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57  
标签:粤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57]
揭阳市2007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高考模拟考.doc
"揭阳市2007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高考模拟考
                               语文                 试卷类型:A
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
    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
    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跻身    侪辈    剂量    济济一堂    光风霁月
  B.入殓    眼睑    验证    横征暴敛    勤俭节约
  C.禅让    阐释    忌惮    箪食壶浆    殚精竭虑
  D.悲怆    寒伧    创伤    沧海桑田    踉踉跄跄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袼当的一句是
  A.之所以要实施“量身定做”的教育,是因为如果在某一件事情上点燃了年轻人的真正激情,那这个激情的火种将扩展到其他事情上,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没有演过大人物的谢园这次在《陈云在临江》里小试牛刀,为首次演大人物,他不敢怠慢,阅读了很多有关陈老的书。   
  C.抗战期间,无数百姓和一些大学不断流亡和内迁至西南地区,但是仍然不能摆脱日本侵略者如影随形般的轰炸。
  D.阳光、地热、风、生物等新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而且环保、安全,但由于传统的化石能源成本低廉,所以长期以来新能源少人问津。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制造”的繁荣当然说明我们的进步,但“中国制造”的不足却值得深思;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少核心技术,我们不仅会沦为“打工者”。而且还将受制于人。
  B.从国有企业的标杆到被资本巨鳄并购,从家电业的一枝独秀到激烈竞争下的渐行渐远,
    有着20年变迁史的美菱,见证了中国家电业的急剧变化和国企改革的艰难历程。
  C.布什政府一向致力于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当然可以大张旗鼓地炫耀一番。    .
  D.经济的发展固然能够把生活中的一些陈规陋习抛到历史车轮之后,但只有优秀历史文化与科学人文精神的建设,才能为城市塑造出美丽的灵魂。
4.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浏览完整试题①踏着溪中的几块垫脚石过了溪,路旁有茅棚,住着一两家老百姓。
  ②右手下坡去约十来步,就是一条小溪,水却不深。
  ③棚子前门有一条小路,曲折向外,在松林中行,约数百米,便“豁然开朗”。    
  ④还有很多美丽的骨牌草,有的还是很青翠,有的已经很枯黄。
  ⑤左手上坡去是一条较为正式的路,隔路又是一片松林,坡头长满了半人高的茅草。
  A.①④②③⑤    B.③④②⑤①
  C.①⑤②④③    D.③⑤④②①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孔子日:“刚毅木讷,近仁。”又日:“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俭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
    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日:“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一并查处),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日:“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日“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选自《苏轼集卷九十二刚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巧言令色,鲜矣仁            鲜:很少
  B.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敏:聪明
  C.既伏其辜矣                  辜:古代的一种酷刑
  D.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与:参与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
  A 、而世乃日“太刚则折”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        何以伐为
  C、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      甲者出,太尉笑且入
  D、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            退而论书策
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孙介夫‘‘刚毅”的一组是
  ①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②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
  ③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    ④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⑤君亦奏麟侵狱事    ⑥吾队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
  A、②④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倡导的并不是人必须拥有刚毅木讷的外表,而是在这外表之下的一颗仁爱之心。这才是孔子青睐刚毅木讷的人的真正原因。
  B、王安石看中了孙介夫的才能,刻意排挤苏辙,使他被迫辞官。但孙介夫碍于与苏轼的交情,也没有出任条例司的相关职务。
  C、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的时候,为有罪的将士与上司谢麟据理力争,终于使刑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十二名官兵的死罪。
  D、苏轼认为士人不应当担心过于刚正而被折损,反而应该担心自己无法修养品行成为利国利民的刚毅之士。
三、(21分)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4分)
译文:                                                                     
(2) 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译文: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睛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1)词的上片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试作简要分析。(4分)
   
 (2)唐代皎然《诗式》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此情惟有落花知”一句也有多重
    意思,试作简要分析。(3分)


展开余下试题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子日:“岁寒,                                 。”(《论语》)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                   。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4)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四、(33分)
(一)必考题。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一15题。(18分)
    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汇入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因素,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文化历史悠久,丛《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桃花文化还具有普遍性,举凡恋爱、婚姻等人生喜庆活动,桃花总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民俗中的“踏青”,采撷的也多是几枝早开的俏丽桃花。至于与桃树、桃实相关的文化事象,几乎无所不在:“桃都”天鸡报晓、王母蟠桃盛宴、寿星捧桃、春日桃符、“桃李满天下”……
    桃花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人类诞生于大自然,与大自然永远有一根剪不断的脐带。
    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已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倾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文人,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要准备在理想之梦被击碎时“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的休憩与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作为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中国一些文人并非不知道桃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子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求宇宙、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思维模式。
                                                       (选自《中国的桃花文化》)
12.对本文第二段“从《桃之天天》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桃花文化贯穿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现代诗。
    B.桃花文化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延不断。
    C.桃花文化从《诗经》的“十五国”,逐渐遍布于赤县神州。
    D.研究桃花文化,可以找到一条研究中国诗歌发展的线索。
 13.对文中提到的“儒与庄禅互补”,分析不当的是(3分)
    A.“经世济用”的追求,与“超凡脱俗”的矛盾统一。
    B.“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C.“治国”时也寻求“逍遥”,失意时也苦苦追求。
    D.既积极参与“治国”,于不得已时又寻求解脱。
14.“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包括哪些内容?请加以概述。(6分)
    答:
15.中国文人的“桃花源情结”是怎样形成的?它的积极作用是什么?(6分)
    答:
(二)选考题(考生可从下面文学类、实用类阅读中任选一类作答)(15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6一18题。)
                      马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毛羽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颈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骒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颇、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跟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无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任我千遍万遍地问,你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竦,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


展开余下试题    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
    马说:“几十前年,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着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原载《时代文学》2001年第1期,有删节)
16、马是装瞎的,可文章结尾马为什么说“不,我瞎了’’?此话如何理解?(4分)
答:
17、文章前半部分多处描写了马的外貌,又多处提到了牛和鸡,这些有何用意?(6分)
  答:
18、马听到主人骂一句“你这瞎马”,就自己把自己弄瞎了。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9—21题。)
                 “生前著作无虚日”              叶永烈
    梁实秋,宽广的前额,深色边框眼镜,白发稀疏,总是笑盈盈的。一个脾气鲠直而性格爽朗的人。在中国文坛上,他是一棵根深叶茂的老树。
    梁实秋在海峡两岸,都享有颇高的知名度。
    大抵因为他的生命的后期将近40年的时光,是在海峡彼岸度过的,他在台湾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识。他曾拍着自己高高的前额说:“我大不喜欢上街。一走出去,我这张脸马上就叫人认出来了!”在他去世之后,台湾报刊称他为“文学大师”、“一代宗师”、“国宝级的作家”… …
    在海峡这边,老年人是从当年“新月派”作品中熟悉他的名字,中年人是从鲁迅的杂文和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梁实秋的批判知其大名,年轻人则从《最新实用英汉辞典》、《远东英汉大辞典》上见到“主编梁实秋”而知其人。自从1986年4月中国友谊出版社印行《雅舍怀旧》和上海书店重印40年代的《雅舍小品》以来,作为作家的梁实秋,才开始为大陆的读者所认识。
    虽说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现在来评论鲁迅和梁实秋在30年代那场大论战孰是孰非尚为时太早。留诸后人去论功罪吧。
    梁实秋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我倒以为,在众多的关于梁实秋的评论文章中,以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写的《秋之颂》一文(1987年11月4日台湾《中国时报》)最为公允,如实地勾画出梁实秋先生的形象:
    “梁实秋的贡献有许多方面。台湾读者最熟悉的该是散文家梁实秋,尤其是《雅舍小品》的作者。其次,该是翻译家梁实秋,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传人。再其次,该是学者梁实秋,尤其是中文版英国文学史的作者。一般学生最熟悉的,则是各种英汉字典的编者梁实秋。台湾读者认识的梁实秋,是一位智者,字里行间闪动着智慧与谐趣。……”
    古人常以“著作等身”来形容著作之丰,而对梁实秋来说,该是“著作超身”了。把他的著作一本本摊开,连一张乒乓球桌面也放不下!
    他的一生的文学丰碑,是花费37年光阴,独力译出全部莎士比亚剧作——37出莎剧,加上莎诗3卷,煌煌400余万字。
    在1967年,他完成莎翁巨著中译之后,又以7年功夫写成100万字《英国文学史》,以及与此书相呼应的120万字的《英国文学选》。
    他译《世界名人传》124册。
    他编英汉字典,从小学生用的,直至大学生用的,多达30多种。
    他编各式各样英语教材,也有几十种之多。
    他是一个学贯中西的人。对于西洋文学的精通,诚如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稔熟。他的散文,清丽,隽永,简洁,深邃,独具一格
标签:粤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揭阳市2007”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5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