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88  
标签:粤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8]
乐从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一试题
  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 文 试 卷
一、默写(11分)
 (1).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            。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7分)
江楼感旧
(唐)赵  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1)这首涛是一首典型的怀人之作,它的第一句就奠定丁全诗的感情基调。简要分析它是如何奠定全诗基调的。(3分)
                                                                                
(2)本诗以虚寓实,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简要指出作者把哪些东西藏到了诗的背后。(4分)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5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下列句子
(1)、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3分)
                                                                            


浏览完整试题(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7分)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伯禽①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②。”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③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④,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疱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
注释:
①[伯禽]:周公之子,被封到鲁,成为鲁国的第一位国君。
②[利而勿利也]:意为“(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己”。
③[夷吾]:管仲,名夷吾。桓公时为齐相,帮助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④[上志而下求]:意为“对高于自己的人总想努力赶上,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于国也,有不闻也      国:国都、京城
B.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    比:亲近
C.丑不若黄帝              丑:以……为羞
D.哀不己若者              哀:怜悯,同情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公则天下平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其于物也,有不知也
今王田猎于此
C.去其“荆”而可矣
若无罪而就死地
D.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明“应以公治国” 的一组是(    )(3分)
①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②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③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
④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
⑤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⑥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公教育自己的儿子,为政要“利而勿利”,目的就是教儿子做事要出以公心;
楚人丢了弓却不肯去找,也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做事出以公心。
B.对遗弓者的话,孔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就不应该有国别的限制;老子认为,真正的“公”,应该是面向所有的生物,而不应该仅仅限于人。
C.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临终的时候,却不肯向齐桓公推荐鲍叔牙,而推荐隰朋做齐国的相,足以表明他真正为齐国的长远利益打算。
D.作者认为,大工匠不做砍削的小活,大厨师不管锅碗瓢勺的小事,大勇士不和人打架斗殴,正义的军队不能侵害百姓。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基础(每小题3分,共9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标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间 jiān 中间 车间 间断 间谍 
B.应yīng 应该 应允 应试 应届 
C.禅Chán 褒禅山 禅师 禅让 禅宗 
D.供gōng 供给 供销 供养 供应 
2、 下列句子中,加黑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十年后,他们将相约来母校聚会,畅叙友谊,共享天伦之乐。 
B、在申办奥运的条件方面,北京的历史可是一张苦心孤诣的王牌。 
C、我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暗投了。 
D、当代诗坛颇不景气,想想唐诗宋词的成就,不禁令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慨啊。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1982年9月22日,邓小平与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就香港问题开始了首次会谈。 
B、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大众传媒中的语言不规范的现象总是居高不下。 
C、近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作文由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发展到话题作文,充分体现了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特点。 
D、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文明。 
六、 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处写一组句子,要求句式大致整齐。
心正则笔直。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                                                                                                                                                                                                                                       (5分)


展开余下试题七、科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9分,每小题4分)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其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选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它已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2.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八、现代文阅读(25分)
                      走山访水与读山吟水
走山访水,亦人生一大快事。在现代社会紧张的竞争之隙,暂入自然怀抱,让幽谷清涧,静一静被困扰的神经,引清风明月,涤一涤被污染的心灵。尽管我们现代的“鸢飞戾天者”,不会“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也不会“窥谷忘返”,然而却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必要的轻松、超脱,乃至反思与启悟,岂非大有益耶?更何况,旅游活动还被现代人当作开拓视野,了解一地、一国、一民族之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呢。
不过,经验又常常这样启示我们:走山访水,欲臻山水妙境,得到最佳的效果,最好先之一读山吟水,即读一读那些描写山水名胜的诗文。因为,山水名胜诗文,乃作者经心灵感受,用文学描绘的山水,是艺术创造的第二自然。那里面有作者的性灵、心态、热情、才华的流动,也有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它实在是一位很好的审美的导游。当你面对奇山异水惊诧莫名的时候,它能够很快沟通你和自然间的“灵犀”,帮你机敏地捉住景物的独特的美质和神韵;当你在古堡废墟面前茫然寻思的时候,它将为你打开那厚重的历史帷幕,让你窥见其中的奥秘。总之,它将帮助你真正读懂大自然。
    中国有无数的佳山秀水、名园胜迹,从塞北至岭南,从鱼米之乡至丝绸之路,到处有令人梦思神往的胜境。中国更是一记游文学特殊发达的国度。“性眈山水”、“情系田园”的中国文人,几乎个个都是描山画水的能手。他们以山水为知己,为情侣,闲暇时游赏之,失意时隐匿之;山屋著述,古寺谈禅,从事人生的反思与总结。中国文人的这种独特的文化心态,使其同庄严肃穆、清远幽秘的大自然达到非凡的融合。他们给大自然以情感与生命,大自然给他们以灵感与启悟。人之性灵与山水之灵秀,合同而化。于是,人生况味,自然风采,宗教气氛,一起揉合成中国山水名胜诗文所特有的清幽、空灵之美。展读中国的山水名胜诗文,你仿佛置身于深山古寺,伴着那幽谷鸟鸣,云外钟声,聆听作者的清谈妙论、感慨隐忧。
    就这样,中国文人,凭着他们那特殊的对山水自然的感受力,以其特有的审美趣味与高超的艺术才华,为中国的山水名胜,塑造出像画一样的精美,如梦一般空灵的形象,为中国山水名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文学背景。
    走山访水,固为人生一大快事。然而欲真正享其快意,最好先行读山吟水。这倒用得上中国一句老话:“先读为快!”
18、“走山访水”有什么意义?(6分)


展开余下试题答:(1)                                                     
    (2)                                                      
19、第一段中“被污染的心灵”在文中是指(3分)
                                                              
    第三段“山水之灵秀”是指(3分)
                                                             
20、作者是怎样评价“山水名胜诗文”的特点和作用的?(9分)
答:(1)                                                   
    (2)                                                   
    (3)                                                    
2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 文章从阐述走山访水的意义起笔,引出读山吟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得出“先读为快”的结论,娓娓道来,浑然一体。
B. 作者认为走山访水是人生乐事,但必须先读山水名胜诗文,否则就不能真正享其乐趣。
C. 排比句、对偶句的运用,使文中语言铿锵有力、气势酣畅,让人读后,走山访水之情油然而生。
D. “让幽谷清涧,静一静被困扰的神经,引清风明月,涤一涤被污染的心灵。”这犹如对联的文字,句式整齐,语言精辟,富有哲理。
九、(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美国的西点军校在世界上名气很大,它不仅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也培养出无数商界精英。这所学校有许多优良的传统。比如,当军官派你去完成一项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你没有完成,当军官问你为什么时,如果你为自己辩解,说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导致自己没有完成任务,那就错了。你只能说:“报告长官,没有借口。”除此之外,你不能多说一个字。
对此,有人说,“没有借口”太没人情味了,太冷漠了:也有人说,“没有借口”,可以激起一个人最大限度的潜能。在人生中,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寻找借口上,失败也好,做错事也罢,再美妙的借口,对事情的改变又有什么作用呢?
作为中学生的你,听到过一些借口吗?曾为自己找过借口吗?你对它有何感受和认识?请你以“借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⑴立意自定。⑵文体自选。⑶题目自拟。⑷不少于700字。
答案
诗词鉴赏答案  
(l)“独上”,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又使人仿佛见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态。这就使整首诗笼罩在了—种惆怅伤感的情绪之中。
(2) 
标签:粤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乐从中学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