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模拟卷

阅读:976  
标签:语文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6]
2007中考模拟试题
"2006——2007学年度初三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山东省邹城市第六中学  姚雪梅荐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改正句中的错别字。(2分)
印度洋大海啸将斯里兰卡沿海许多村庄 为平地,各国民众慷慨解囊,自发开展了捐款震灾活动。 
① y          ②     改为     
2.按要求填空。(4分)
①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                 ”。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诗人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的博大济世情怀的诗句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得 分
是“               ,                                                !                                           。”
③《与朱元思书》中,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明志,既表现富春山的魅力、又抒发鄙弃名利思想的句子是“             ,             ;             ,             ”。
④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一句抒发理想报负的古诗词:             ,            。
3.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这首诗,回答问题。(2分)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比喻什么?你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中得到什么启示?
                                    
                                    
4.教师节期间,有位同学给老师送了这样的贺词,以表达他对教师的赞美和敬意:
你博古通今,像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引导我们追求无穷知识。(历史老师)
请你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句话,送给某门学科的老师。(2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呼?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浏览完整试题 ①亲旧知其如此(      )       ②期在必醉(      )
6.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7.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2分)
8.五柳先生为什么“好读书,不求甚解”?(2分)
(二)曾子杀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曾子妻之市 (               )           ②顾反,为女杀彘 (               ) 
 ③妻适市反  (    )          ④特与婴儿戏耳 (    )  
10.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                                 
11.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3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  (45分)
(一)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2.他是怎样分析人“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这一问题的?(3分)
                                    
                                      
13.加点的“这样”指代什么?(3分)
                                    
                                      
14.如何理解“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3分) 
                                    
                                      
15.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3分)
                                    
                                      
16.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3分)
                                    
                                      
(二)“心病”的原因 
①马加爵案发生后,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问题备受关注。青少年时期是心理障碍的多发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马加爵从小性格孤僻,没有什么朋友,不愿接受别人的批评。”“他的个人兴趣就是上网,经常浏览一些宣扬色情、暴力的网站。”马加爵的同学们的上述反映,值得我们听一听。这当然不是说,每个心理有障碍的人都会变成马加爵式的人物。但是,“心病”不除,总有一天,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怪事会冒出来。
②“心病”的病因何在?据心理学专家的意见,过度关爱、期望过高、学习压力过大,乃是重要原由。巴金老人在22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小端端》,记述了他的七岁半外孙女端端的生活:“她说她是我们家最忙、最辛苦的人,‘比外公更辛苦’。她的话可能有道理。在我们家连她算在内大小八口中,她每天离家最早。下午放学回家,她马上要摆好小书桌做功课,常常做到吃晚饭的时候。有时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考试,她吃过饭还要温课。”如今,端端的后继者们的忙碌程度,呈愈演愈烈之势。四岁弹钢琴,六岁学绘画,七岁请家教,八岁入题海,考场如战场,夜夜要陪读。回家有做不完的作业,双休日有补不完的课。有个孩子数学考了九十几分,招致家长一顿臭骂。过度呵护的另一面,则是苛求、干涉、指责以及虐待、漠视等等,凡此种种,都成为心理障碍发病的肥沃土壤。
③当做父母的期望超出了孩子的实际能力时,他的期望终将被失望所替代。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可说过:“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给他饱喝一剂足量的个人幸福的药,于是他就被毒死了。”另一方面,如果你不停地批评孩子,在身体、情感或性情上辱骂孩子,你的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对生活本质的负面看法和对世界的负面看法。斥责、辱骂和棍棒不仅会降低孩子的尊严,也会毁损孩子的心灵。日积月累,“心病”形成。


展开余下试题④心理有了障碍,如果不加医治,偏激行为就可能在一个早晨喷出。有“心病”,要早治。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有关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是治疗青少年“心病”的一剂最有效的良药。我希望每个家长、教师和其他热心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朋友,都来做防治青少年“心病”的良医,努力把这个多发病、常见病的发病率,降到最低。 
   (《青年博览》)  
17.什么是“心病”?试在文中找出一个最为恰当的短语概括之。(2分)
                                    
18.“心病”的病因何在?治疗“心病”的一剂最有效的良药是什么?试用文中的原句作答。(3分)
                                    
                                      
19.文中第①段从“马家爵案”及“马家爵的同学”的“反映”说起,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意义:                                 
                                      
20.文中第②段引用巴金《小端端》的内容及第③段引用马卡连可的话各说明了什么?(2分)
                                    
                                      
21. 试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将如何预防“心病”在你的身上产生?(3分)
                                     
                                      
 (三)30年的重量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愕()愕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10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画,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酸甜苦辣给你。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余秋雨)
2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3分)
答:                                  
                                      
2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了哪些情节?(3分)
线索:                                 
                                      
24.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一段说自己有一种“浑身空荡荡、虚飘飘”的感觉?从全文看,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5.文中并没有什么老师感人的事迹和对“我”的巨大帮助,为什么少年时的“我”“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3分)
答:                                  
                                      
26.对文章的结尾一段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3分)
答:                                  
                                      
27.读罢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3分)
答:                                  
                                      
四、作文(50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层次。


展开余下试题请你以“和谐”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在内容和表达上有创意者,可获得1~5的加分。
初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⒈①夷 ②赈(2分)  ⒉①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③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④举例: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4分)  ⒊“半亩方塘”比喻书。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2分)  ⒋答案举例:你通晓世界,像一艘永不停息的巨轮,带领我们探索天地奥秘。(地理老师)(2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一)⒌①旧交、旧友  ②期望(2分) ⒍①喜爱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要旨)。 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2分)  ⒎淡泊名利,洁身自好。(2分) ⒏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2分)
(二)⒐①往 ②同“返” ③ 往 ④只是(2分)  ⒑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错译“欺”、两个“子”字每个扣0.5分;后一句的“是”字所表达的意思和判断句的特点未译出要扣1分。)(2分)  ⒒  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不仅要注意言教,尤其要注意身教。(只要大意对即可)(3分)
三、现代文阅读(45分)
(一)⒓首先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讲道理)[前者自我压制,从而扼杀了自己的创造力,后者关注极普通、甚至一闪而过的想法,从而获得灵感];其次,作者摆出典型的创造型明星的事例来加以论证(摆事实)。(3分)  ⒔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3分)  ⒕指出这些名人的成绩也是平时认真关注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反复推敲而逐渐取得的,告诫人们更要这样去做。(3分)  ⒖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3分)  ⒗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3分)
(二)⒘ 心理障碍。(2分)  ⒙ 据心理学专家的意见,过度关爱、期望过高、学习压力过大,乃是重要原由。  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有关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是治疗青少年“心病”的一剂最有效的良药。(3分)  ⒚意义:⑴说明青少年时期是心理障碍的多发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 ⑵说明“心病”不除,总有一天,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怪事会冒出来。(意思对即可)(2分)  ⒛ “《小端端》内容”说明学生学习压力过大;“马卡连可的话”说明溺爱害子。(2分)  21. 能结合生活实际,有一定的道理,语言简明规范,即可判为回答正确。(3分)
(三)22.师生交往的事  至善至美的师生情(3分)  23.贺年片  索贺年片一忆贺年片一补贺年片(3分)  24.因为作者并不愿意作为“名流”在岁末频繁的社会活动中抛头露面    从全文看,这一开头又是为了反衬出真正在自己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老师,是为老师补一张贺岁的字画(3分)   25.少年时的“我”感觉到老师“学问和人格的亮度”(3分)  26.文章结尾一段作者告诉我们的是他几十年来对人生的体悟,是一种从生活实践中概括升华而来的哲理,是热诚的忠告,是恳切的教诲(3分)  27.不落窠臼,耐人寻味。情感虽不是具体的物质,但每个人是可以感觉到它的重量的。作者所写的师生情积淀了30年,穿越了30年,它的重量自然非同寻常。(3分)
四、作文(50分)
按济宁市中考作文阅卷标准批阅。 (59.60.78.146)" 
标签:语文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7中考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