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989
标签:
沪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9]
上海市六区县2007年高考模拟考语文试卷
上海市六区县2007年高考模拟考语文试卷
(本卷为嘉定区、松江区、金山区、奉贤区、南汇区、崇明县六区县联考)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⑴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作品重读,却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
⑵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意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鲁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有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无多。同样,作为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
⑶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公认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信息、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升华了的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
⑷马克思曾经把哲学形象化,比喻为“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意思是哲学是武装头脑的,是精神武器,是在前面指导人生的。黑格尔则说,哲学是反思的科学,是事后的思索,因此,他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两位大师讲的都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古希腊的哲人把哲学说成是爱智慧。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
⑸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613年,一直到清末1910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过,总共出现过31次。这可以称作“世界的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31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187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出现的周期——每隔76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
浏览完整试题
⑹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这是著名学者李泽厚说的。视角和眼光是联系着的。爱因斯坦看人看世界,用的是宇宙的眼光,因而能够跳出“人为中心”这个成见,得出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埃尘———没有骄傲的理由的结论。
⑺从前的史学只注重史实与过程的记述,着眼于历史的客体;而自从分析的历史哲学提出以来,就逐步转到历史思维上来,即转到主体如何认识历史的客体上来。我国古代史学,以叙述为主,阐释为辅。所谓“叙述”,主要是指翔实地记述史实、事件;而“阐释”则着眼于史论,重视历史研究。《左传》中的“君子曰”,《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都属于史论性质。它们往往并不独立成章,只是附于书后,或者夹叙在行文中间。史论的大量出现和独立成篇,大体上肇始于宋代,到了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前,有些饱学之士炫富矜博,腹笥不可谓不丰厚,占据史料也十分充足,但由于缺乏浓烈的研索意识,不善于发现问题,穷追苦诘,结果终其一生缺乏理论建树。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地记取。
(选自王充闾《堂堂书阵百重关》,有删节)
1.第一段中画横线的“审美期待”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二段作者主要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找出第(3)段中的两个关键词:□□、□□(2分)
4.说说文章标题“堂堂书阵百重关”在文中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各项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_____、_____(6分)
A.好文章要流传于世,需要作者深刻的思想和丰厚的精神内涵。
B.知识只有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才有价值和意义。
c.哲学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二者相互映衬。
D.第五段列举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事例从反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E.思考就是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F.对于史学研究,既要有详尽的“叙述”,更要有独到的“阐释”。
6.请你举一实例,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理,并作简要的阐述。(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一12题。(20分)
落花枝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头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水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落花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振颤着我的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惋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润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化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拆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骊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7.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8.文章标题为《落花枝头》,文中③④两个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9.对第⑥段引用“落花”诗句的用意,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时代的原因,伤春怨女、落魄文人只能写伤感的诗句。
B.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该赋予“落花”以新的寓意。
c.与旧时代文人形成对比,反衬出作者对“落花”热烈赞美的情感。
D.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说明“落花”是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讴歌的对象。
10.作者笔下的“落花”,它具有哪些值得赞颂的品质?请用两个词概括。
答:□□精神、□□精神(4分)
11.对全文赏析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4分)
展开余下试题
A.文章构思精巧,欲扬先抑,赋予“落花”深刻的人文内涵。
B.作者赞美落花,是因为“落花”千百年来已经成为文人墨客的审美对象。
c.作者把“落花”人格化,旨在讴歌具有落花品格的人们。
D.文章主要运用了象征、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使得本文语言生动、活泼。
E.作者运用衬托手法,写石榴花的美来突出“落花”的精神。
12.文章结尾说“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鹏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发挥想象,写一段落花委托黄鹏向春天嘱咐的话,字数50字左右。(5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题) (5分)
13.(1)_____________,金石为开。 (《后汉书》)
(2)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风物的句子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_____________,风移影动,_____________。
(4)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师生关系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5)默写古诗词中反映某些生活哲理的句子,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任选一)
陆游《游山西村》: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朱熹《观书有感》: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首宋词,根据提示,完成第14—16题。(8分)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蒋兴祖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减字木兰花
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注】有宋一代,在靖康之耻及南宋灭亡时,曾涌现出一系列爱国女词人。她们被金兵掳掠北去,在离别故乡山河时,留下了很多令人感泣、深沉悲愤的词章。前首为“靖康初,金兵侵犯京师”时,阳武县令蒋兴祖之女为贼掳去,遂“题字于雄州驿中,叙其本末”。后首 为南宋宁宗年间,金人掳大批准上良家女北归,有女题此词于泗州客舍间。
14.《题雄州驿》中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等意象写出了北国荒寂悲凉的景象,表达词人忧愁和悲愤之情;而淮上女写的词中主要通过_______、烟波迷茫等意象写出了告别故乡山河、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眷恋的忧愁和悲愤之情。(3分)
15.淮上女写的词中的“恨旧”指_______,“愁新”指_______(2分)
16.任选一画横线句子加以赏析。(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8分)
予城西旧茔久勿树。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①其坎之棱,縆②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干条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族子嘉敬举乡贡而来,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俾从贤士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砺,知新而聚博。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③有司,将归省其亲。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贻之。
(选自[明]李东阳《移树说》)
注:①陊:duò,敲掉 ②縆:gēng,用粗绳索缚 ③诎:同“屈”,屈服,这里指未录取。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比辟地东邻
(2)规其根围数尺
(3)俾从贤士大夫游
(4)作《移树说》以贻之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1)我能为公移之 (2)乃移其三之一
(3)取必于旦夕之近 (4)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
A.(1)(2)相同,(3)(4)不同
B.(1)(2)不同,(3)(4)相同
C.(1)(2)相同,(3)(4)相同
D.(1)(2)不同,(3)(4)不同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
(2)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
20.种树者移树成功的经验主要是:
(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3分)
21.作者认为培植人才与种树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应该做到:
(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1分)
吾居乎乡,客遗善笔二。其一于友人,而用其一。锐而端①,圆而劲,以摹画成与心称,爱之不忍妄用,遇佳纸墨洎②文辞则以书,书毕涤而藏之。感意率手有所作,则用其次者。是以虽甚久而犹新焉。他日,友人至。问其所得,则曰“敝而弃之矣。”诘其用,则纪③钱粟货利卑猥事,不稍惜,视之与里巷所为偏欹④软恶者等。不知其为美也。吾闻而叹之。友人曰“子何叹之细⑤也?以余用斯笔也而违其任,余则有过矣。虽然,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乎?笔易为也,美者易得也,用久必敝,固其职也。今夫所谓贤士君子者,天之生也难,生而不夭死、不疾病、获全其美也,尤难。然而用之者不任之以立政教、修纪法⑥、居庙朝⑦、治海内,而卑位冗职是命,一不快于意,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众矣。不彼之叹而于笔焉,惜是尚为知类也哉?”吾愧乎其言,谓之曰“笔吾所任也,故吾知爱而叹之。任人非吾事也,吾其敢僭而叹乎?若姑修其可任者以待人之任己,何暇乎世之叹而吾之疑邪?”(明)方孝孺《试笔说》
注释:①端:端直。②洎(jì):浸润。这里指润色。③纪:记。④欹(yī):不正,斜。⑤细:这里指细小的事。⑥纪法:指国家的纲纪法律。⑦庙朝:朝廷。
22.我对客赠送的笔“爱之不忍妄用”的原因是(2分)
23.作者认为“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乎”,下列说法不符合其理由的一项是(3分)
A.视之与里巷所为偏欹软恶者等。不知其为美也。
B.今夫所谓贤士君子者,天之生也难,生而不夭死、不疾病、获全其美也,尤难。
c.用之者不任之以立政教、修纪法、居庙朝、治海内。
D.卑位冗职是命,一不快于意,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众矣。
24.在用笔和用人上,分析客和用人者做法的一项是______(2分)
A.客有过,用人者无过
B.客有过,用人者更有过
c.客元过,用人者有过
D.客元过,用人者无过
25.文章通过____________的写作方法,告诉读者____________的道理。(4分)
二7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得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 ”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 ”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一面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展开余下试题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悟?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请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 (共18分)
1.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2分)
2.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 至关重要的。( 2分)
3.知识智慧信息(写出两个即答分) (2分)
4.大意:读书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应该历经思索的磨砺;求学者不能满足于占有知识与学问,而应该有浓烈的研索意识,以独特的视角与眼光发现问题。(2分)
5. B、E (第三段中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当然重要”等句子,说明知识的价值和意义;E与第六段中“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不符) ( 6分)
6.举例2分,阐述2分,共4分
(二) (共20分)
7.运用比喻(或“通感”),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热烈、鲜艳、红火的开放盛况。(2分)
8.作者描写花果满枝的景象是为了从侧面写落花,因为正是有了“落花”的无私奉献,才会有如此花果满枝的盛事,从而巧妙地表达了主题。(2分)
9. C (A,以偏概全; B,“随着时 代的发展”不是根本原因; D, “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不符文意。3分)
10.奉献精神 (它为花旗挡风遮雨:它落而无憾,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谦逊精神(它不留恋枝头 的繁华,也不夸耀自己的功绩) (4分)
11. C. E. (A.不是“欲扬先抑”B.没有因果关系D.象征是表现手法,不是修辞手法) (4分)
12.内容符合落花个性特点3分,语言2 分(5分)
(三) (共5分)
13. (1)精诚所至(2)出师未捷身先死(3)桂影斑驳 珊珊可爱(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每题1分, 5分)
(四) (共8分)
14.白草、黄沙、孤村(三者任选其二);淮水浩渺(3分)
15.家国遭难,被金人掳去 北归(2分)
16.例如:蒋词中借大雁南飞,反衬自己“归路难”的痛苦,“万结愁肠”四字概括了女词人内心愁苦之深、之重。淮词中“山长水远”照应上阕“千里云蜂”、“万顷烟波”,“遮住行人东望眼”以细节描写表现女词人频频回首却不能见到故乡的情形,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3分)
(五)(共18分)
17. (4分) (1)近来(2)环绕(3)使(4)赠送
18. (2分) D.
19. (6分) (1) 过了一年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
(2)不是很快就能够得到良好的名声么
20. (1)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 (2)宿土厚,故元气足; (3)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4)取必于旦夕之近(3分,四点中只写三点)
21. (1)自身品质要好(予爱其质近于义), (2)有名师指导(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3)广交益友(俾从贤士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砺,知新而聚博。) (3分)
(六) (共11分)
22. (1)锐而端,圆而劲, (2)以摹画成与心称(2分)
23. A (3分)
24. B (2分)
25.借物寓理(借题发挥),珍惜人才(4分)
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立意角度: ①从总体角度:名与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人(事)的内涵与外表)。②从弓的角度:事物都不是完美的,都是有缺点、缺陷的。③ 从“人”的角度:追求虚荣。(以总体角度为佳)
参考译文
〈一〉我家的城西旧坟无高木已久。近来拓地于东邻,有捻柏百余株,大的合圈,高约二三丈。我为它们长在不相称的地方而可惜。有一个种树人对我说:“我能够替大人移植。”我说:“你真能够做得到么? ”他请求试试看,我答应了他。
我曾经去观察过。他先移其三分之一,环绕树根周围几尺,中留原土。四周都挖了坑,挖至根脚而止。用绳绕着树根,就像系碇那样,但它的重量虽千人也拿不动,便敲掉树坑的边角,将绳子缚住树腰部平放下来,树根的缝道里放着松泥。再朝北平放,树身之下用泥土充垫,逐渐离开,朝南放时也是这样。三放三起,树便高出于坑。又以木头搭成床棚横载其上,用两头牛来拖,十个壮汉相帮。更粗重的树便使用双倍的力量。走了几百步,在墓后种成三行。过了一年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于是又移运余树,种在左右两边以及墓门。再过一年去看,成活的又是十分之九了。从此枝干相接,行列分布,气象庄严与前大异,和古墓完全一样。由于周围大而坑疏朗,所以根不离树;原土厚,所以元气足:徐徐乘虚而起, 所以出土后无所损伤。取之非在旦夕之间不可,而巧妙却能超越于二十余年之前,看来因为平日已积累了移树的经验,而在实践时又很有条理的缘故罢。
我因此深感世上一些培植入材,化融气质的人,如果都能得其道而治理,那么,不是很快就能够得到良好的名声么?族孙嘉敬因应乡贡考试而至京城,我爱其气质近于道义,便留他住下,和他探学论道,并指导努力之方,好让他随从有德才的文士们就教,有所效法而琢磨,知新而聚博。过了三年,他的志向学业都有进步,还是不被主考的试官录取,于是打算回乡省亲。我期望他能再来京师,成就学业,并且能够被录用,因此写这篇论说赠别。
〈二〉译文
我居住在乡里,客人送我两枝好笔,我把其中一枝送给朋友,另一校自己用。(它的笔管)精美端直,锋毫圆键,用来写或画都能称心如意,爱惜它不忍心随便使用,遇到好的纸墨为文章润色才用它书写,书写完毕就洗干净藏起来。纵手随意而乱写另外的杂事,就用其他的笔来写。所以这枝笔虽然用了很久却还像新的一样。一天,好朋友过来,问起他所得到的那枝笔,他回答说:“已经破旧丢掉了。”问他是怎么用的,原来那些钱米买卖等低等事也用它写,不怎么爱惜,把它看得像乡间破败鄙陋的东西一样,不懂得它的价值。我听了为之感叹。朋友问道:“你为何为这种小事而感叹呢?我用这种笔写无关紧要的事,违背了毛笔真正的作用,我是有过错的。虽然这样,世上任用人才者的过错恐怕远超过我用这枝笔吧? 笔容易制作,好笔也容易得到,用久以后必然破败,这是必然的事。今天那些所谓的贤士君子,上天造就一个也困难,生下来后没有夭折、没有生病、得到保全的,尤其难以做到。然而那些任用他们的人不让他们制定法令教化制度、修订国家的纲纪法律、在朝廷做宫、治理天下,却任命他们担任低微闲散的职务,稍不满意,不等到他们衰老就弃而不用,而加以不能胜任之职亦太多了。你不感叹那些事却为这枝笔感叹,这种惋惜态度还能算是明白事理(聪明)的人吗? ”我为他的话感到羞愧,对他说:“笔是我能使用的,我知道爱惜它并为它感叹。而任用人才不是我的分内事,我
上一篇:
2005____2006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
下一篇:
2007年陕西省语文中考模拟试卷
标签:
沪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上海市六区”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