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模拟卷

阅读:909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09]
2007年中考语文模拟题卷
2007年中考语文模拟题卷
命题人:湖北汉川市实验中学  王健龙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读下面的一段话,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书写汉字。(4分)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三年的时光已悄悄过去。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回首shì去的日子里,数不清校园里留下多少欢乐,而今心头不免涌起缕缕怅wǎnɡ。但人的一生必然要走过许多“驿站”,每一个“驿站”,既意味着结束,更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即在         怀恋          shì 去    怅wǎnɡ  
2、按要求默写(6分)
①斯是陋室,                           
②                             , 濯清涟而不妖.      
③综合性学习时,同学们在古诗苑漫步,体验读诗带来的感受——读诗能欣赏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诗能听到声音: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读诗能品味哲理:                ,             ;读诗能激励抱负:             ,           。
3、名著阅读活动(4分)
千百万人熟知的“雅虎”网站,原名“Yahoo”,源自小说                第四卷“智马国游记”中提到的怪物        ,现已成为因特网世界最令人熟悉的名词之一。这部小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名)抨击英国18世纪的资本主义统治,颇具讽刺色彩。
4、口语交际
语文科陈老师得知李欣然同学最近常在课堂上看《三国演义》后,打算找她谈话,以达到既保护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她重视课堂学习的目的。如果你是陈老师,你怎么说才能使李欣然同学乐于接受你的意见呢?’(不超过60字,2分)
答:                                                                       
                                                                           
5、综合性学习: (4分)
走进家乡名胜古迹:假如在这次活动中你被选为"走进家乡名胜古迹"活动小组的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编一本反映家乡风光的读本,你计划怎样完成这个任务 请写出你们小组的主要活动过程,并给这个读本拟一个新颖,恰当的书名.(4分)


浏览完整试题读本书名:《 》
活动过程:
⑴                                                                         
⑵                                                                         
⑶                                                                         
二、阅读理解与欣赏(44分)
(一)品读下面诗歌,完成第6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选出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对偶、互文手法,写旅途所见大江两岸景色,“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同样是写两岸景色,其中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颈联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景中含情,景中出理。
D、尾联写泊舟后的思乡感受,与首联呼应。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话脍炙人口,请赏析。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上文中的意思。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         )      ②朝服衣冠  (               )
③私我也   (        )              ④王之蔽甚矣  (             )
8、对前两段文字所表述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文字表现出邹忌是个头脑敏锐、善于分析事理、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政治。
B、这两段文字也表现出齐王是个能够接受臣下意见,关心民众疾苦的统治者。
C、作者要表达的主张是:要“战胜于朝廷”。
D、作者还表达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主题
9、邹忌是怎样巧妙地说服齐王纳谏除蔽的?你认为邹忌成功地说服齐王的原因是什么?
                                                                             
                                                                               
10、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展开余下试题(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1—16题(16分)
捅 马 蜂 窝 (冯骥才)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荫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我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 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 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 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乎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爷爷说:"这就是蜇你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选自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有改动)
11、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 "我"捅了马蜂窝 __________________ → 后院又有了马蜂窝。(2分)
12、捅马蜂窝一段描写得紧张而惊险,这从"我"______________、妹妹____________和马蜂______________等描写可以形象地感觉到。(3分)
13、文中加"--------"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末最后一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7—22题.(14分)
最先与最后
鲁迅
《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为人的处世金针了.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做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甚至于"不为祸始"(不做制造灾难的祸首),甚至"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 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做的.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 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为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的,然而也会因为竞争而骂,或者竟打起来.但这些事又别论.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失了跑完预定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起敬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17.文章的标题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2分)
①                            
②                          
18、第一段“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处世金针了.”一句中“第一句”指什么?作者对国人的处世金针持何态度?(3分)
                                                                        


展开余下试题                                                                        
 19.概括文中提到的学校运动会中的五种不良表现.(每项不超过8个字)(2分)
①                           ②                          
③                           ④                          
⑤嗤笑落后者
20.将"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中的"胜兆"改为"胜利","败兆"改为"失败"行不行 为什么 (2分)
答:                                                                        
                                                                        
21.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答:                                                                        
2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看法.(3分)
                                                                        
                                     &nbs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7年中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0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