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1208
标签:
苏教版
高二
选修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08]
2006-2007学年度高中语文格高韵远的北宋词选读板块试卷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板块一
【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宋初婉约词的特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感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踏莎行( ) 草薰( ) 征辔( )
迢迢( ) 游冶( ) 雨横风狂(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
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
乱红飞过秋千去
3、下列各项中与例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
B、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宴殊《蝶恋花》)
C、绿杨烟外晓寒径,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D、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
4、下列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
B、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C、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而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
D、词的风格往往具有继承性,但北宋前期词的风格却一反唐五代词的精神,以婉约为主流,以抒写闲情逸致和儿女情长的离愁别恨为重要内容。
浏览完整试题
5、文学常识填空
(1)宴殊,字同叔,北宋词人,有《 》及清人所辑《宴元献遗文》。他善于捕捉对自然景物敏锐而纤细的感受,如“一曲新词酒一杯, , ? , , ”(《浣溪沙》);他还善于在景物描写中暗示对人生持有的理性把握,如“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蝶恋花》)。
(2)欧阳修,字永叔,号 、 ,北宋 家、 家。有《欧阳文忠公集》。
【研习探讨】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8题。
破阵子•春景
宴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6、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其作用如何?
7、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8、这首词下片历来备受推崇,许昂霄《词综偶评》中说:“(‘疑怪’三句)如闻香口,如见冶容。”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1题。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9、这首词上下片的描写的抒情主人公是否一致?请作简要分析。
10、上片起三句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下文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1、下片最后两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传唱久远的名句,试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13、过片三句婉曲幽深,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14、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试作简要分析这两句话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层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7题。
踏莎行
宴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什么情感?
16、请将起首三句改写成散文,可适当进行想象和联想。
17、古人作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中哪些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①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 人 为 词 写 有 我 之 境 者 为 多 然 未 始 不 能 写 无 我 之 境 此 在 豪 杰 之 士 能 自 树 立 耳 (王国维《人间词话》)
注释:①可堪:那堪。
18、请给划线部分文字加注标点。
19、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20、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为什么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题。
词境的有限与无限
词体也有其局限性。一般说来,词的篇幅不长。《词谱》所载,最短的单调《竹枝》为14字,最长的《莺啼序》为240字,不比诗歌行数可以无限增多。王国维所谓词“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并云:“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言下之意,词的境界比诗狭窄。词的篇幅短小,是对词境及其表现能力的一种严酷限制。
然而,有限制必有反限制。明王夫之《薑斋诗话》云:“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势’字宜若眼。若不能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方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艺术作品欲于有限篇幅内涵蕴阔远意境,关键在于写出所描绘形象的磅礴气势。诗中最短小的是五绝,尤宜注意于此。词的篇幅亦不足盈尺,但宋代许多杰出词人挥洒其传神妙笔,成功地在这画框里渲染出浩瀚无际、绵邈不尽的景象和情意,激发出读者丰富的联想、杳渺的遐思。这些词的意境,即“长”而“阔”。
展开余下试题
孕蓄无限于有限,以有限体现无限。这是宋代词人创造的艺术辩证法。例如秦观《鹊桥仙》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及“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诸句,概括天上人间的悲喜剧,歌颂地久天长的爱情,由一变到无数,在刹那中见永恒,欢乐中有悲哀,悲哀中也有欢乐。苏轼《送参寥》云:“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王夫之《薑斋诗话》云:“以乐境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鹊桥仙》个中滋味,是哀?是乐?难以分辨,读来但觉意味深长,咀嚼不尽,在时间、空间、情意方面都是无限的。
晚清谭献《复堂词话》云:“侧出其言,旁通其情,触类以感,充类以尽,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言思拟议之穷,而喜怒哀乐之相交,向之未有得于读者,今遂有得于词。”此论旨趣颇有与近代西方接受美学思想相通之处。宋代许多作者努力加深和扩大词境的创作,为这种理论批评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选自《宋词概述》)
21、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引用王国维的话?
22、作者认为词的意境如何才能“长”而“阔”?
23、作者引用晚清谭献《复堂词话》中句子的意图是什么?
24、第三段中作者以秦观的《鹊桥仙》为例,证明了是可以做到“孕蓄无限于有限,以有限体现无限”的。试以一首宋词为例,作简要分析。
【发现创新】
25、古人常借景怀人,请从熟悉的宋词中写出四个例句。
(1)
(2)
(3)
(4)
2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7题。
浣溪沙
宴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有人认为词中“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是理解词人思想感情的关键,词中愁得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说?请作简要分析。
【质疑反思】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板块一答案
1、suō xūn pèi tiáo yě hèng
2、日长:白昼转长。巧笑:美好的笑。盈盈:泪水充溢的样子。危阑:高楼上的栏杆。平芜:平阔的草地。乱红:零乱的落花。
3、D
4、D
5、(1)珠玉词、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昨夜西风凋碧树、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2)醉翁、六一居士、文学家、史学家
6、“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众多意象秀美明丽,足见春色之娇人。
7、主要运用白描手法,展示了古代少女的纯洁心灵。
8、下片写青春少女的小故事。两个东西相邻的少女,在采桑小路上相遇。东邻女伴的笑容引起了西邻女子的疑问,以为是她昨晚作了好梦。问答中才知道原来是今天斗草赢了。“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的生活细节,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点到,与上片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笑从双脸生”一句特写,收束全篇。两个“笑”字,一写笑容晏晏之美,一写笑挂双脸之盛,写出采桑女子明快活泼、天真快乐的形象。
9、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
10、起三句,描绘了一幅清新的郊外游子图,于梅残柳细、草薰风暖之时,信马徐行,何等自在。而紧接两句却写了离愁,其景愈乐,其情愈哀。
11、斜阳已远,而芳草更在斜阳之外;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情景交融,在想象中将怀人之情更进一层。
12、可以是闺怨,也可以有所寄寓,自圆其说即可。
13、“三月暮”点明季节,“风雨”点明气候,“黄昏”点明时刻,三层渲染,流露出无法挽留春天的感伤。
展开余下试题
14、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第三层是花儿在一旁缄默,无言以对。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自然生成,逐次展开,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
15、这是一首借描绘暮春初夏景象,抒写时序流逝轻愁的词。
16、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广阔的郊野,却见绿色已经遍布大地;高台附近,树木已经繁茂成荫,呈现出一片幽深的颜色。
17、“藏”、“隔”写出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逐”突出了室内的“静”。
18、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19、略。
20、从“无我之境”看,实际上就是触景生情。由于这种感情是从外物引起的,好像是从外物那里传过来的,所以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说“采菊”,说“悠然”,“见南山”,显然有个“我”在,可见“无我之境”还是有“我”的。只是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在东篱下采菊时,偶然抬头看到南山的气象很好,看到飞鸟一块回去。飞鸟回去有什么好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把自己的辞官归隐比做“鸟倦飞而知还”,所以看到“飞鸟相与还”,引起了自己的感触,觉得气象很好,是触景生情。
21、引出话题的作用。
22、关键在于写出所描绘形象的磅礴气势,渲染出浩瀚无际、绵邈不尽的景象和情意,激发出读者丰富的联想、杳渺的遐思。
23、指出扩大词境的方法。
24、略。
25、略。
26、是富贵者的闲愁,叹息盛筵不再,美景难留,也有年华迟暮、宦海浮沉的感慨。
同意。以“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叫醒全篇,点清全词主旨。“酒醒人散”四字叙事,表明前五句所写都是起散客去后的岑寂闲静景象,以动态描写衬出“酒醒人散”的岑寂气氛和闲静的心情。燕过、花落、阑影投映的画面之外,衬现着一双神闲气定的目光;疏雨飘洒新荷的细声之中,显露出词人凝神聆听的神态,更写出了词人在这闲静境界中特有的心理状态和情趣。
上一篇:
绵阳市2007级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模拟考试
下一篇:
2007年高考作文题目集锦
标签:
苏教版
高二
选修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06-2007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0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