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23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3]
2006—2007学年度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三年级1月考语文试题
"2006—2007学年度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三年级1月考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高尚的亦或卑劣的,在舞台上纷纷亮相。然面对那些拜金主义的丑恶表演,稍有觉
       悟的人都会嗤(chi)之以鼻。
B.近年来,美国动辄凭借其无中生有或捕风捉影的所谓“情报”,恣(cì)意向别国施加压力,这是地地道道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C.“对于这种无耻谰言,对于他们的攻讦(jié),我们要同仇敌恺,粉碎他们的阴谋。”
       李书记义愤填膺地对大家说。
D.“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青少年健康成长”,许多有识之士为此殚(dān)精
竭虑。大声疾呼,我们切不可置若罔闻。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只有真正做到对知识智力资源的有效      和运用,才可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②接到群众的举报后,有关部门开始对赵某进行           。
③为了提出高学生的消防意识,学校举行了大型的消防           。
A.配置    侦查    演练 B.配置    侦察    演练
C.安置    侦查    演示 D.安置    侦察    演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由于楼盘前临碧水背依青山,发售第一天便十室九空,销售场面十分火爆。
B.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古典诗文名句信手拈来,为文章增色不少。
C.俄总统普京将于3月22日到少林寺参观访问,获此消息的各大媒体早已严阵以待。
D.菲律宾山区遭受泥石流袭击,村中大部分人被埋在泥石流下,幸存的机会微不足道。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目前,科技界很关心科技投入问题,提出“科教兴国,谁兴科教”的口号,呼吁“国  
兴科教”。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够全面。                    同时政府才能增加科技投入,发展科教。
①所以更全面的提法应该是“科教要兴国,兴国要科教”。
②兴国真正地依靠科教,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③国家的含义不同。
④科教兴国的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⑤国兴科教的国,是国家政府。
A.⑤④③①② B.③⑤④②① C.①④⑤③② D.④⑤③①②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生我握过的手多得无其数——老手、嫩手、黑手、白手、粗手、细手,还有唐琬式的红酥手,但均不曾留下深刻印象。
B.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
C.父亲这一代人,大概是新中国最苦的了。长身体时自然灾害;求学时上山下乡;回城时赶上压缩城市人口;子女深造时又正好大学自费……


浏览完整试题 D.出版社除了出《读书生活》和《认识》两种杂志(后一种杂志只出了两期,现已很少为人注意,然而是很有分量的一种杂志。)外,还出了若干译著。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其代表作是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
B.《最后一课》《草叶集》《百年孤独》的作者依次为法国的都德、印度的泰戈尔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C.近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近体诗分两种,一种叫“绝句”,每首4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叫“律诗”,每首8句,分四联,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
D.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体裁,它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词按篇幅长短,可分小令、中调和长调。
二、(12分,每小题3分)
将生活经历“写入”基因
很有可能有一些基困可以赋予贝克汉姆的孩子某些足球天分,但没有捷径可以把贝克汉姆为运动生涯付出的努力传给后代。但如果这也是某种可以传续的“习得特性”会怎么样呢?
这种想法出现于19世纪,首先是由法国科学家拉马克提出的。1953年,DNA的发现为拉马克的进化理论敲响了丧钟。这种复杂的分子以方便的形式携事业生命密码,似乎证明了只有基因特性——例如眼睛的颜色——能够遗传给后代。对基因学家而言,父母和祖父母只有具有传递基因的意义,他们的生活经历是无关紧要的。但现在另一群科学家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指出遗传可能不像传统遗传学家所说的那样一成不变。这种理论称为“表现基因组学”。
基因学家奈杰尔•佩特森解释说:“表观基因组学是指在遗传的时候,基因具有对事件的‘记忆’。你经历的一件事可以被记录下来,传递四五代人之久,甚至更长时间。”表观基因组学是研究信息如何在没有编入DNA序列的情况下,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代细胞。
表观基因组学的研究者现在会很兴奋,因为有实验表明表观基因影响竟然能延续数代。爱丁堡大学的乔纳森•塞克勒博士今年早些时候发现,如果怀孕期的鼠受到压力,它们的后代也会表现出受压力的迹象——高血压、糖尿病或焦虑行为。这是“母亲影响”的一个例子。
“母亲影响”是否与表现基因因素有关还不确定。令塞克勒感兴趣的是接下来的后代也出现了与它们祖母同样的表现——但它们从未以任何形式经历过那些压力。更不同寻常的是,如果感到压力的雌性大鼠与正常雄性大鼠交配,这些雌性大鼠生下的后代也会出现异常的压力表现。惊讶不已的塞克勒重复了这个实验,结果仍然相同。
早先的人类研究也显示了多代人之间表现在因遗传的迹象。瑞典医生拉尔斯发现,如果祖父在童年曾营养不良,孙子或外孙的寿命会比较长,但对孙女或外孙女则没有任何影响。这意味着表观基因的传递机制在两性体内是不同的。这些研究甚至表明,祖父母一生中进食的时间也对孙辈有影响。表观基因组学已经颠覆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将解答所有人类遗传问题的说法。佩特森说:“表观基因改变意义重大。它们可能给进化增加新的元素,令其对人工刺激作出反应,这完全悖逆了传统基因学。但我们还不知道可能引发表观基因反应的因素是什么。”看起来,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比我们想像的要多。
(《参考消息》2005.12)
7.下列对“表观基因组学”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表观基因组学是指在遗传的时候,事件具有对基因的“记忆”,被记录下来的信息传递四五代之久,甚至更长时间。
B.表观基因组学是一种研究父母和祖父母传递基因以外的意义的全新遗传学理论。
C.表观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特性(例如眼睛的颜色)如何在没有编入DNA序列的情况下,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代细胞。
D.表观基因组学颠覆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将解答所有人类遗传问题的传统说法。
8.下列不能作为“遗传可能不像传统遗传学家所说的那样一成不变”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 (    )
A.如果怀孕期的大鼠受到压力,它们的后代也会表现出受压力的迹象——高血压、糖尿病或焦虑行为。
B.如果感到压力的雌性大鼠与正常雄性大鼠交配,这些雄性大鼠的后代也会出现异常的压力表现。
C.表观基因可能给进化增加新的元素,令其对人工刺激作出反应。
D.研究表明,祖父母一生中进食的时间也对孙辈有影响。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基因学家奈杰尔•佩物森的发现为拉马克的进化理论敲响了丧钟。
B.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比我们想像的要多,不单有我们的基因特性,还有我们的生活经历。
C.拉尔斯的研究表明表观基因的传递机制在两性体内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D.乔纳森•塞克勒博士的重复实验证明了“母亲影响”与表观基因因素的关系。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贝克汉姆为运动生涯付出的努力也有可能传给他的后代
B.如果祖父在童年曾营养不良,孙子或外孙的寿命会比孙女或外孙女长。
C.后天的“习得特性”可能积淀成为后代先天的禀性。
D.某些信息可以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遗传给下一代。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窪;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展开余下试题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徐渭集》  
1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一流瞩                                 流瞩:移目注视
B.亦往往寓庖于此                           寓庖:聘请厨师
C.予病其然                                 病:使……病
D.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婴:萦绕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越中山之大者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             
C.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而直为一湖山也哉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1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时亦点缀其中       B.仅仅知我有七尺躯
C.虽近在目前     D.不可不交相勉者也
14.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卧龙山上的那一所堂,可以远眺群山众水、田野丛林、渔舟莲舫,令人心旷神怡,烦虑顿消,确实是佳胜之地。
B.“豁然堂”原先建造得极不合理,既不能让所有的人同时看到窗外风光,观景的人归座时又不能再看到它,把人和景隔绝开来;改建后的堂则完全避免了这些缺点。
C.本文前半部分的叙述和写景,是后半部分所说道理的极为贴切、生动的比喻,故本文的道理虽复杂而深刻,作者却一点即明。
D.本文作者受王阳明学说影响很深,主张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故本文中心在于批判因过分纠缠眼前的、琐碎的利害得失而对外部世界显得冷漠的人际关系。
第Ⅱ卷(共108分)
四、(19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3分)
                                                                           
   (2)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3分)
                                                                           
   (3)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3分)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梅花绝句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见梅     [宋]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梅花绝句》中“梅”的喻体是                 。(1分)
《见梅》中“梅”的喻体是                     。(1分)
   (2)这两首诗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相同点:                                             (1分)
            不同点:                                             (3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
   (3)君子之交淡若水,                       。
                      ,吹面不寒杨柳风。
五、(18分)
那些遥远的读书人
洪烛
(一)坐飞机去长沙,然后乘车去湖南大学,在校门口,我让出租车停下。明明知道离岳麓书院尚有一段距离,但还是选择了步行。作为一个读书人,我恐怕也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对岳麓书院的敬意。远远看见半山腰的庭院,我下意识地联想到那些古老的先行者,他们是搭乘怎么样的交通工具,带着怎样的心情,投奔这座藏在深山里的学府?是乘着牛车还是骑马?至于出身贫寒的,远足而来时,恐怕还要亲自挑着装书卷和铺盖卷的扁担。据说南宋的朱熹千里迢迢自福建崇安来此讲学,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课的人不计其数,马匹将大门外池塘里的水都喝光了,留下了“饮马池”的典故。是什么,在吸引着那些遥远的读书人,像扑火的灯蛾一样云集而来?是知识吗,是光明吗,是功名吗?或者兼而有之?最模糊也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梦想。是梦想在吸引着他们,来自世俗而又超越世俗。岳麓书院,一个凝聚了读书人梦想的地方。


展开余下试题(二)当我敲响岳麓书院的门环,尽可能地想象自己是一千年前的读书人。在这时候,恐怕也只有书,才是进入岳麓书院并进而实现自身梦想的敲门砖。也只有书,才能使他们不致于被滚滚红尘埋没。所以,他们用书,砌起了一级级进取的台阶:求学、赶考、中举、入仕……而岳麓书院,正是其中极关键的驿站。一千年来,从这里走出过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蔡锷、陈天华……他们从这里直接走进了史册。
(三)我在后花里选择一副石桌石凳坐下,观望着周围的风景,并陷入无序的遐想:若干年前,肯定有一拨又一拨读书人,在这石凳上坐过,要么各自背育经史典籍,要么则意气风发地谈论家事、国事、天下事……
(四)在这里,我从花香里闻到了书香,从风声里听见了读书声。我尽可能地沉浸于这在别处寻觅不到的儒雅氛围里,呼吸着那些读书人遗留下的空气。想着想着,他们的身影仿佛就在空气中浮现了……
(五)以前想起古代读书人,头脑中总出现《聊斋志异》里落魄书生的形象:神情忧郁,身世漂泊,形单影只,离群索居。寄宿于一灯如豆的野店荒庙,只能靠梦见狐仙来慰籍一番走投无路的寂寥。蒲松龄本人就是如此。他屡试不中,被现实所拒绝,才拒绝现实,在空中楼阁里想入非非,放浪形骸,以弥补或掩饰精神上的失落。
(六)然而在岳麓书院,我看见了另一种读书人,和现实合拍的读书人。他们胸怀远志,充满自信。对待自己和对待社会都非常清醒,一开始就抱准了“学以致用”的信条,希望在报效国家中实现价值。命运似乎也格外青睐他们。他们是科举制度的宠儿,脚下呈现着一条金光大道。
(七)我说不清自己更欣赏哪种读书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岳麓书院里的,还是《聊斋志异里的》?
(八)蒲松龄那样的读书人,是进不了岳麓书院的。但我想,读书人本质上都是怕孤独、怕寂寞的,却又不得不忍耐孤独,安于寂寞。他们骨子里都是渴望交流、追求成功的,因为无法实现,才转而追求超然物外的自由,或归隐或流浪。而岳麓书院,就是一个读书人在此能够打破寂寞、忘掉孤独的地方,或者说是很古老的读书人俱乐部。他们可以交流、切磋、辩论,感受着集体的氛围与力量。
(九)应该说,读书人是怀着种种理想的,理想不能实现,就会痛苦与失落。而书院不仅使这些敏感脆弱的心灵找到新的家,还为他们提供了实现人生理想的捷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荆楚之地之所以英才荟萃,湖湘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不能不说有岳麓书院的功劳。
(十)我绕着院中那神圣的讲坛转了一圈,仿佛又看见那些消失了的读书人。他们都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他们朗读或辩论的声音,又重新演变成窗外的风声与雨声。哦,讲堂很大,世界很小!那些面貌相仿、神情专注的读书人,也许仅仅是世界的过客,可他们永远都是岳麓书院里的主人。
(十一)作为一个当代的读书人,我虽然是第一次拜访岳麓书院,仍然有回家的感觉。是的。这里是读书人的家啊。没有家的读书人是孤独的。
(《中华读书报》2005.11,有删节)
18.第一段中叙写“饮马池”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请你谈谈你的理解。(2分)
19.第四段中第道:“想着想着,他们的身影仿佛就在空气中浮现了。”根据全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这些读书人的特征。(6分)
20.第十一段中作者说:“我虽然是第一次拜访岳麓书院,仍然有回家的感觉。”并称:“这里是读书人的家啊。”作者为什么说岳麓书院是“读书人的家”?(6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明明知道离岳麓书院尚有一段距离,但还是选择了步行”,这表明,面对岳麓书院这一古代读书人心中神圣的殿堂,哪怕是像“我”这样的当代读书人也会自然而然地心生无限敬意。文末作者更是将此行喻为“回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B.“他们从这里直接走进了史册”一句,强调了岳麓书院在旧时代所具有的非凡的政治影响力:进入了岳麓书院,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才能获得了世人的认可,他们也就拥有了青云直上、走向政坛的敲门砖。
C.《聊斋志异》里经常出现落魄的书生形象,他们神情忧郁,形单影只。他们生性孤独,愤世嫉俗;被世俗所拒绝,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6—2007”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