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247  
标签:鲁人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47]
济宁市2006—2007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济宁市2006—2007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泗水县教育局   翟胜民  QQ 358718706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36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15分.每小题3分)   
l。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金都正确的一组是
    A.狙(zū)击    镌(juān)刻    独辟蹊(xī)径    弱不禁(Jn)风
    B.粗犷(kuǎng)  强劲(Jng)    饮鸩(zhn)止渴    锲(qi)而不舍
    C.肖(xio)像。脚踝(hui)    引吭(hng)高歌    煊(xuǎn)赫一时
    D.蕴藉(ji)    瘦削(xiāo)   风驰电掣(ch)    胜券(jun)在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安详    修葺    一筹莫展   眼花潦乱
  B。宣泄    诅咒    声名狼藉   走投无路
  C.寥廓    喧嚣    两全齐美   立杆见影
  D。梦魇    焦燥    穿流不息   轻歌曼舞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全球石油价格不断攀升,中国作为全球能源______大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    必要的。
    (2)每种生命并无高低贵贱之分,都同样完美,卓而不凡,各具魅力,都是这个星球上独具内在价值和天赋的、具有平等生存______的创造物。
    (3)据报道,春节期间我市各大医院为方便广大患者_______,将安排专人值班,救    护车、急救电话也将24小时守候。
    A.消费   权力   就诊    B。耗费   权利   应诊
    C.耗费   权力  应诊     D.消费   权利   就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阿尔及利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说,联合国“生病”了,需要对症下药.但秘书长的改革报告,以任何标准判断,既不对症.也不是众所期望的灵丹妙药。
    B.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C.针对班级学生语文成绩良莠不齐的现状,李老师讲课时注意因材施教,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D.这座度假村建在山的最高处,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海,确实给人以高屋建瓴之感。
5.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A.经典的魅力在于经典作品以经典的方式触及、表达和思考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    题,不仅指向现实,也指向未来。


浏览完整试题    B.一个社会有没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是这个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这已经为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实。
    C.我省将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重点建设300个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推动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D.对于招商引资,是硬环境更重要还是软环境更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用不着再去争议。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
钱理群
    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读文学作品唯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要读名著,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这里讲的是识字教育以上的中、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
    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
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语言(说与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语言的敏感、驾御能力,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它的魅力就在这里。因此,他人的示范性分析,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名著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像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
    (文章有改动)
6.下列对“传统阅读方法”和“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方法进行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阅读方法主要从主题挖掘、段落划分、写作特点的分析入手;而“主体投入”的阅读方法强调阅读者的参与,“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
    B.传统阅读方法往往肢解文体,它是机械的、冷漠的;而“主体投入”的阅读方法重在阅读者的“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它是感性的。
    c.传统阅读方法禁锢阅读者的想像力,使其无法“思考作品的意义”;“主体投入的感性地阅读因其激发读者的想像力,因而可以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
    D.传统阅读方法因其僵化、呆板,不利于文学作品的阅读;而“主体投入的感性地阅读”正好相反。
7.下列对作者认为“他人的示范性分析,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
    B.文学名著的阅读应是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离开了阅读者的“感受、体验”,就进入不了文学世界。
    C.名著的阅读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更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和开掘。
    D.名著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像而内化为你的精神。
8.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读文学作品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你变了,“变得更好”,变得积极进取、善于应变、充满自信了。
    B.我们之所以读名著,就是因为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应是通过文学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
    C.文学作品的语言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和质感,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因而阅读者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
    D.读文学名著既要有正确的方法,也要注意对作品语言的把握,他人的示范性分析只能作为参考,“一切决定于你自己”。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展开余下试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漫灭    文:同“纹”,纹理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c.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D.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
lO.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B.有怠而欲出者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得复见将军于此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1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买五人之腽而函之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1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    严谨,行文缜密。
    B.与一般游记不同,本文不注重山川风物的描写,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是为说理服务的。 
    c.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同时也谈及到凡做任    何事都要有“志”的道理。
    D.即使是说理文字,本文也是十分有节制,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
济宁市2006 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 14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用钢笔或圆珠笔答在答题纸上。
    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四、(24分)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分)
  (2)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2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分)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分)
  (5)古之人不余欺也!.(2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q),红荷花的别名。
(1)词的上片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好在何处?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4分) 
(2)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旬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苟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苏轼《石钟山记》)    。
    (4)其身正,不令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自居易《琵琶行》)
    (6)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梅花几度梦里寻
王本道
    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怜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众口一辞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为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比拟自己的意志争胸怀。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从拟人的角度看,造物也实在是委屈了梅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属第一,节气恰恰是在“苦寒”之时。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而梅却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正是梅的这种秉性,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作为一名忠诚的“梅客”,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每次赏梅归来,时常夙夜忧叹:苦寒之于梅,确属命运的不公,世道的不公。而梅呢,却无怨无悔地傲雪凌霜,凄切着,幽怨着,年年岁岁按季奉献出自己的幽香。常常是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常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
    佛家曾有“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之说。其实人生一世与世上其他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人若托生是国色天香,魏紫姚黄,时时遭人羡慕当然是大好事。但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这个世界之上,高官厚禄的幸运者终归是极少数,多数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努力的结果充其量只是小康而已。我当然不喜欢贫穷,现今社会,一个终身怀有衣食之忧的人是很难成就事业的。但是我也从不企盼锦衣玉食、大富大贵,能有一份自己力所能及又喜欢做的事情,并在生活上衣食无忧就已足矣。想那冷峻的梅,若真的给他换一个温室环境,怕还真是难以承受呢。梅是在苦寒的背景之下,扎根、生长、开花的,也恰恰是这苦寒,才使她蓄满了成长的动力。苦寒之于梅,何尝不是一份财富呢?人的一生也同样,心想事成,万事顺遂,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苦难同样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同样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它来之不易,自然也不会轻易丧失。梅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散放幽香的。是否要改变这种生存环境,纠正这种不公,讨还个正确的说法呢?这也许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对此,梅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正是这种承受,才使得她在万花丛中始终能独树一帜!人若失去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达观的心态,还会有生存的信念吗?


展开余下试题    (选自《人民日报》)
16.作者在文章开头说“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下文概括回答。(6分)
17.为什么梅花会在中国文人笔下得宠?(2分)
18.第三段中“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我从中汲取了那些教益?  结合下文,分条概述。(6分)
19.古人写作常“托物言志”,在“物”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你对什么情有独钟,请选择一  “物”(梅花除外),说出喜欢的理由。(4分)
六、(12分)
20.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4
分)
    ①每逢四月春深,庭中香花扑鼻,草木葳蕤,分外怡人。
    ②到了秋天,这里荷叶田田,丹桂飘馨,另有一番情趣。
    ③小楼外侧,有亭翼然。
    ④站在庭前举目环顾,但贝!.左钟右鼓,前亭后榭,布局精巧,错落有致。
    ⑤走完回廊,跨过石桥,可通向桂荷楼,楼前自然是碧水一潭。
    ⑥亭中置石琴一架,也许,在月色皎好的夜晚,丞相魂兮南来,还会在亭中抚琴清操一    曲,向陵墓中的先主娓娓述说当年隆中晤对的知遇之恩……
⑦绕过长廊,穿过正殿,就来到诸葛殿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下面的一段话,请在横线上给“口才”下一个恰当的定义。(4分)
现在,在生活中人们经常提到口才,可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见仁见智。有人以为“巧舌如簧,说得天花乱坠”就是口才;有人说,口才“本身只能是传情达意,交流沟通的工具”;也有人说“何谓口才?我想,口才是指人际交流的一种语言表达技巧”;等等。这些说法都有片面性。口才不只是嘴巴上的功夫,不只是单纯的技巧,也不能把口才看做工具。那么,怎么看口才的本质呢?这次讨论中不少文章阐述了很好的见解。有人说,口才是一种才华和素质;有人说,口才不只是一种口语表达能力和技巧,而且是智慧、知识、能力和技巧的总和。
下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比喻仿写两个句子。(以下三个句子,任选其二)(4分)
    边塞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奇瑰而雄健,黄沙、雪峰、烽火、弓刀,豪情填膺。
    山水田园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小男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将一个个木桶擦拭干净,然后一排排整齐的摆放好。令他生气的是: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
    小男孩很委屈的哭了。父亲摸着男孩的头说:“孩子,别伤心。你可以想办法去征服风。”于是小男孩擦干了眼泪,坐在木桶边想啊想啊,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去挑来一桶一桶的清水,把它们倒进那些空空的橡木桶里,然后就回家睡觉了。
    这个故事让你思考些什么呢,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济宁市2006——2007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至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分值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答案 C B D A C C A D A C B C  
四、(24分)
    13.(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2)这就是常(所)说的“强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尽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啊。(3)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的盗贼进来和发生意外的变故。(4)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地观察,往往有心得,是因为他们寻求思考得深入并且无处不在。(5)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们呀!(10分,每句2分)
    14.(1)示例:①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水中红蕖
标签:鲁人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济宁市2006”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4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