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日常阶段测试
阅读:1713
标签:
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日常阶段测试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13]
《孟子三章》复习提纲
"《孟子三章》复习提纲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米粟( )2、域( )民 3、封疆( )4、畔( )之5、畎( )亩6、傅说( )7、胶鬲( )8、曾( )益 9、拂( )士10、一箪( ) 食 11、一豆羹( )12、蹴( )
二、解释文中加点字。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 )而攻之而( )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 )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 )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 )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寡助之( )至( ),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
2、《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 )生者,故不为( )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有所不辟( )也。如使( )人之所欲莫( )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贤者有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而与( )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
万钟( )则( )不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焉!为(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 )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亦不可以已(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浏览完整试题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 )于( )畎亩之中,傅说举( )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 )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所以( )动( )心忍( )性,曾益( )其所不能( )。
人恒( )过( ),然后能改;困( )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 )则无法家拂( )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 )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5、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展开余下试题
10、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仿照例句,划分下列句子节奏。例:所欲/有甚于生者
1、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五、填空或简答。
1、孟子,名 ,字 。 (时期)邹人。是孔子之后的 (学派)大师,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人称之为 。
2、“四书”包括 、 、 、 “五经”包括 、 、 、 、 。
3、《孟子》三章的中心论点分别是:
; 。
4、第一章中运用排比否定武力治国从反面论证“人和”的重要的句子 ,
, 。文章结尾得出的结论是: , 。
5、孟子认为人才需接受哪些磨练: , , , ,
。接受磨练的好处是: , 。
6、从正面说明成才离不开人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 , ; , ,
; , , 。反面论证的是: , 。
7、呼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也。
8、(第二章)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成语典故?现泛指什么意思?联系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嗟来之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孟子提倡的“___________”和孔子提倡的“___________”的观点,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列举两个这样的仁人志士并简介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三章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文章在论证上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一、注音:sù,yù,jiāng ,pàn,quǎn,yuè,gé,zēng,bì,dàn,gēng,cù.
二、解释加点的字: 1、利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人心归向,上下团结;包围;却;占得,占用;这;护城河;武器装备;放弃;离开;限制;凭借;巩固;国防;震慑;仁义,仁政;少;到了;极点;同“叛”,背叛;或者。
2、喜爱;同时具有;胜过;比;做;苟且取得;厌恶;祸患;同“避”,躲避;如果,使;没有;方法;什么手段不用呢?通过某种方法;不但,不仅;这种思想;丧失;饭;
汤;轻蔑地呼喝着;给;践踏;认为不值得;丰厚的俸禄;如果;同“辨”,辨别;益处;为了;侍奉;同“德”,感激;同“欤”,语气词;同“向”,原先,从前。做;这样做;停止;本来的思想。
3、起,被任用;从,在;被举用,被选拔;狱官;市场;给;这样的人;使┅┅痛苦;
使┅┅劳累;使┅┅受饥饿;使┅┅受到贫困之苦;违背意愿;使┅┅颠倒错乱;用来;使┅┅惊动;使┅┅坚忍;曾同“增”,增加;没有的才能;常常;犯过失;困惑;同“横”,梗塞,不顺;奋起,有所作为;征验,表现;了解;在国内;同“弼”,辅弼;在国外;使┅┅生存;安逸享乐。
三、翻译句子: 1、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2、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3、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4、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5、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6、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这个国家便经常导致灭亡。7、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8、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9、丰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10、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展开余下试题
四、划分句子节奏。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五、填空:
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7、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8、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接受这种施舍,不仅自己的人格受辱,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宁愿饿死也不能接受;但有时接受“嗟来之食”能保存自己,虽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可更好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此时不妨暂且忍辱负重。9、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举例(略)10、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层层推理,列举事例,正反对比论证。 (218.92.205.234)"
上一篇:
第六册诗词赏析专项复习提纲
下一篇:
2006—2007学年度山东省泰安市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标签:
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日常阶段测试
相关:
关于“孟子三章》”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1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