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6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1]
湖北省武汉市2007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湖北省武汉市2007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1—12题为选择题,共36分,13—23题为非选择题,共114分。请把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卷收回。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指定的位置。
3.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非选择题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卷上每题所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指定区域外无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胳臂(bō)     一叶扁舟(piān)   辟邪(pì)    万乘之国(shèng)
B.摒弃(bǐng)   当机立断(dāng)  菲薄(fēi) 待一会儿(dāi)
C.供养(gōng) 横加阻拦(héng) 行伍(háng) 少安毋躁(shǎo)
D.埋怨(mái) 虚与委蛇(yí) 拓本(tuò) 欺人蒙上(mē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安民告事       部署       树阴      再接再励      匮乏
B.班师回营       伸张       荟萃      不肖子孙      流连
C.苍海横流       湮没       委曲      瞋目结舌      遐想
D.攻城掠地       沉缅       荒诞      坚苦卓绝      塞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
A.旧城改造,张大爷从旧宅搬出来,住进马路边的一栋商住楼,以为可以安定下不再搬家了。可是还没有住满三年,他又接到了通知,要他安土重迁,再次搬家。
B.消极避世毕竟和儒家的入世哲学相悖,面对光怪陆离的统治者,报国无门、才华难展的文人们内心矛盾重重,总是在自嘲中流露出满心凄苦。
C.李仁义和王霞平新婚不久就劳燕分飞,李仁义到北京读博士,王霞平去深圳一家外资企业工作。他们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尽快地生活在一起。
D.朱自清先生对春天景物的描写堪称一绝,任何素材到了他的笔下,他都能着手成春,惟妙惟消,创造出生动的意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1840年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困境,而且经过团结奋斗,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好转。
B.国家安全问题,从美伊战争和紧张的台海局势看,发展我国的海军和空军,获得制海权和制空权,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了。
C.结实的王经理的办公桌搬到宽大办公室的中央,再把高背老板椅往办公桌后面一摆,人们立即感觉到一种威严。
D.乐满苍早已娶上一个名叫李媛媛的漂亮的女人,早已住上了一套一百五十平方米的房子,早已处理掉了那辆开了五年的摩托车,换上了价值十多万元的“富康”轿车。


浏览完整试题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保护动物已是人们陌生的话题。人类的发展,也早已达到可以把其它动物玩弄于掌中并主宰它们命运的程度,但当       、         、           、         的时候,人类真正考虑过动物和人在生命意义上的平等吗?
    ①兔子和小鸡成为孩子们的玩物 ②耕作的动物在田间劳作
③老虎服服帖帖地在舞台上表演 ④用于实验的动物为科学献身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②④①③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地球与生命科学交叉形成新高度
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最大进展之一,在于地圈与生物圈相互关系认识的突破,结果是将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提高到一个空间的新高度。
地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并不是新命题。地质学创立伊始,就与生物学结下不解之缘:地质年代便是以生命演化为序的。但传统的生物地层学是建立在化石形态的肉眼鉴定基础之上,难免其片断性和表面性。世纪之交,地球科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正是在这里产生了两者交叉的新层次::地下深处微生物的发现,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的层面上,开拓了全新的研究领域。 
七十年代末“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深海热液活动和热液生物群,说明地球上不仅有我们所习惯的“有光食物链”,还存在着“黑暗食物链”。前者依靠外源能量即太阳能,在常温和有光的环境下,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质;后者依靠地球内源能量即地热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的环境下,通过化合作用(chemosynthesis)生产有机质。甚至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直到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洋底地层,几乎无所不在。生物的分类,也扩展到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地球历史的85%只有前两类组成的原核生物,它们从还原到氧化环境都有分布,在地球系统的时空坐标中占据一大片,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从金属矿到水合物,从火山口到岩溶洞,无处不有微生物的活动,许多原来以为“无机”的地质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其实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默默无声地“耕耘”了四十亿年,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评价。生命演化史的研究很像社会历史,引人瞩目的恐龙、鳞木固然重要,但真的要揭示机理,还非要深入到原核生物不可。全面看来,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它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熟悉的大型生物其实是生态系的顶层,相当于社会史里的“帝王将相”。寻找地球和生命系统演变的规律,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才能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4期)
6.对“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建立在用肉眼鉴定的化石形态基础上的生物地层学,已经显示出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B.地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于是产生了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C.对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原核生物进行研究,标志着地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D.要理解地系统的运作,就要由对大化石的研究转为对地下深入微生物的研究,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将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的最大进展。
B.“深部生物圈”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以前以为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极端条件下的地主,如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海洋底层,分布的生物主要是真核生物。
C.直到今天人们才有可能重新评价原核生物在改造地球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D.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所以人们的研究只要深入到原核生物,就可以探寻出地球地质过程的机理。
8.根据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内容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几千米深的大海,其海底下面几百米深处还有大量原核生物。
B.地层极端条件下的微生物,停靠作用而生存。
C.到目前为止的生物的历史,主要是原核生物如古菌、细菌的历史。
D.深部生物圈的生物指的是深海海底、极地冰山、火山热泉这样的极端条件下的生物。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几年以前,人们由于还没有在“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中获得进展,因此对地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是相互孤立的,人们关于地质年代的判断,难免有片断性和表面性。
B.海洋深部存在着“黑暗食物链”,依靠地热支持,通过化合作用生产有机质,可见原核生物的存活并不需要太阳。
C.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海洋底层这些极端条件下,可能有真核生物存在。
D.许多原来认为“无机”的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原核生物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可见没有原核生物这些生命体,也就没有铜、铁、钙等元素。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 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展开余下试题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①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注释】①会计:张梦得所任官职,管理钱粮财务。
(选自《栾城集》)
10.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以览观江流之胜 胜:胜景,景观
B.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阖:闭藏,消失
C.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遇:遭遇,不幸
D.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濯:洗濯,洗涤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张梦得等人“快哉”的一项是 (    )
①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②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③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④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
⑤有风飒然至者
⑥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②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通过对快哉亭的记叙和议论,对苏轼、张梦得在遭贬之后,能够自放于山水之间和“不以物伤性”的坦荡心胸,表现出赞赏的态度。
B.文中“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一句,颇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神韵,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C.作者的笔触由江水而延伸,文章的境界也随着向幽深的方向拓展,思绪也随之而深化,让人体会到所谓“快哉”的真正含义。
D.文章时而江上风光,时而历史画卷,时而抒情议论,看似无踪可索,其实井然有序,主要原因是用“快哉”二字贯穿了全篇。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3分)
译文:                                                                     
   (2)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3分)
译文:                                                                     
   (3)此皆骚人思士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4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8分)
踏莎行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①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相去?
[注释]①郴江:源于湖南郴县黄岭山,黄岭山即词中的郴山。②幸自:本来是。
南乡子
[宋]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①南金络头②。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释]①戏马台:宋武帝刘裕曾在彭城(今徐州)戏马台作欢宴。②金络头:鲍照曾有诗云“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这里暗指武将。
        两词写作之时,作者都是漂泊之身,正值壮年的秦观流离到湖南郴县,垂暮之年的黄庭坚也流落于宜州,但从词中看,两人表达的情感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词都着一“楼”字。秦词之“楼”在首句,虚写楼台,引起下文,营造凄楚迷蒙的意境,从而表达了词人迷茫、失望、痛苦的心情;黄词之“楼”         (4分)
   (2)两词都写到了“去”。秦词曰“为谁流下潇湘去”,是面对郴江郴山,望水流去,感叹为谁而流离到潇湘去的离愁。诗人运用拟人和设问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现深沉悲凉的情感。黄词曰“万事尽随风雨去”,             (4分)
15.填空。(6分)
   (1)王士祯论宋词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这“易安”就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作者             。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被恩格斯誉为“现实主义大师”,他创作的《          》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2)陶渊明是一位自愿远离官场、回归自然的文人,他追求清高和闲适,“采菊东篱下,
                ”就体现了他的这种追求。李白也有表达类似情感的诗句,如:“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访名山。            ,使我不得开心颜。”
   (3)杜甫漂泊流浪,登高望远,见秋风落叶、大江东去,吟出应景诗句“           ,
                   ,”可见诗人当时的内心是多么的凄凉。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桃红柳绿是故乡
杨泽文
①故乡是什么?面对我生命的降生与出发之地,我常常无言以对。因为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找不到一个富有诗意的答案。
②从生命的终极意义上说,人是经受不住一生漂泊之苦的。所谓四海为家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其隐藏的本质是“没有家”。没有家,没有故乡情结,生命就显得平面和单薄。 
③应该感谢承纳我们生命原初的栖居之地。即便那里惟有的风景或许是一座山岗、一道峡谷、一条小河、一汪池塘抑或一棵大树什么的,但它们毕竟刺激和调动了我们最初的生命意识。它们使我们后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成为一种可能;它们使我们后来滋生故乡意识和萌发离开故乡的勇气;它们使我们的生命永远处在一种回归与放逐的自我完善之中………


展开余下试题  ④不论丰沃还是贫瘠,不论鲜亮还是灰暗,故乡就是故乡,它只能永远让人们交付情感而编织深刻的眷恋。在永恒的眷恋中,我们才有勇气抚慰心灵的种种创伤和人生的种种痛苦。 
⑤从感觉上说,故乡永远处于大地的中央,而自己仿佛是一株远离太阳的向日葵,但总要把花盘转向故乡升起的那轮太阳。蜗居于现代都市的我,免不了要为生计奔波不止,时常像鱼一样游弋在色彩缤纷的大街小巷,远离着日月星辰,远离着花草树木,在喧嚣与躁动中销蚀着岁月,耗费着精力。而故乡则在远方的日渐朦胧中反而变得更加深沉。那源自于遥远的穿透力让人不容置疑和无法拒绝。于是乎开始着手构思如何请好假期,如何打点行装,如何启程,如何撰写好一篇回乡赋。 
⑥我和妻子、女儿是在一个春日融融的三月里踏进故乡热土的。一路上夫妻俩被女儿的种种问话折磨得口干舌燥。那接连不断的“这是什么花呀草呀、那是什么树呀鸟呀”等等诸多问题源自于女儿幼小的求知领域。而在现代都市里,她注定没有机会提出这么多问题。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感到一种难言的隐痛和悲哀。因为我原以为吃穿不愁的女儿是幸福的,可走在乡间的路上时我才感到女儿其实是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一棵弱草,她无法面对真正的大自然,她无法感知山川河流和草木虫鱼。那种从电视荧屏上得来的一切“富有”,是抽象而脆弱得不堪一击的。你看,当我们踏进父母笑脸相迎的老家门槛时,一只小狗猛然蹿出,就吓得女儿躲到我身后尖叫直哭…… 
⑦在故乡,我感到一种实在的澄明与开敞,劳累已久的身心得到滋润和休憩。阳春三月,
故乡桃花盛开,枯柳吐绿。女儿和村童们一道嬉戏在桃红柳绿的乡村景致中,我和妻子则感到了生命中少有的惬意与充实…… 
  ⑧到了归期,我和妻子及女儿告别依依不舍的故乡亲人,酸楚地踏上了归程。途中,女儿问:“爸,你为什么流泪?”“因为爸爸离开家了。”“我们的家不是在城里么?”“噢,对。我们的家是在城里。爸说的是离开故乡。”“故乡是什么?”突然间我心底颤动了一下,女儿终于问到了我思考已久的问题。 
⑨“桃红柳绿是故乡。”面对女儿停步仰望的疑问,我终于随口说出一句平淡无奇的话。想不到女儿眨眨眼笑着往前跳开了,嘴里喃喃地念道:桃红——柳绿——是——故乡。不知为什么,我竟顿然间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 
[选自《经典散文》(2007年版),有删改]
16.“那源自于遥远的穿透力让人不容置疑和无法拒绝”一句中“遥远的穿透力”指的是什么?(4分)




17.文中两次提到“不知为什么”,请分别对其原因简要解释。(4分)
   (1)“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感到一种难言的隐痛和悲哀。”
   (2)“不知为什么,我竟顿然间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






18.第五自然段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妙处?(4分)







19.文章一开头就设问:“故乡是什么?”从全文看,作者所说的故乡究竟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内容探究作答。(6分)




六、(12分)
20.阅读表格,依照要求简明、合理地回答问题。(4分)
    某中学对同一年级的学生“阅读倾向”进行了跟踪调查,不同年度的倾向率调查结果如下: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武侠言情 35% 33% 32%
娱乐休闲 33% 36% 39%
文学历史 14% 13% 11%
时事政治 18% 18% 18%
    [注]每一类内容的“阅读倾向率”均指倾向于阅读某类作品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1)请概括说明“不同内容阅读倾向率”和“不同年度的阅读倾向率”的结果。
   (2)形成这样的阅读倾向意味着什么?简而言之,意味着                        。
21.2007年5月,武大学生“走过高考”巡回演讲团奔赴各地演讲。假如由你主持他们在你校的报告会,请拟写一段开场白或结束语(在选定的答题项目上打“√”)。要求:整散结合,热情洋溢。(4分)
    开场白/结束语:
22.同一文学人物形象往往有许多方面的特征,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评价。请你选取《三国演义》中的某个人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褒和贬两个角度,各写一句话进行评价,要求语言简洁,每句话不超过30个了。(4分)
    褒:                 贬:                    
七、(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散步的时候/我走左边的小路/儿子却故意/往右边大道走去/我说/左边的小路很近/儿子说/右边的宽阔/啊,左右(石亭《左右》)
        “殊途回归”既是平凡的生活现象,又隐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请你根据自己对上面的小诗的联想与感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
   &nbs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武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