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65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5]
江苏省溧阳市2006-2007学年度高三语文教学情况调查测试卷
  2007年溧阳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三)
语文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露天/露脸     咀嚼/咬文嚼字     敷衍塞责/不塞不流
 B.湖泊/漂泊     曝光/一曝十寒     屡见不鲜/鲜有其匹    
 C.屏障/屏除     地壳/金蝉脱壳     螳臂当车/安步当车
 D.薄弱/单薄     阿谀/刚直不阿     无色无臭/乳臭未干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电视上播放了几个少年智斗歹徒的事后,村里的几个老人给见义勇为基金会汇去人民币两千元,以示支持。他们舐犊情深的行为感动了周围许多的村民。
B.中国互联网协会声称,大规模封杀垃圾邮件只不过是目前在没有法律监控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
C.刘心武的《红楼望月》的确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评论,我读着读着,时不时地被他的精彩的分析和独到的考证所触动,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D.我国第二条京广铁路已于今年年初动工,将尘埃落定于2009年年底,这是一条客运专线,它将大大缓解客运尤其是春运的压力。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乱收费的存在,既有认识不到位、经济利益驱动的原因,也有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监督检查不严等原因造成的。
B.这些图书自然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与价值,但我以为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便是生动弘扬了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档案。C.过去的一年中,美元汇率在全球外汇市场上一路下滑和人民币在国际上信誉日增,一直是金融专家和媒体关注和评说的话题。
D.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协同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合作”即互相配合做某件事和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公布了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昆曲入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同样付出了时间的代价。三十年前(1972年),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遗产公约,当时主要指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简称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开始把口传的民间文化遗产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日程上来。《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指出:“列入《名录》的必须是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   
围绕着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我们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如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皮影戏、面花等,还有南方的傩戏,苗族刺绣,藏族口传史诗《格萨尔》,蒙古长调,都蕴含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   


浏览完整试题口头文化传承是一个充满人性活力、有着独特思维的传统,是一个具有真正文化时空含量的传统。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一旦消失,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同时也应大力提倡文化环保。中国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在民间,许多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时代通过积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我们应当去打破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态文化、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之间的隔阂,打通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深层关联。   
4.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面临失传和正在失传的各种传统文化的总称。   
B.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民族独特的传统杰出工艺及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等文化表现形式。   
C.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遗产、活态文化、民间文化。  
 D.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民间有着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形态血脉相连。   
5.对文中画横线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因,具有鲜活的生命风采。   
B.处于弱势边缘文化的民族,如果不设法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将有被强势文化侵蚀的危险。   
C.每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突出代表该民族的文化认同,表达该民族独特思维传统,所以是该民族的基本标志。   
D.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独特的精神存在的重视,是民族发展进步的前提。   
6.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得到全世界关注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取得全球一致的认识,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文化之根,也是一种无法再生的文化资源。   
C.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人类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   
D.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迅速消亡流变,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存在和持续发展。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工业现代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必将导致全球文化一元化的趋势。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交流实质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   
C.加强各民族多元文化的沟通交融,应是中国搞好文化环保的重要方面。   
D.已公布的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下定能免于失传。   
三、(9分,每小题3分)  
苏世长,京兆武功人。十余岁,上书周武帝,帝异其幼,问读何书,对“治《孝经》《论语》”。帝曰:“何言可道?”答曰:“为国者不敢侮于鳏寡。为政以德。”帝曰:“善。”令于兽门馆读书。  
入隋,为长安令 ,数条奏便宜。后为王世充太子太保,与豆卢行褒戍襄阳。高祖与之旧,数遣使者谕降,褒辄杀之。  
洛阳平,世长始与豆卢行褒归,帝诛褒而诮世长,顿首谢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禽之,万夫敛手。岂有获鹿后忿同猎者,问争肉罪邪? 且武功旧人,乱离以来,死亡略尽,唯臣得见太平。若杀之,是绝其类。”帝笑释之。授玉山屯监。与语平生,调之曰:“卿自谓佞邪,直邪?”对曰:“愚且直。”帝曰:“若直者,何为背贼归我?”对曰:“洛阳平,天下为一,臣智穷力竭,乃归陛下。使世充不死,臣据汉南,尚为勍敌。”帝大笑,嘲曰:“何名长而意之短,口正而心之邪?”世长曰:“名长意短,诚如圣旨。口正心邪,不敢奉诏。昔窦融以河西降汉,十世侯之;臣举汉南以归,唯蒙屯监。”帝悦,拜谏议大夫。世长有机辩大率如此。   
从猎泾阳,大获。帝入旌门,顾谓朝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曰:“陛下废万机,事游猎,不满十旬,未为乐也。”帝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邪?”曰:“为臣计则狂,为陛下计则忠。”  侍宴披香殿,酒酣,进曰:“此炀帝作邪?何雕丽若此!”帝曰:“卿好谏似直,然诈也。岂不知此殿我所营,乃诡云炀帝邪?”对曰:“臣但见倾宫、鹿台,非受命圣人所为者。陛下武功旧第,才蔽风雨,时以为足。今因隋之侈,民不堪命,以归有道,陛下宜刈奢淫,复朴素。今乃即其宫加雕饰焉,欲易其乱,宁可得乎?”高祖深然之。
世长简率无威仪。初在陕,邑里犯法不能禁,乃引咎自挞于市,五伯疾其诡,鞭之流血,世长不胜痛,呼而走,观者咸以为笑,议者方称其诈。
贞观初,使突厥,与颉利争礼,不屈,拒却赂遗,朝廷壮之。后出为巴州刺史,舟败,溺死。
……
赞曰:始唐有天下,惩刈隋敝,敷内谠言,而世长仇然献忠,时主方褒听,藉以劝天下,虽触禁忌,而无忤情。及祸乱已平,君位尊安,后者视前人之为,犹以鲠论期荣,故时时遭斥让,为所厌苦。非言有巧拙,所遭之时异也。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帝诛褒而诮世长,顿首谢曰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
B.乃诡云炀帝邪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五伯疾其诡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D.欲易其乱,得乎                   秦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世长有机辩”的一组是
①为国者不敢侮于鳏寡。为政以德。
②岂有获鹿后忿同猎者,问争肉罪邪?


展开余下试题③为臣计则狂,为陛下计则忠。
④酒酣,进曰:“此炀帝作邪?何雕丽若此!”
⑤何名长而意之短,口正而心之邪?
⑥世长仇然献忠,时主方褒听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苏世长少小爱读书,有胆魄,十余岁就上书皇上,谈治国之道,深受周武帝赏识。后历经隋唐两代,以机辩敢谏著称。
B.苏世长曾出使突厥,与突厥首领抗争,拒绝对方索礼的要求,朝廷认为他勇敢。
C.苏世长在陕引咎自挞,围观的人讥笑议论他诡诈,他不能忍受,呼叫着逃跑了。
D.作者认为苏世长敢于进言,且多被采纳,而后来不少人进谏却多遭斥责,是时代情况不同了,而非劝谏技巧有高低。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高祖与之旧,数遣使者谕降,褒辄杀之。
                                                                     
                                                                      
(2)昔窦融以河西降汉,十世侯之;臣举汉南以归,唯蒙屯监。
                                                                     
                                                                     
(3)今因隋之侈,民不堪命,以归有道,陛下宜刈奢淫,复朴素。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分析。(4分)
                                                                     
                                                                    。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生晓梦迷蝴蝶,             。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苏轼《赤壁赋》)
(3)人非圣贤,           ,          ,善莫大焉。(《论语》)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秦淮河上寻桨声
                           文   瑞
    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唐代杜牧的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雾霭如烟,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从此,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与诗人是裹挟在一块的。
    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端的遐想。想什么呢?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摞下来是不是可以摞成一摞诗册了?想有谁可以告诉秦淮河究竟是溶了商女的胭脂红多还是溶了商女的相思泪多?想秦淮河人家是谁?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轻舟载月,是商家的挥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袅袅婷婷?想是秦淮河风流还是来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是秦淮河的风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的风流?到过秦淮河的人说,在秦淮河,诗境与坏境曼妙无比——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    
    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是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逸着一方旌旗或是几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迷得游船的才子、公子们船舱探头,引颈见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粼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舱里有三两个知己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的事。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绢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风流韵事……


展开余下试题    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写出来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有了六朝的历史味的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地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下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的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200 5年农历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得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竞不能适应。我心想:秦淮河可以有商女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的呀!    
     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结局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业味浓郁得像粘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全然无了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游船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杨柳、冰霜残梅,也早就听惯了商女们的歌舞升平,习惯了商女们的爱恨情仇。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页翻过,时光一年一年走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而在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    
                                         (选自2006年第9期《散文选刊》)
14.请概括出作者在不同阶段对秦淮河的不同感受。(6分)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溧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