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114  
标签:粤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4]
2007广东年高三模拟考试题一(教师版)
"语    文
命题:华南师大附中    张  诚    广东实验中学    邓翅跃
     广州市执信中学  曾湖仙     广州市第六中学  涂木年
 本试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井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和“座位号”栏填
 写试室号、座位号,将相应的试宣号、座位号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  读(共75分)
甲    必考题(50分)
一、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12分)
   水族先民的来源,关于水族的来源,国内外专家、学者较为一致的结论是:水族是我国南方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后裔的一支,逐渐发展成为单一的民族。                                               。
   贵州省水家学会副会长蒙熙林说,从殷商亡国变迁的历史、水族古文字、水族历法、水族复杂声韵母系统、水族语言中保留着大量的中原古音、水族盛大年节——端节以及DNA鉴定等等资料的研究表明,水族先民可能从北方迁徙而来。
   蒙熙林进一步分析说,荔波县档案局收藏的一本清代水书上印有梅花鹿的图案,而梅花鹿 在南方是绝对没有的。其次,登高跑马是水族端节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水族端节跑马讲究 配鞍而骑,如实在没有马鞍者,也要用色彩艳丽的被面折叠于马背作替代。配鞍而骑是典型的 北方民族骑马习俗,与南方“不鞍而骑”的习俗截然不同。另外,水族人嫁女儿时,嫁妆中必须 有件羊毛大衣,这是水族人富贵的象征。而南方炎热的气候显然与羊毛大衣格格不入。
   更具说服力的是,医学研究部门通过对水族群体抽血进行DNA鉴定,得到了科学的结 论。1997年,贵阳医学遗传专家对贵州汉族、苗族、布依族和水族等几个主要世居民族作了人 群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将三代都是同一民族家庭的150份标本进行了2600余次实验,结果表明,水家先民确实是西北地域民族的血缘。
   专家分析,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殷商亡国之后,水族先民第一次举族迁徙,由中原的睢水流域一带向南迁徙,使水族从殷商的母体文化中分化出来,逐步融入百越族群之中。水家先民第;次举族大迁徙,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统一中国,发兵征服岭南之后。这次迁徙促使水家先民从百越母体中分离出来,逐步由南溯流向西北迁徙,进入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大致形成后世分布的格局。


浏览完整试题   在生产力发展缓慢的古代,水族地区经历了八九百年的生息发展,到公元629年之后,才相继出现唐王朝在水族地区设置应州、抚水州、莪州、劳州、都尚县、婆览县建制的辉煌。水族在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既有自己的一部分融入到相邻的民族中,也有相邻民族的一部分融入到水族之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
   因此,在水族民间、在水族研究史上,出现殷人后裔说、两广源流说、江西迁来说、江南迁来说等等,那只不过是水族发展历史过程中某一时段或某一分支的事实。
   1.下列不属于证明水族是从北方迁徙而来的一项是(3分)    (B)
   A.从殷商亡国变迁的历史和水族古文字、历法以及语音等研究中发现与北方的种种关系。
   B.水族有过节的传统习惯,比如水族盛大的年节——端节。
   C.端节跑马配鞍而骑是典型的北方民族骑马习俗,嫁女儿时嫁妆中必须有件羊毛大衣。
   D.医学遗传专家对水族世居民族作的人群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所得到的结果。
   [解析]B  (过端节本身不能证明,各民族都有过节的传统,而是端节中的某些活动特点有北方痕迹。)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A.水族先民两次迁徙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殷商亡国之后到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统一中国发兵征服岭南之间。
B.水族迁徙先是从殷商母体文化中分化融人百越族群,再次从百越母体中分离由南溯流向西北迁徙,形成后世分布的格局。
C.关于水族是殷人后裔说以及从两广、江西、江南迁来的说法,都只是水族发展历史过程中某一时段或某一分支的事实。
    D.水族在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民族相互融合的现象出现。
  [解析]A  (迁徙不是在两次事件之间,而是分别在两次事件之后。)
    3.请在第一段结尾处补写一句话,使上下文较好地过渡。(6分)
    答:  那么.水族先民是从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原因来到南方融入百越的呢?(联系后文的内容判断)  。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4—7题。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固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
“然。”筒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实。又有左史侍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乎鬼神,顺导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殊、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各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事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焉?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节选自《国语》)
[参考译文]
    王孙圉到晋国访问,晋定公设宴招待他,赵简子佩带着丁冬作声的玉饰担任傧相,问王孙圉说:“楚国的白珩还在吗?”王孙圉回答说:“在。”简子说:“它作为楚国的珍宝,有多久了?”
    王孙圉说:“并未曾把它当作珍宝。楚国所宝贵的,叫观射父,他擅长辞令,能到各诸侯国交往办事,使诸侯无法拿我们国君作为话柄。又有位左史倚相,能述说古代的典籍,来说明各种事物,早晚向国君提供成败得失的教训,使国君不忘记先王的功业;又能取悦于天上地下的鬼神,顺应它们的好恶,使神灵对楚国没有怨恨。又有个大泽叫云,接连徒洲,是金、木、竹、箭出产的地方。又有龟甲、珍珠、兽角、象牙、虎豹皮、犀牛皮、鸟羽和牦牛尾,是用来提供兵赋,预防不测之患的。还可提供币帛,用来招待献赠给诸侯。如果诸侯喜爱这些物品,而又用辞令来疏导,有预防不测的准备,又得到天神的保佑,那我们国君就可以避免得罪诸侯,而国家、百姓也得以保全了。
这些才是楚国的珍宝。至于洁白的玉珩,不过是先王的玩物,有什么可宝贵的呢?
    “我听说国家的珍宝不过六种而已。明智的人能裁断评议各种事物,用来辅佐治理国家,
就把它作为珍宝;祭祀的玉器能够用来庇荫嘉美的五谷,使没有水旱灾害,就把它作为珍宝;龟甲能够用来表明善恶凶吉,就把它作为珍宝;珍珠能够用来防御火灾,就把它作为珍宝;金属能  够用来抵御兵乱,就把它作为珍宝;山林湖泽能够用来提供财物器用,就把它作为珍宝。至于发出喧哗声响的美玉,楚国虽然是蛮夷之邦,也不能把它当作珍宝啊。”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定公飨之    飨:大宴宾客
    B.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    道:说出
    C.以戒不虞者也    不虞:意外的祸患
    D.而皇神相之    相:看相
[解析]D  (保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
均之二策,于许以负秦曲
B.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D.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焉?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解析]C  (A.结构助词;代词;B.语气助词;兼词;C.都是“用来”;D.至于;你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B)
    A.赵简子把佩戴在身上的装饰品——佩玉当作宝,王孙圉则认为,国家的宝是人才,其次是对国家和百姓有利的事物,玩物不能算宝。


展开余下试题    B.通过对比观射父,王孙圉认为左史倚相是楚宝,是因为左史倚相能说出先王的遗训和各种典章制度,用来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事情,并在清晨和傍晚把善恶说给君王听,使    君王不忘记先王的功业,还能对上下的人说出鬼神的欲望邪恶。
    C.祭祀的玉器,如果能够保护庄稼好好生长,使它不遭受水灾旱灾,就是宝贝;大龟能够出善恶来指导人们,那也算是宝贝。
    D.本篇讨论的主题是国家应把什么当作宝贝。重人才还是重玩物,正是一个国家能否强大的关键。
[解析]B  (没有对比广对上下的人说出鬼神的欲望邪恶”应是“取悦于天上地下的鬼神”)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3分)
    译文:王孙圉到晋国访问,晋定公设宴招待他(翻译时应注意“聘”“于”“飨”)  。
(2)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4分)
    译文:用它们作为供送的礼品.赠献给诸侯各国(翻译时应注意“所以”“共”“享”)  。
(3)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4分)
译文:  至于仅能发出响声的佩玉,楚国虽然是蛮夷之地.也不能把它当作宝贝啊(翻译时应注意“若夫”“虽”“宝”)  。
(二)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8—9题。(12分)
    次萧冰崖梅花韵    赵希路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8.一、二句是从哪些方面写梅花的?作者赋予了梅花什么样的品性?(6分)
    答:首先写其形态.用冰、美玉比喻梅花的洁白、晶莹,再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净无瑕”;(2分)然后写梅花的生长之地,梅花长在偏僻、幽静的竹林外,溪水边的处士人家。(2分)作者赋予了梅花高洁、孤远(答趣脱、孤傲、洁身自好之类相近的词语亦可)的品性(2分)  。
9.从后两句中,你读出作者怎样的一种情绪?(6分)
  答:作者自比梅花,而世人真正所爱还是国色天香的牡丹,因此怀有抑都不于之气(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t6分)
10.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6分)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
    (屈原《离骚》)
  (2)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
间。 (苏轼《赤壁赋》)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养生主》)
乙    选考题(25分)
    请在以下三、四大题中任选一大厦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1—14题。
船的崇拜
秦  牧
    船,这美妙的东西,征服了波涛,连接了被水隔开的陆地。长期以来,它获得了人们多少的赞美。
    在一些航海发达的国家里面,许多豪华的客厅里,常常陈设着古代的三桅船的模型,当作一种庄严的艺术装饰。刻制小小的船作为艺术品,是地球上无数地方人们共同的爱好。我国的榄核雕、牙雕、角雕,也常常以船只作为模仿雕制的对象。
    在大轮船、水翼船都变得寻常起来,交通发达的今天,我们尚且处处可以看到人们对于船的赞美,那么,在古代,当人们只能驾着独木舟、小帆船、乌篷船在水上来往的时候,他们对于船的崇拜之情,我们就更加可以想象得之了。我甚至想:在古老的图腾崇拜的时代,必定有以船作为图腾的民族。
    在少数民族地区访问,我常常感到兄弟民族对于船的那种热爱之忱。海南岛黎族人民原
来居住的那种“船形屋”(随着生活的进步,现在大抵已经拆除,人们已住进砖瓦屋子了),五十年代我曾跑进去观光过。一进去,整个印象就好比走进一艘大乌篷船一样。因此,有人猜测,这种屋于,可能是黎族人民为纪念他们曾经在海上漂泊过的祖先而建造的。
    有一年我到了黑龙江,在省博物馆里,看到赫哲人的许多制品。赫哲族是长期专事捕鱼的勇敢的民族,是征服大风大浪的能手。他们有许多制品,表现了高度的聪明和技巧。像桦皮船,整条船都用桦皮制成,非常轻巧,一个人就可以托举着它,在陆地上行走。赫哲人制造的鲑鱼皮鞋子尤其有趣。这种鞋子的形状完全像是一艘小船。在黑龙江博物馆里,我还见到一些朝鲜族人的工艺制品,他们制造的器皿,也有好些是船形的。
    我没有到过福建的武夷山,但是从游览过那儿的朋友的叙述和有关材料的记载中,知道那里的削壁石隙间,往往插着许多木板,上面搁着一丈有多的木船。这就是“虹桥板”和“架壑船”。这种“架壑船”,也叫做“仙船”,“仙函”,“悬棺”,是几千年前那里的越族人殓葬的遗迹。古代汉人不理解为什么悬崖削壁上会架着木船,对它产生了许多猜想。有人认为是仙人登天留下的“仙槎”。宋代有一首《仙船》诗这样吟味道:“此船何事架岩限,不逐桴槎八月来,莫是飞仙无所用,乘风有路到蓬莱。”朱熹的“九曲掉歌”中有一首也是专门歌咏这种奇景的:“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一九七八年,福建省博物馆对武夷山的船棺进行了考察,取下了一具完整的“船棺”,发现棺内有完整的男性骸骨一具。用最新的科学方法测定的结果,棺木距今约为三千四五百年,年代相当于商期。“不知停棹几何年”的答案揭晓了,“架壑船”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也完全明白了。
    这种“仙船”,其实也就是几千年前越族人的一种殡殓仪式的遗迹。“船”架在悬崖上,大概是防止被人偷盗和破坏吧。棺木必须做成船状,大概也有“乘仙槎上天”的寓意吧。这种古怪的风俗,同样流露出一种人们崇拜船只的感情。
    为什么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有这么多人对船这样赞美和崇拜呢?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品之一,这种征服了江河,征服了海洋的宝贝工具,的确是值得称许的。赞美船,也错综曲折地表达了人类对于劳动、创造、智慧、进取精神的赞美。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C)
    A.作者阅历丰富,运用了许多材料证明人们对船的崇拜,这样文章的说服力强,能使读者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共鸣。
    B.文中记叙的例子有:世界各地的人们雕刻船只作为艺术装饰(艺术品),有些民族以船作为图腾,海南黎族人建造船形屋居住,赫哲人、朝鲜族人制作船形物品,福建武夷山    人制作船棺。
    C.作者认为,由于船的特殊意义,船成为了人类的图腾之一,得到世界人们的共同喜爱;今天,还有不少工艺作品,可以证明延续了人们对船的这种崇拜之情。
    D.文章内容紧凑,开头结尾前后呼应,强调船的作用和人们对船的赞美之情;结构严谨,主旨突出。
    E.作者写船,也是写人。船是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人们通过它征服了江河海洋,连接了被水隔开的陆地,作者借此赞美人们的劳动、智慧、创造和进取精神。
    [解析]AC  (A.“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共鸣”牵强。C.“船成为了人类的图腾之一”“得到世界人们”与原文不符,参看1、2段。)


展开余下试题12.从文中看,船受到人们崇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答:  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品之一;船是人类征服波涛,征服海洋的工具;人们对船的赞
美,也错综曲折地表达了人类对于劳动、创造、智慧、进取精神的赞美  。
13.文章写福建的武夷山的“船棺”,引用了两首写“船棺”的古代诗歌,联系全文,说说它的作用所在。(6分)
    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趣味性、生动性;(4分)以此突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船只崇拜的感情(2分)  。
14.探究题:现在“生活的进步”使海南岛黎族人民原来居住的那种“船形屋”看不到了,你是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的?并请适当结合现实生活中同类现象加以分析。(11分)
    答:砖瓦房是居住条件的改善,然而船形屋是黎族人民用以纪念海上漂泊过的祖先的,
凝聚了他们对船的热爱之忱。如果从文化意义上看,这是一种文化的丧失,一种情感的淡
化(答出船形屋的意义4分,答出损失4分,相反意见,言之成理,酌情给分,适当结合现实生活中同类现象加以分析3分)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1904年,遵照清政府《奏定中学堂章程》,独立设科的“语文”①含“古今文学流别、文风盛衰要略”,更要注重“文义”、“文法”及“作文”,还要修习楷书、行书、小篆,语文教育的形态一开始就有点简装版“国学”的味道。此时文学能在晚清“废虚文兴实学”的大背景里颇为诡异地升帐登场,是一个“醉心欧化”的结果。
    “五四”时期改国文为国语时的“语文”②,与民族国家建立有关。当时的课程标准既包含了在语文教学中求得民族认同、开启民智的需要,也包含了新文学起步之初对自身发展的要求。这时的中学教科书,流行采取社会问题设置单元。“读经”已经废除,语文教学则以新“经”出现以让学生赶上前行的时代。这种“语文”理念在宏大的叙事氛围中承载了太多的“非语文”因素,而同样不可忽视的语言训练并未得到科学的体现。国人以学说为高、以求道为能,以工艺为末技的思想造成语文课程不断与经学、与政治争地位,语文课倒向知识权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专重思想一面,忽略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和运用文学的能力没得到适量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建国初期,曾把“语文”③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独立学科。语言学和文学性质不同,前者是一门科学,后者是一门艺术。可惜的是,文学课被讲成繁琐的文学知识课、模式化的文学分析
    课。汉语课同样存在问题,教学语法体系固然完备,却忽略了学生“能力养成”。文学课和汉语课也没能很好结合。
    也有人认为,一旦引入语法,语文课就变成外语课了。的确,有些“美丈”不用分析蛄构、语法,背诵下来就行,学生可以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文学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此。不过需要注意,和“外语教学”相对应的词,除了“文学教学”,只要换一个序列,也可以是“母语教学”。这就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识字缀文、运用语言等技能性训练。毕竟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井引起对文学的兴趣,这主要是语文“人文性”所决定的任务。而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决定。
    一个民族需要文学,也需要文学教育,面对当下中学语文“文学性失落”的弊病,应当如何解决?在语文课程新标准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被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调和一样容易导致语文自身的纠缠。这个问题需要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认真思考、对待和解决。
    15.文中加了序号的“语文”,特征是否相同?(3分)
    ①和②否    ①和③否     ②和③否  。
16.根据文意,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作者对“语文教育”、“文学教育”的定义。(6分)
    语文教育是以识字缀文、运用语言等技能性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文学教育是以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文学兴趣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艺术(注意定义、中心词、附加词、语句通顺)  。
17.根据文意,选出下列推断中正确的一项(4分)    (BE)
    A.晚清时期的文化环境,尽管“国学”盛行,但西方文化已在产生影响。
    B.“五四”时期语文特征的形成,既有政治、社会原因,也有文学因素。
    C.推重学习和宗教,轻视工艺的传统思想,影响着“五四”时期的语文。
    D.文学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不用分析结构语法。
    E.要解决中学语文“文学性失落”的问题与语文课上的语法教学不矛盾。
    [解析]BE  (A.晚清时期的文化环境,“国学”已不盛行,西方丈化影响浓厚。C.推重学说和思想,轻视工艺的传统思想,影响着“五四”时期的语丈。D.文学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有些“美文”不用分析结构语法。)
  18.文章结尾说“这个问题需要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认真思考、对待和解决”,请你推想并简明表述出最接近作者的解决主张;你是否认同这样的看法?简要说明理由。(12分)
    答:  作者认为语文和文学应当分科,同时要注意二者的结合,注意学生的“能力养成”。
(6分)(第二问,可以答同意或反对,只要能说出这种做法带来的意义效果,有一定道理,
即可给6分。)。
第Ⅱ卷    表  达(共75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我们几个人坐着旅游车在山间公路上行驶,两旁络绎不
标签:粤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7广东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