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余下试题"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24. 对文中加点句子变换人称的作用分析恰当的是 ( ) A.直接对话,更加真实。 B.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C.形式变换,更加活泼。 D.叙述自如,更加简洁。 25. 对文中"默默地"所表达的感情分析正确的是 ( ) A.表达了"我"埋怨老师放假回家的心情。 B.表达了"我"关心自己喜爱的老师的心情。 C.表达了"我"对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 D.表达了"我"想念自己喜爱的老师的感情。 26. 表达方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 ) A.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 B.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 C.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D.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 27. 上文详细叙述的事件是 ( ) A.梦中寻师。 B.思念之情。 C.师生惜别。 D.回忆往事。 四、议论文阅读 受教育也是义务 马少华 刚刚颁布的《教育法》让我们明确了:受教育也是义务──就像公民必须履行纳税,应征入伍的义务一样,它不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自己与国家之间的事。 接受这样一种观念,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广州,家长以任何原因中断孩子上学,都要被罚款300-5000元,甚至追究刑事责任。这是今年年初广东通过的在广州市强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地方立法。本报1月份报道此事时,大家听着还很新鲜,《教育法》颁布了,才感到广东的这个地方立法,体现了《教育法》中"义务"的含义。 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它不仅赋予公民以权利,而且要求公民承担义务。但<<教育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却是同一种行为──接受教育,即使他自愿放弃受教育的权利,仍无"权"拒绝履行受教育这个义务。这里面当然包括中小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依法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责任。因为,所谓义务,就是依法必须承担的责任。 但目前,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受不受教育得自己说了算。怎知,自以为可以"说了算"的事情,实际上关系着民族的命运。想一想一个文盲给社会造成的负担与一个有知识的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的强烈反差,人们就会明白:受教育与否,的确不完全是自己意志和权利范围之内的事。因此,宣传<<教育法>>,推动<<教育法>>的实施,就意味着这样一种启蒙:人们必须在教育这个问题上重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国家的关系,自己与民族前途的关系。只有端正了认识 ,才能依法承担义务。 28. 本文的论点是[ ]。(将所选项的字母选入括号内) A.广东的地方立法,体现了《教育法》中"义务"的含义。 B.所谓义务,就是依法必须承担的责任。 C.受教育也是义务。 D.只有端正了认识,才能摆正各种关系。 ( ) 29. 加点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判断对错: 30. 第二段中加点词语"这样一种观念"指代的不是受教育也是义务。 ( ) 五、作文 题目: 我有这样一个好_______ 要求:1. 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一个自己要写的人(例如:妈妈,老师,叔叔,伙伴, 邻居等),构成自己的作文题目。 2. 写一篇记叙文,在记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议论或抒情等表达方式。 3. 字数600─900。不足或超出部分,每50字扣1分。 参 考 答 案 一、 1. D 2. C 3. A 4. C 5. D 6. A 7. C 8. B 9. D 10. C 11. B 12. D 13. C 14. B 15. C 16. A 17. C 18. D 19. B 20. A 二、21. C 22. B 23. C 三、24. B 25. C 26. C 27. A 四、 28. C 29. 对比论证法 30. 错 五、略 (222.241.9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