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931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1]
2007年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07年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设题人:宿英肖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1~6题, 17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nüè ( )待 xī( )利 鞭挞( ) 胆怯( )
2.请选出下列选项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 )(2分)
A 盛气凌人 暗然失色 不可名状 广袤无垠
B 粗制烂造 诚惶诚恐 期期艾艾 翻来覆去
C 冥思暇想 长吁短叹 环堵萧然 油光可鉴
D 深恶痛疾 鸢飞戾天 无可置疑 正襟危坐
3. 根据诗文原句填写。(2分)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 。
② ,草色遥看近却无。
4.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每题2分,共4分)
①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张九龄《望月怀远》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写悲痛怅惘之情的句子是 , 。
5.有一则关于饮料的广告词是:“‘口服’,‘心服’!”无独有偶,“楚天舒护心贴”的广告词是:“口不服,心服!”请认真品味这两则广告,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两则广告都在“服”字上做文章,请解释“服”的两层含义。
① ②
(2)请你谈谈这两则广告妙在哪里?
6.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在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4分)
① 宽广的前额上两道微弯的皱纹,白色的双眉异常浓密,一部忠厚长者的胡须,使人想起第戎的摩西像。苍老的面庞变得平静、温和,留着病痛、忧伤和慈祥的痕迹。从二十岁的粗野豪放、塞瓦斯托波尔从军事的呆板严肃,到现在的他改变有多大呀!但明亮的眼睛仍然锐利深沉,显得坦白直率、胸无城府却又明察秋毫。
以上文字描写的人是 ,出自《 》一书。
浏览完整试题
②话说当时薛霸举起棍来,朝林冲脑袋上便劈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候你多时!”
这位胖大和尚是 ,此文出自小说《 》
第二部分 阅读(7~25题,43分)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14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7.请把文章中空缺的句子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 。
8.请用\给下面句子标上正确的朗读节奏。(两处)(1分)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②腰白玉之环 腰
10.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1.文章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情况?(2分)
12.画线句表现了宋濂的哪些品质?联系实际说一说你有哪些感悟。 (3分)
(二)钱塘江潮(13分)
①每逢农历8月18日,来浙江海宁一带观潮的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这时的岸边,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人们焦急地等待那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不一会儿,忽见人群骚动,只见远处出现一条白线,由远而近。刹那间,壁立的潮头,像一堵高大的水墙,呼啸着席卷而来,发出雷鸣般的吼声,震耳欲聋。真可谓:“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这就是天下闻名的钱塘江大潮。汹涌壮观的钱塘潮,历来被誉为“天下奇观”。人们通常称这种潮为“涌潮”,也有的叫“怒潮”。涌潮现象,在世界许多河口处也有所见。如巴西的亚马逊河、法国的塞纳尔河等。我国的钱塘江大潮,就是世界著名的涌潮。
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壮观的涌潮呢?
③首先,这与钱塘江入海的杭州湾的形状,以及它特殊的地形有关。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肚小。钱塘江河道自澉浦以西,急剧变窄抬高,致使河床的容量突然缩小,大量潮水拥挤入狭浅的河道,潮头受到阻碍,后面的潮水又急速推进,迫使潮头陡立,发生破碎,发出轰鸣,出现惊险而壮观的场面。但是,河流入海口是喇叭形的很多,但能形成涌潮的河口却只是少数,钱塘潮能荣幸地列入这少数之中,又是为什么?
④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涌潮的产生还与河流里水流的速度跟潮波的速度比值有关,如果两者的速度相同或相近,A(势均力敌、相差无几、毫厘不爽、迥然不同),就有利于涌潮的产生,如果两者的速度相差很远,虽有喇叭形河口,也不能形成涌潮。
⑤还有,河口能形成涌潮,与它处的位置潮差大小有关。由于杭州湾在东海的西岸,而东海的潮差,西岸比东岸大。太平洋的潮波由东北进入东海之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移,使西岸潮差大于东岸。
⑥杭州湾处在太平洋潮波东来直冲的地方,又是东海西岸潮差最大的方位,B(独一无二、得天独厚、百里挑一、鬼斧神工)。所以,各种原因凑在一起,形成了钱塘江涌潮。
展开余下试题
13.根据语境,请从文中第④段括号内的成语中分别选出恰当的一项。(2分)
A B
14.请写出钱塘江潮形成的原因。(2分)
15.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1分)
16.第一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17.“河流入海口是喇叭形的很多,但能形成涌潮的河口却只是少数”这句话中“只”字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18.下面的文字,也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请你从选文中找出与之内容
相近的句子,并说说它们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3分)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句子:
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三)一块木化石(16分)
①那个身材瘦小的老人翻动他的汽车行李箱时的模样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从行李箱里搬出了一件用布包裹着的重物。他是突然出现在我的视线中的,当时,我正陶醉在亚利桑那州布鲁梅萨石化林的奇异的景色中。他费劲地抱着包裹,蹒跚着穿过道路,向沙漠走去。他没有看到我。我被好奇心驱使着,远远地跟在了他的后面。
②他步履艰难,不时要停下来喘口气,好不容易才攀上一座小山岗。然后,他朝四周看了看,将那包裹扛在了肩上,又朝山下走去了。走到了山脚,正站在一条小溪的边上。忽然,他在泥地上跪了下来,小心翼翼地解开了那个包裹。我悄悄地走了过去。
③那是一块14磅重的木化石,看起来像一个树桩。据我所知,这样的化石大约形成于2.25亿年前,但它仍然像一块木头。令人感到惊异的是,那块化石缀满美丽的晶体,在阳光下闪烁着绿色,蓝色和红色的光彩。老人轻轻地抚摸着那块岩石,目光里流露出款款深情。良久,他站了起来,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看那块木化石,嘿嘿地笑了起来。“多漂亮的石头呀!”我搭讪着。“但我不得不将它送回这儿来。”他说。“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这块木头的?”“60年前,我才13岁。当时,我父亲带着我和哥哥到这儿来观光,我就在这个地方找到了它,并将它藏在了汽车里。父亲知道后,就责备我不该做这种事,但那时我们已经回到纽约了。”
④随后,我们很自然地交谈了起来。老人对我说,60年来,他始终认为这块木化石是永远属于他的。直到最近,当医生诊断他已患了绝症之后,他才恍然感到,就犹如他的生命一样,他对这块石头的拥有权也只是暂时的。于是,他决定不远千里,将这块他钟爱的石头送回到这里,送回到这一片他一直对之怀有内疚之情的沙漠中来。
⑤太阳上山了,他长长地叹口气,结束了叙述。他弯下了腰,轻轻拍了拍那块美丽的石头,忍着泪转过头……我搀扶着他再一次爬上小山岗,在山顶,我们回头望着那块木化石,此时,它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黑点了。
⑥天色越来越黑了,我只能勉强看到身边的这位老人——这位在人生的尽头体验( )和( )两种感情的老人——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意。
1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2分)
蹒跚( )
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2分)
21.第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展开余下试题
22.第二段描写得很细致,请品析这样写的好处。(3分)
23.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4.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第⑥段括号里应填入哪两个词语。(2分)
( )( )
25.文中有一句话:“直到最近,当医
上一篇:
北京市东城区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一初三语文
下一篇:
七年级(上)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2007年度八”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