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37  
标签:苏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7]
宁波市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一语文
"宁波市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语文
卷I  识记和积累(28分)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愀然/悄无声息     游弋/熠熠闪光      不屑一顾/舞榭歌台
    B.惆怅/一筹莫展     给予/济济一堂      少不更事/亘古不变
    c.熨贴/妥妥帖帖     斑斓/直栏横槛      桑梓之情/锱铢必较
    D.慰藉/声名狼藉     赭色/围炉煮茗      百无聊赖/聆听天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静谧   篱落   廖廓   返本归原        B.甄别   迁徙   寒喧   晴天碧落
    C.渎罪   瓦砾   岑寂   窗临远阜        D.青霭   遣戍   褪色   田园寥落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母亲生前没有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意味深长)的哲言,或要我恪守(严格遵守)的教诲。
    B. 叶子底下是脉脉(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
    (美的姿态)了。
    C.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田埂)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
    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沾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D.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同
    “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或许)未易量。
  4. 下面三句话分别出自小说形象之口,出处正确的一项是(    )
    ①“让苏艾继续画画,好卖给编辑先生,换了钱给她的病孩子买点红葡萄酒,也买些猪排填
    填她自己的馋嘴。”
    ②“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
    给他们。”
    ③“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A.琼珊     卫老婆子  王夫人          B.苏艾    柳妈    王熙凤
  C.琼珊     柳妈       王熙凤         D. 贝尔曼  卫老婆子  王夫人
5.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词的创作一般按照某种曲调节拍之谱填
    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叫做“词调”或“词牌”,如“念奴娇”、“永遇乐”等。


浏览完整试题  B.《师说》的作者是我国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师说》的“说”是
    一种文体,与《捕蛇者说》一样,都是说理辨析类文章。
  C.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阿房宫赋》是“律赋”中的名篇,它的
    最大特点就是借景抒情。苏轼用散文形式写赋,他的《赤壁赋》属于“文赋”。
高一语文试卷一l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杰出的词人。继承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世称“苏辛”。
    他作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深受读者的喜爱,是
    传之不朽的名篇。
  二、填空题(13分)
    6.在横线上补写相关的句子。(13分,每格一分)
    ①      ▲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  (苏轼《赤壁赋》)
    ②歌台暖响,      ▲       ;      ▲      ,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③故国神游,      ▲      ,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想当年:      ▲      ,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⑤假舆马者,    ▲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      。                                                      (荀子《劝学》)
    ⑥苟利国家生死以,    ▲    。                        (林则徐《赴戍登程日占示家人》)
    ⑦      ▲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⑧六国破灭,={}兵不利,战不善,      ▲      。                     (苏洵《六国论》)
卷Ⅱ  阅读与鉴赏(40分)
    三、课内现代文阅读(10分)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    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已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
高一语文试卷一2
7.请从选段中找三个字来概括史铁生思考过的三个人生问题。(3分)
          ▲                ▲                ▲       .
8.关于出生和死亡的问题,作者思考出什么样的结论?请分别摘抄原文一句话来回答。(2分)
                                      ▲                                         


展开余下试题9.“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请综合两段文字简要回答常到园子里去的原因。(3分)
                                      ▲                                         
10.下面是对两段选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二项是(2分)(    )(    )
  A. “这样想了好几年”中的“这样”是指“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
    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B.作者在地坛里终于弄明白出生和死亡都是上帝安排好了的,人只要顺其自然就行,这种
    想法带着宿命论色彩,是消极可悲的。
  C.“怎样活的问题”“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魔鬼比喻这个问题消耗人的精神和
    体力,恋人比喻这个问题让人心情愉快。
  D.对于“怎样活”这个问题,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列举了地坛里的种种景物,从它们
    身上获得启迪,这样写显得含蓄有味。
四、课外现代文阅读(共10分)(注意:此题为选做题。一级重点中学的学生选做11到14题,
  非一级重点中学的学生选做15到18题。)
  山      影
方  叶
    ①不知你喜不喜欢,淡淡的山影是我生命的一种底蕴。
    ②山影无疑是一种美,一种宁静无言的美。山,无论崔嵬高峻,还是峥嵘峭拔,山影永远是灵秀而含蓄的。比之庞然实体来,淡淡的山影显得更加空灵,超脱。那份宁谧,那份幽远的韵致,让人如啜饮清泉,一下涤净了心头的尘俗。
    ⑧古往今来,人们游历山川,除了欣赏大自然的秀美风光,获取履艰越险的快慰之外,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与静美的山水相洽相融,排遣胸中的郁结。而山庐梦影,既真实又缥缈,既可亲可感,又可寻可思,理所当然是高人雅士抒情写意的最佳具象。看唐代诗人笔下的山影何等瑰丽多姿!“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在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的眼中,山影是多么苍凉、壮阔和空旷啊。作为山水大诗人大画家的王维,原本就倾心于凄美的风光,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波折,更加看破世事,觉得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不值依恋,于是,他平静地走出浑浊的世道,投向佛寺和大自然怀抱,把自己的身影彻底地融入浓浓淡淡的山影里。无论置身于“空山新雨后”,还是“独坐幽篁里”,也无论品味“山色有无中”,还是聆听“深山何处钟”,山影勾勒出的是他那种怡然自得,超凡脱俗的心态;行行句句,无不充满了清幽恬淡的禅意和孤寂深远的意趣。
    ④人们对于山影的喜爱,纯然是精神上的快乐和抚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辞去归来,在寻常的山中采菊,种豆,除草,饮酒,写诗,抚琴,悠远的山影雕塑了一位高洁伟岸的形象。同样的,敬亭山也不孤高绝寰,而李白照样“相看两不厌”。个中奥妙,是敬亭山的山影里栖立着诗人那种“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傲然不羁的心曲,以及对趋炎附势、溜须拍马时尚的轻蔑。尽管敬亭山的山影并不巍峨奇峭,却历尽了千载而不朽。
    ⑤对于讲求写意畅神的中国水墨画,飘渺空灵的山影,更是不可或缺的意境。从王摩诘破墨点染
高一语文试卷一3
的雪石图》,到董源平淡天真的《夏山》,从米芾意似未已的《溪山雨霁》,到石涛恣肆苍莽的《黄山八胜图》,我们读到的自然不仅仅是峻峰云岭,松石板桥,茅舍僧寺,透过那些淋漓酣畅的笔墨,更可以窥视到孤拔豪迈的心境和活跃通脱的灵气。静穆的山影看似平常,其实情长意浓,意境深远,深深烙印着画家们的审美情趣争理想情操。
    ⑥许多年来,攀山涉水,深入林谷,山影始终是我一个无法走出的梦境。山影把大自然的一切拥入自己的怀抱,相济相融。酿造出自然界的一种大和谐,大完美。常常沐浴在这种宁幽净洁的氛围中,人自然会渐渐变得神怡意远起来。
11.第①段中说“淡淡的山影是我生命的一种底蕴”。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解释“底蕴”的具体含义。(2分)
                                    ▲                                                 
12.结合全文,请分条简述古往今来人们喜欢游历山川的原因。(3分)
                                    ▲                                                 
13.文章最后一句写道:“常常沐浴在这种宁幽净洁的氛围中,人自然会渐渐变得神怡意远起
  来。”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3分)
                                    ▲                                                 
14.中国古代文人有寄情山水的传统,“山”在中国古诗文中是个极为特殊的意象,它往往成为古代文人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下列诗句中,未直接体现山与人的关系的一项是(2分)  (      )
  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
  B.“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C.“山色无远近,看山终日行。”(欧阳修《远山》)
  D.“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游终南山》孟郊)
15.文章最后说:“常常沐浴在这种宁幽净洁的氛围中,人自然会渐渐变得神怡意远起来。”请摘引本段六个字概括“这种”具体指代的内容。(2分)
    
16.阅读文章第③段,请分点指出唐代诗人笔下瑰丽多姿的山影具体包括哪几个方面,并用原
  文回答山影成为抒情写意最佳具象的原因。(3分)
                                    ▲                                                 


展开余下试题17.文中大量引用诗画材料,请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好处。(3分)
                                    ▲                                                 
18.下列对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2分)(    )(    )
  A. 古往今来,人们游历山川,只是为了欣赏大自然的秀美风光:获取履艰越险的快慰。
  B.敬亭山的山影并不巍峨奇峭,而李白照样“相看两不厌”,个中奥妙,就在于诗人轻蔑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尚。
  C.“山影始终是我一个无法走出的梦境”,形象地表现了山影的魅力和作者对山影的特殊感情。
  D.作品把“我”和众多古代文人画家对山影的情感融为一炉,显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自身的审美情趣、理想情操。
五、文言文阅读(12分)
高一语文试卷一4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9.下列句中加点字词与现代汉语意义差别最大的一项是(2分)(    )
       A.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B.尺寸千里,攒蹙累积
       C.游于是乎始               D.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20. 第二节从“其高下之势”到“四望如一”这几句是对第一节哪两个字的具体描写?(2分)
              ▲                    ▲        
    21.柳宗元多次写到“宴游”中“醉”。请探究醉的原因,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二条。(3分)
                      ▲                   &nb
标签:苏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宁波市2006”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