仰望头顶的星空,或是远处的群山,我们或许会拥有膜拜之情,这就是敬。但惟有面对死者,昔日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亲人,却眼看着他成为一具躯壳,他的灵性或许已升华至某个地方。此刻,尽管爱恨已去,恩怨不再,但生者对死者所有的情与爱都升华为一种神圣的敬畏之情。我们更为尽心地呵护死者,惟恐他受到伤害;我们更为尽职地恪守曾经许下的诺言,惟恐他受到怠慢。其实我们心知肚明,这样的伤害或怠慢都不属于当下的世界,那当然只能属于一个神圣的境界。是的,正是直面死亡,才令我们升华到神圣境界。假如人类没有死亡,就不会有神圣。
⑤面对死者,我们的先人或许早已萌生这样的问题:为何他的身躯渐渐冰冷不再温暖我们?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于是这就有了对生命的意义的沉思。一部史诗或史书,不就是一部关于死者的传说?当然,历史或许不会记载或留下芸芸众生的故事,但众多生者却会铭记他们的至爱亲朋留下的点滴回忆,正是这些生动细节的无处不在,随时随地即可呼之欲出,令死者尽管出了家门,却永远走不出生者的心灵。在此意义上,谁又能说生死是永不相通的两重门?
⑥最后,正是面对死者的葬礼,才令生者有暇驻足倾听来自生命底层的细语:生之无常,死之迫近。生命如同黑暗中的一道闪光,倏忽即逝。生命之根恰恰扎在死亡之土壤中。生命来自虚无,又归于虚无。生之饱满恰由死之虚无所衬托,正如夜空衬托出繁星那样。怠慢死亡,快速打发死亡之过程,其实也就是漠视生命。于是,空虚和浮躁趁虚而入。看来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
⑦面对死亡,我们才会自问:生命是什么?在我看来,生命的过程是一道减法。一旦出生,我们就步步逼近死亡。难怪古希腊哲学家会说,最好是不出生。可惜在很多时候,我们尽做加法和乘法,以为在有生之年,只要累积财富就会积攒幸福。殊不知,生命尽头的最后一道算式是除数为残废的除法,结局归零。视死如归,我们才能深切体会为何生命是一件礼物,它是上苍的恩惠,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虚无有幸来到这个世界,因而此生无论有怎样的遭遇,我们都理当充满感恩之情。
   ⑧ 面对死亡,如果我们能怀有对生命的感恩,对生活的感动,生与死,或许就连成了一个圆圈。


浏览完整试题                  
1.第①段中作为“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的依据是                        (2分)
2.填入第⑦段方框中的词语最适合的一项是 (    )(2分)
A. 无功受禄           B. 无足轻重   
C. 无能为力           D. 无功而返
3.第②段说“在我看来,作为文化的界碑,葬礼的意义非同小可。”请联系全文,分项概括“葬礼的意义”:                                                         (4分)
4.对本文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5.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本意的一项是 (    )(3分)  
A.只有人才有死亡,动物只是生命的终结。
B.人的生命从开始就在一步步走向死亡。
C.恪守诺言是生者对死者的敬畏之一。
D.生命来自虚无,又归于虚无,所以生命的本质就是虚无。
6.谈谈你对第⑤段划线句含义的理解,并举出实例加以印证。(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西西弗斯,我需要你的勇气[注]
①1940年的夏天对于法国来说是一场灾难,然而这场灾难来得太快,以至于像是在梦里。战争,警报,倒映着无数璀璨灯光的塞纳河,令人难以相信也不愿相信的法国军队溃败的消息……《法兰西组曲》的第一部《六月风暴》就是这样开场的。    
②出生于如今的乌克兰的犹太法语女作家内米洛夫斯基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为我们呈现了这一幅关于法国二战的历史画卷:弃城而逃、无谓而无聊的抵抗、占领。这幅画卷里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法国民众:从事金融业的大资产阶级、从事艺术创作或是艺术收藏的中等资产阶级、身为普通雇员的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原先已经确立的秩序不复存在,在被突然到来的历史事件剥夺了差别的时候,他们仿佛被剥去了所有用来遮蔽或美或丑的人性的衣衫。他们逃跑、抵抗、捍卫、思考;他们怀有这样或那样形式的仇恨与爱情;他们掩藏、压抑这样或那样形式的仇恨与爱情,直至爆发。
    ③然而,几乎和所有伟大的小说一样,《法兰西组曲》的情节无法概述。世界大战、爆炸、血泪、逃亡始终只是作为小说的背景而存在。小说只是由一群人物,由一群人物的眼睛组成。因为作者坚信“最好的历史场景是通过人物的眼睛所看见的历史场景”。因此,我们在作者的笔下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大资产阶级佩里冈,大作家科尔班,收藏家朗日莱,农民伯努瓦……这群人物支撑起了经由作者精心安排、彼此相连的场景和写实细节。在大逃亡的画卷上,在被占领之后的日常生活中,作者让每一个人物充分展示了他的存在,让我们重新体会到巴尔扎克时代的小说魅力和托尔斯泰的小说技巧。
    ④而与小说所显现的那个特殊时代相对应的是,小说本身的出版故事也像一个传奇。这是一部被埋藏了62年的手稿。作为犹太人的内米洛夫斯基在战争初期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已是成名作家的她没有能够得到法国的国籍,也没有能够受到已经沦陷的法国的有力保护。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开始计划写一部一千多页的五部曲。不是为了描述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悲剧,而是——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要在这部小说里“尽一切可能描述使人们在十年乃至百年后都会关注的事件和论战”。就在被法国宪兵带走之前,在为两个女儿安排好她们未来的生活保障的同时,她已经完成了五部曲中的两部,这就是我们今天读到的《六月风暴》和《柔板》。手稿被装在一只箱子里,在她离去之后,一直跟着她的大女儿德尼丝四处逃亡,直至德国战败投降。此后的60年,女儿始终没有能够有勇气打开它、出版它:因为对于个人来说,它连接的是太痛苦的回忆。直至2004年,出于某种历史的机缘,小说才得以出版,并且获得了该年的雷诺多大奖。这也是这个知名的文学奖项首次颁发给已经辞世的作者,于是再度掀起轩然大波。
    ⑤但是在读了小说之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小说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魅力并不在于其身后的这个传奇。传奇所做到的只是让读者等了60年。让读者感到惊喜并且有些难以相信的是,身处悲剧之中的这位年轻女作家能够跳出具体的悲剧之外,始终用冷静而不乏残酷的小说家的眼睛注视着她的人物,注视历史,注视人类,注视似乎在左右所有人的命运黑手。


展开余下试题    ⑥在历史事件猝不及防地到来之际,民众的反应、态度以及被裹入这历史事件的程度又反过来组成了历史事件本身,凸显出它“所具有的戏剧性的一面”。在成名之前,就因为“才气逼人、残忍、大胆,并且笔法老到”而震惊过著名出版人贝尔纳•格拉塞的内米洛夫斯基深谙其中的道理。她在自己的写作笔记上为自己明确规定了自己作为一个小说家所必需承担的责任:她所要完成的,是一幅让包括她在内的千千万万无知而不幸的人身陷其中的巨幅历史画卷。在命运未决的时刻,描绘这样的画卷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因此,借用《六月风暴》中的科尔特之口,她写道:
“为了举起如此沉重的负荷,
西西弗斯,我需要你的勇气。”
    ⑦是的,作为个体,我们无力抗争神话模式中早已规定的人类命运荒诞,但是,我们有勇气,也有责任——作为一个小说家——追问它的荒诞性所在。这才是这部小说能够在时隔六十多年闪耀出夺目光华的原因。
    [注] 西西弗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英雄。
7.第②段划线句中“衣衫”一词的含义是:                                (2分)
8.第③段中提到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下列分别属于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作品的一项是
 (   ) (2分)
A.《欧也妮•葛朗台》、《复活》          B.《死魂灵》、《战争与和平》
C.《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        D.《高老头》、《玩偶之家》
9.第④段中引用内米诺夫斯基的原话:“尽一切可能描述使人们在十年乃至百年都会关注的事件和论战”, 是为了表明她                                       。(2分)
10.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 (6分)
A.这篇文章的第③段具体地介绍了小说《法兰西组曲》的背景、 人物及相关细节。
B.本文告诉我们,《法兰西组曲》创作于巴尔扎克时代并具有巴尔扎克小说的魅力。
C.内米洛夫斯基写《法兰西组曲》,是为了把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一场悲剧描述出来。
D.《法兰西组曲》身后的故事像一个传奇,虽有吸引力,但小说的主要魅力不在此。
E.60年来,女儿德尼丝一直没有打开这部小说,是为了等待一个出版机缘的出现。
F.雷诺多大奖首次颁发给已经辞世的作者, 从侧面表明这部小说有着巨大的价值。
11.文章以“西西弗斯,我需要你的勇气”为标题,其用意是:                        
                                                            (3分)
12.根据文章提供的材料,写一段介绍内米洛夫斯基的文字(不超过100字) 。(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3.(1)霓为衣兮风为马,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奉之弥繁,          。(苏洵《六国论》)
(3)不知腐鼠成滋味,                     。(李商隐《安定城楼》)
(4)然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                  ,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6)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7)辅车相依,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
送友人                           芙蓉楼送辛渐
  薛涛                               王昌龄
水国蒹葭夜有霜,                    寒雨连江夜入吴
月塞山色共苍苍。                    平明送客楚山孤。
谁言千里自今夕,                    洛阳亲友如相问,
离梦杳如关塞长。                    一片冰心在玉壶。
14.王昌龄是   代的            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2分)
15.薛诗的前两句化用了《    》的诗意,既点明了离别的时令环境,又隐含了              之情。(2分)
16.两首诗的结尾都用了比喻,表达的心迹却不同,请比较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①。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②以守,卒全其城。               (《宋史•苏轼传》)


展开余下试题注释①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②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尾属于城(            )        ⑵吾侪小人(            )
⑶轼庐于其上(            )      ⑷卒全其城(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⑴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⑵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9.与“吾谁与守”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唯才是举                          D.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0.苏轼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采取的措施有(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⑴                                             
⑵                                             
⑶                                             
21.从本文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程原迩稿序    张 鼐
  南高峰下,松梢乱云,竹影蔽日。刳竹引泉,其声潺潺,出于涧底。鸣鸟上下,与行人唱和。境过清,非韵士不能耦而居,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
吾友程原迩从新安来,同王象斗读书于此。余偶过其室,瀹茗焚香,出文章数篇读之,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吾尝叹人生于世,凡浓艳之物,可争掬取者,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惟天下名山水,高人韵士,与奇文章相逼而来,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盖游不奇不旷,交不奇不王也。
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
标签:沪教版 高三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浦东新区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4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