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326  
标签:语文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26]
桃花源记课文同步练习
  桃花源记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     )    黄发垂髫(     )    俨然(     )  
 诣太守(     )      邑人(     )        阡陌(     )
    2、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怡然自乐
    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辨析下列词义的古今差异。
    (1)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2)率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3)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4)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4、写出出自本文的三个成语:              、             、             
二、课文探究
1、整体感知。用五个字的词组概括全文内容:
    忽逢桃花林                 、              、              、              
    2、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中人们生活图景的?作者虚构这个故事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感悟体验
    亲爱的同学,在你的心目中是否也有一个“世外桃源”?它是什么样子,给我们描述一下。你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世界在今天依然还是知识分子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浏览完整试题    答:                                                                         
                                                                                 
四、课文解读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用原文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招待客人的句子是                                         
   (2)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3)“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2、翻译下列划线的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说了些什么?你以为渔人说了什么事情?联系全文,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                                                                         
                                                                                   
    4、渔人离开桃源后,“处处志之”,后人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五、背景链接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答案
一、1、huò  táo  yǎn  yì  yì  qiān  mò  2、3、4、略。二、1、发现桃花源  桃源人生活  作客桃花源  迷失桃花源。2、作者是先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的生活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十分清晰地勾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轮廓。作者的社会理想是:“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它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当然,这种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实现的空想。我们不去苛求古人,但不能不认识到这一点。
三、略。四、1、(1)便要……作食  (2)村中……问讯  (3)与外人间隔。 2、(1)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3、因为渔人说的是桃源人不知而世人熟知的事,写出来便累赘了。大约是秦以来的事。桃源人为外面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为外界人一直过痛苦的生活而叹惋。4、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处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是虚构的社会。 (219.132.167.142)  
标签:语文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桃花源记课”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