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88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87]
椒江区2007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椒江区2007年 高 三 语 文 模 拟 试 题 
2007.5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且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今年的电影市场很火爆(bào),传统题裁的《荆轲刺秦王》即将上映,曾获茅盾文学奖的《光风霁(jì)月》也将被搬上电影银幕。
B.从蔚蓝色的天空顶端,千万道金碧辉煌的太阳光纷纷地抛掷(zhì)下来,随着悄悄颠簸(bǒ)的水纹。这璀璨的金光不住地颤(chàn)抖着,蹦跳着。 
C.苍鹰一直在田野上空盘旋。它们的叫声和它们的爪(zhuǎ)子一样锋利。 如果一个巨大的影子迅速笼(lǒng)罩着我们的草地,那么天很快就要塌(tān)下来。     
D.一座座四楞(léng)方方的石碑,虎据龙盘,各抱其势,就是历史方位的坐标。它们中有的正襟危坐,道貌岸然;有的愁眉苦脸,悲天悯人;有的向隅(ǒu)而坐,落落寡欢……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冬至过后,气温下降,寒风瑟瑟,在南滨路     的人减少了。
(2)沈从文的《边城》以     的文笔反映湘西的人文风貌。
(3)重庆商报与市劳动局联合组织了一次“讨薪行动”,第一天就有四起欠薪纠纷得到_____
解决。
(4)本次历代名家书画展由中华博物馆举办,这些书画堪称经典之作,      是赝品可以比拟的。
A.宵夜  简扑   妥善   决不 B.消夜  简朴  妥善  绝不
C.宵夜  俭朴   妥当   绝不 D.消夜  俭朴  妥当  决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
“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B.在向高考冲刺的紧张阶段,备考复习缺乏通盘考虑,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是许多高三同学复习收获不大的重要原因。
C.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走红,《品三国》版权拍卖拍出140万元的高价,颇使一些学术和媒体中人看不过眼。但不可否认的是,众多“易粉”对易中天还是趋之若鹜的。
D.陈水扁每搞一次“台独”分裂动作,就会同时在两岸关系上提出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作为掩护。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奥运吉祥物“中国福娃”设计独具匠心,鲜明的中国特色、浓郁的传统风格以及时尚的现代造型令世人耳目一新。
B.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乱收费的存在,既有认识不到位、经济利益驱动的原因,也有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监督检查不严等原因造成的。
D.1月4日,NBA全明星评选投票结果揭晓,来自中国的火箭队中锋姚明以160万张选票高居全联盟之首。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师走进教室:“作业写完了吗?同学们。”
B. 美国家庭每年全年倒掉的垃圾总共有2亿吨,美国人“生产”的垃圾按人头算几乎是德国和日本的两倍


浏览完整试题C. 传染病要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有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人群,否则就无法传播流行。
D. 他暗自下决心:不看电视,不听音乐,经过最后一年的奋战,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在元代文学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孔尚任的《桃花扇》和马致远的《汉宫秋》。
B.《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C.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叶圣陶的《倪涣之》以及钱钟书的《围城》,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荒诞剧《等待戈多》是美国作家贝克特的代表作,《墙上的斑点》则是英国小说家伍尔夫的一篇意识流小说。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源远流长的鸣虫文化
    许多人也许都有这样的儿时记忆:用几个玻璃瓶精心饲养一些或自己或大人打着手电筒循声捉来的蟋蟀,有时喂点辣椒,有时喂点南瓜花,甚至喂鸡蛋黄。没事时让它们与朋友们的蟋蟀一决高下,观赏它们力与勇的角逐。当见到自己麾下的“战将”长须飞舞,奋勇拼杀,凯旋得意,其他蟋蟀狼狈逃窜时,便不免感到一丝丝的快意……
    《诗经•七月》篇中写道:“五月螽斯动股,六月沙鸡(还是螽斯的一种)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 可见细心的人们很早就已经把螽斯与蟋蟀的活动同季节联系起来。唐朝《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宫中秋兴,妃妾辈皆以小金笼贮蟋蟀,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主家亦效之”。到宋朝时期,斗蟋蟀已经成为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当时“家家皆养促织”,“不论老幼男女,皆以引斗为乐”。到了明代,玩赏蟋蟀品种不断增加,进而扩大到螽斯等类群,当时人们用土炕进行批量人工繁殖蟋蟀与螽斯。清代康熙皇帝十分喜欢  螽斯和蟋蟀,在宫中设有专门负责繁殖它们的工匠。晚清以后螽斯和蟋蟀饲养几乎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为各阶层人士青睐。
    我国饲养蟋蟀的历史早于螽斯,因为蟋蟀除了会鸣叫外还会格斗。斗蟋蟀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我国古文化的一部分。在蟋蟀爱好者眼里,它们的格斗并不亚于古罗马斗兽场的血腥格斗场面,这些小小的昆虫战斗起来,同样具有经得起创伤,忍得住伤痛,顽强拼搏的精神,那种“英猛之态,甚可观也”的气概,以及胜利者发出的”口瞿口瞿、口瞿口瞿……”的凯旋之音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应该是饲养蟋蟀在我国长兴不衰的原因之一。当然,蟋蟀得宠另一个原因是它也充当了人类的赌博工具。有人专门考证,饲养蟋蟀的记录至少从两三千年前就开始有了,甚至早在新石器时代,甲骨文中的“秋”宇就形似蟋蟀。养斗蟋蟀在唐代就已经开始,而且当时以此为赌博方式的风气盛行。史称“蟋蟀宰相”的南宋宰相贾似道和“蟋蟀皇帝”朱瞻基(明宣宗)更是把这种风气发展到了极点,“赢得”了史学家“玩虫丧国”的骂名。与他们一样昏庸的明朝重臣马士英,同样因为玩虫误国,步了其后尘,被史学家戏称“蟋蟀相公”。当时的民间也同样如此。景德镇出土的大量“大明宣德年制”蟋蟀盆罐更是足以说明,斗蟋蟀在当时早已风靡全国。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许多城市相继成立了蟋蟀协会、蟋蟀俱乐部等蟋蟀研究、娱乐性组织,蟋蟀市场在许多城市,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盛况空前,台湾民间也同样保留着这一风俗。“斗蟋”开始登上大雅之堂,天津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举办了蟋蟀格斗观摩赛。北京亚运会期间,蟋蟀格斗获准在北京龙潭湖庙会举行比赛。美国一电台在它的“看东方”节目中,甚至把中国的“斗蟋”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向世界介绍。
(2004年第4期《大自然探索》)
7.根据原文,下列对螽斯和蟋蟀的介绍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很早就能把螽斯与蟋蟀的活动同季节联系起来。
B.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蟋蟀已经广泛流行。
C.到宋朝时,斗蟋蟀就已成为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南宋宰相贾似道更因其对蟋蟀的嗜爱而赢得“蟋蟀宰相”的称号。
D.明清时期,玩赏蟋蟀的品种不断增加,人工繁殖蟋蟀与螽斯已有相当普遍。
8.以下不属于作者认为“饲养蟋蟀在我国长兴不衰”原因的一项是(    )
A.我国饲养蟋蟀的历史悠久,饲养蟋蟀的记录至少从两三千年前就开始有了。
B.蟋蟀间的格斗非常具有观赏性,其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赞叹。
C.蟋蟀十分擅长鸣叫,尤其是格斗胜利者发出的凯旋之音更具魅力。
D.养斗蟋蟀进行赌博活动的风气很早就开始盛行。
9.下列对“斗蟋蟀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我国古文化的一部分”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古至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生动地描写养斗蟋蟀的例子。
B.养斗蟋蟀在我国自古以来有着广泛的基础,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流雅士,喜爱者不乏其人。
C.蟋蟀格斗所表现的顽强拼博的精神,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D.今天,我国许多地区还保留着这一风俗,“斗蟋”开始登上大雅之堂。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经》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蟋蟀活动的季节比螽斯要晚许多。
B.唐代以前饲养蟋蟀更多的是为蟋蟀的鸣叫声所吸引,斗蟋蟀还不是很普遍。
C.螽斯之间很少发生蟋蟀式的血腥战斗。
D.新石器时代甲骨文中的“秋”字形似蟋蟀并不能说明那时就有人饲养蟋蟀。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柳   李渔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来之察之。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患患之念一生,虽欲鸣百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以予为知己。


展开余下试题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闲情偶寄》)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长则无袅娜之致   致:求取,获得。
B.得时间鼓吹者 鼓吹:此指蝉唱和鸟鸣。
C.鸟之防弋,无时不然 弋:用系有绳子的箭射鸟。
D.隔蝉娟而不使见者    蝉娟:指月亮。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以在卧榻之上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此其不宜于昼也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难
          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13.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说明“我对鸣禽十分理解和体贴”的一组是 (    )
          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
          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
           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
           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
           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
           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
           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
           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 
1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先从垂柳之可爱写到蝉附鸟集,因而能让人“时闻鼓吹”,“耳则无时不悦”,于
袅娜重柳的蝉唱鸟鸣中产生一片悦情,寻觅到一种生活的乐趣。
B.接着写鸟在白天有“虑患之念”,故“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清晨则无“防
患之心”,故“自能毕其能事”“一鸣惊人”,两相对比,突出“鸟音宜晓听”的观点。
C.文中由“悦耳”引出一段关于“鸟声”的探幽发微的议论,句句写鸟,又似句句非
止于写鸟:“晓时鸟鸣,一无所虑,其声清越明澈,自由透脱,此间岂无寄欤?
D.末段由“种树之乐”写到种树之“不便”在于“枝叶繁冗,不漏月光”,这是“树木无心”与“人无心”造成的。看似闲笔,实则体现了事物都有两面性的辩证思考。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8分)
四、(19分)
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
        译文:                                                                          
   (2)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
        译文:                                                                          
       (3)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译文: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题)(4分)
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左传》)
②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③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从母亲到妻子
余光中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我对朋友这么说过。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故事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洪水成灾,却没有滴溅到我唇上。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的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魄散,被西潮淘空。
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台湾是妻子,因为我在这岛上从男友变成丈夫再变成父亲,从青涩的讲师变成沧桑的老教授,从投稿的“新秀”变成写序的“前辈”,已经度过了大半个人生。几乎是半世纪前,我从厦门经香港来到台湾,下跳棋一般连跳了三岛,就以台北为家定居了下来。其间虽然也去了美国五年,香港十年,但此生住得最久的城市仍是台北,而次久的正是高雄。我的《双城记》不在巴黎、伦敦,而在台北、高雄。


展开余下试题我以台北为家,在城南的厦门街一条小巷子里,“像虫归草间,鱼潜水底”,蛰居了二十多年,喜获了不仅四个女儿,还有廿三本书。及至晚年海外归来,在这高雄港上、西子湾头一住又是悠悠十三载。厦门街113巷是一条幽深而神秘的窄巷,在其中度过有如壶底的岁月。西子湾恰恰相反,虽与高雄的市声隔了一整座寿山,却海阔天空,坦然朝西开放。高雄在货柜的吞吐量上号称全世界第三大港,我窗下的浩淼接得通七海的风涛。诗人晚年,有这么一道海峡可供题书,竟比老杜的江峡还要阔了。
不幸失去了母亲,可幸又遇见了妻子。我的慈母生我育我,牵我三十年才撒手,之后便由我的贤妻来接手了。没有这两位坚强的女性,怎会有今日的我?大陆与海岛更是如此。所以在感恩的心情下我写出《断奶》一诗,而以这么三句结束:
断奶的母亲依旧是母亲
断奶的孩子,我庆幸
断了嫘祖①,还有妈祖②
海峡虽然壮丽,却像一柄无情的蓝刀,把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将伤口缝合。母亲与妻子不断争辩,夹在中间的亦子亦夫最感到伤心。我究竟要做人子呢,还是人夫?真难两全。无论在大陆、香港、南洋或国际,我已被称为“台湾作家”久矣。我当然是台湾作家,也是广义的台湾人,台湾的祸福荣辱当然都有份。但是我同时也是,而且一早就是中国人了:华夏的文明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怎么当都当不掉的,而中国的祸福荣辱也是我鲜明的“胎记”,怎么消也不能消除。然而今日的台湾,在不少场合,谁要做中国人,简直就负有“原罪”。明明全都是马,却要说白马非马。这矛盾说来话长,我只有一个天真的希望:“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
注释:①螺祖:传说中黄帝的妻子:“螺”读léi。②妈祖: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信奉的女神。
18.文章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深厚乡情?请用四个双音词概括。(4分)
    答:                                                                    
19.解释并分析下面的语句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断了螺祖,还有妈祖
答:                                                                             
②明明全都是马,却要说白马非马
答:                                                                             
 20.文中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联系全文谈谈这两个比喻的含意。(6分)
答:                                                                             
                                                                              
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是为了始终不忘中华文化的血脉根源。
B.作者的女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无法理解他为她创作的古典诗词《菩萨蛮》。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椒江区2007”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8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