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82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26]
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调研测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1卷  阅读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美感杂议
翁寒松
    文学较之哲学,除了共通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外,还有其独特的风情。它有一种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诗情画意,有美好的欣赏性,这就是文学的美感。将好的文学作品成功地拍成电影,更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在近代文艺作品中,《简·爱》和《音乐之声》就是充分展示文学美感的作品,一往情深地讴歌了生活的美和人类道德的伟大。
    但是,欧美进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后,已经很难奉献这样的经典之作了,正像音乐领域已经很难再出贝多芬、舒伯特等大师的作品一样。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已经向简单化刺激方向蜕化。  当年爱凑热闹的美国人组成拥有数十个分指挥的万人乐队来演奏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而且还盛情邀请作者本人赴美指挥。结果施特劳斯一曲指挥下来便逃之夭夭,因为那隆隆的击鼓声有如炮击,那管乐齐奏也有汽笛齐鸣的味道,美感被破坏殆尽,而那些所谓的音乐人却在那里喜形于色。由此可见,经典作品在“杯水主义”和“快餐文化”时兴的氛围里,其美感很多都要被附庸风雅和“猪八戒吃人参果”式的囫囵吞枣所销蚀。
    受世界流行风的影响,又由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今的中国文学也甚缺那种值得咀嚼的作品,而欣赏群也有点“顾不上”美感的仓促。缺乏哲学素养也许是文学美感短缺的重要原因,在文学评论类作品中尤其可以发现这一问题。文学作品是深沉还是浅薄,生活积累是客观条件,哲学素养则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现代文学中每每出现的诸如“终极关怀”“话语结构”等令人费解的新鲜辞令,其实都是作者思维概括力和阐发力不足而生出的“怪胎”;只有深入浅出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靠“造词”来吓唬民众,而这样做只能使文学的美感更加丧失。
    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文学美感的“滑坡”仍要归结于文学的不争气。今天跟以往相比,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已大为进步,生活的情趣和美感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绚丽开放,只有缺乏竞争力却又好高骛远的人才感受不到“世界真美好”。因此,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
                                (选自2090年3月4日《科学时报》,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美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美感有文学独特的万种风情,是独立于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之外的美学范畴的概念。
    B.文学美感是指作品具有美好的欣赏性,字里行间充满了诗情画意,能给人以美的情感体验。
    C.文学美感具有艺术的共通性,好的文学作品拍成好的电影或电视剧后,更能给人以美感享受。
    D.文学美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近现代优秀文学作品能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古代的则不能。


浏览完整试题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施特劳斯从美国“逃之天天”,是因为承受不了如炮击般的击鼓声和汽笛齐鸣般的管乐声。
    B.为防止当代文学美感的“滑坡”,需要作者努力,也需要提升“欣赏群”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
    C.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的进步,为文学美感的回归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D.本文针砭了追求感官刺激和急功近利的时弊,呼吁作者重视生活积累和哲学素养,期待文学美感回归。
    3.依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社会商品化的程度越高,物质就越丰富,生活节奏也越快:可是,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反而只会越来越简单化。
    B.因为哲学素养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所以只要提高作家的哲学素养,就可望诞生出美感厚重而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
    C.在欣赏文学、音乐乃至绘画等艺术时,只有具备了高品位的欣赏情调和较强的欣赏能力,才能超越感官刺激的低级层面。
    D.仅靠在形式上挖空心思,或在词汇上标新立异来体现文学美感,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并暴露出作者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的欠缺。
    E.文章结尾说“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可见,解决美感问题的职责在于当代文学青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至京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服①除,以穷困调南和尉,有惠政。黜陟使以闻,擢补龙武军录事参军。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既长,将为娶,家苦贫,乃求为鲁山令。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满,笥⑦余一缣,驾柴车去。爱陆浑佳山水,乃定居,不为墙垣扃钥①,家无仆妾。岁饥,日或不爨。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人以酒肴从之,不问贤鄙为酣饫④。德秀善文辞,作《蹇士赋》以自况。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日:“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苏源明常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人情所耽溺、喜爱者,大夫无之。生六十年末尝识女色、识锦绣,未尝求足、苟辞、佚色,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尺之舍、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而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卓行传》,有删改)
    [注]①服:服丧之礼。②笥:盛衣物的竹器。③扃钥:门锁。④饫:宴饮。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藉:坐,卧。
    B.盗请格虎自赎,许之    格:击,打。
    C.房琯每见德秀    每:经常。
    D.子哭过哀,礼欤    礼:符合礼节。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爱陆浑佳山水,乃定居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C.陶然弹琴以自娱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德秀对母亲十分孝顺,母亲去世,服丧期间,他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服丧期满,因生活所迫,调任南和尉,后因人举荐升任龙武军录事参军。
    B.元德秀年轻时未趁父母健在娶妻,母亲去世后,不肯结婚,打算抚育侄子作子嗣;后来年龄大了,他又准备娶妻,因家里贫穷,不得已求任鲁山县令。
    C.元德秀乐善好施,淡泊名利,安于清贫,晚年定居陆浑,从不锁门,家无仆妾,有时整天不烧火做饭;为人率性,善作文辞,得到房珀等人的称赞。
    D.元德秀去世后没有留下像样的遗产,族弟元结对他十分尊崇,认为他不求富足,不苟言辞,不贪女色,品行足以警戒那些纨绔子弟和荒淫贪佞之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  (5分)
    (2)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4分)
    (二)古诗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②,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④平生。
    [注]①哲宗年间,因遭迫害,苏轼被远放儋州(今属海南省)等地,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②鲁叟乘桴意: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奏乐声:语出《庄子·天运》,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里形容涛声。④冠:第一。


展开余下试题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参横”句点明渡海的时间,“苦雨”句运用“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多年遭受政治迫害终于得到解放的喜悦心情。
    D.颁联明写景实写意,就“晴”字生发开去,暗示诗人长期遭人诬陷,心地是清白纯洁的,终于云开雾散,真相大白。
    C.颈联化用典故,转入议论,表明诗人历遭不白之冤,一贬再贬,已超然物外,无意仕途,决意退隐湖海,寄情山水。
    D.全诗前四句写景,以景喻情,手法巧妙,不露痕迹:后四句议论,用典贴切,意蕴深厚,感情丰富,形象跃然纸上。
    9.尾联中的“恨”字,有的版本写作“悔”字,你认为“恨”与“悔”哪个更好?请从表达主旨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三题任选两题)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人非生而知之者,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饿其体肤,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白居易《琵琶行》中写诗人与琵琶女遭遇相似,抒发同病相怜,同声相应之情的两句诗是: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以战国时赵国名将自比,表达自己尚思为国建功立业愿望的两句诗是:               ,              ?
乙  选考题
    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能跨大题选做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1~14题。
界  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  同时规定沿岸200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能再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愤愤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遭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记。
    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儿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在30米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也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选自《外国小说选》)
    1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    )(    )(4分)


展开余下试题    A.本小说情节有张有弛,叙述、描写穿插自如,刻画了一个血肉丰满、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风格独特清新。
    B.有了明确的禁令,士兵们还是下河洗澡,这说明部队的管理不严。本文主要就是讲战争与纪律的问题。
    C.本文的情节安排极富匠心,环环相扣,如“他”抓树干、打喷嚏与咒骂等都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后面的情节。
    D.开头用了两段写三个士兵游泳死去,语言拖沓,若改用一句话说已有三人下河并被打死,表达效果会更好。
    E.作者深知对比、拟人等手法有良好的表达效果,因而在小说中多次使用,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12、作品中画线文字看似“闲笔”,实为妙笔。简析这些文字对表现主题的作用。(6分)
    13、加“*”文段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1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9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  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时,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1999》,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为短小精简的传记,文章第一段通过写塑像介绍了司马迁的身世和经历,直入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凸显了人物精神,是人物传记的典型笔法。
    B.第二段“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一句,一方面为下文引出李陵及司马迁罹祸,起到了过渡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全文的议论与评述作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海南省2007”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