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1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13]
2007年广西梧州市高三毕业班第三次测试(语文)
  2007年梧州市高三毕业班第三次测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及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缜密(zhěn) 布置 鲜为人知(xiān) 出其不意
B.追溯(sù) 安详 良莠不齐(yǒu) 不落巢臼
C.召唤(zhào) 烦躁 危如累卵(lěi) 一如既往
D.翘首(qiáo) 陨落 相形见绌(zhuō) 浊浪涛天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有些商家为了促销,利用有歧义的语言来误导消费者,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实在不足为训。
B.同学们都已完成任务回家了,只有我还在七手八脚地忙碌着。
C.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出色完成任务。
D.他是一位文学造诣高而且勤奋写作的作家,他创作的小说连篇累牍,脍炙人口。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自从打出招聘王小丫“魅力搭档”的广告后,应聘者达到4000多人,其中包括30位博士生也去一显身手。
B.影片《生死抉择》是一部给人以强烈震撼和深刻警示的反腐倡廉的文艺作品,是党风廉政建设的生动教材和重要措施。
C.中国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兴建新的燃煤发电厂,已有的137家燃煤发电厂也被勒令在2006年之前采用环保技术,否则将会受到处罚。
D.由于自然和人类的作用,使地质遭到很大的破坏并由此引发严重的灾害。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庄园是如此辽阔、深邃,与其说是庄园,还不如说是原始森林。真的,在这儿,                        这是典型的俄罗斯森林。
① 到处是遮天蔽日的茂密森林,你很少看见村舍和农田。
② 你很少看见村舍和农田,到处是遮天蔽日的茂密森林。
③ 那粗壮高大的橡树、枫树,纤巧秀丽的白桦和白杨树,还有像一团团火焰似的长满了红果的山楸果树,
④ 那纤巧秀丽的白桦和白杨树,粗壮高大的橡树、枫树,还有长满了红果的山楸果树像一团团火焰似的,
⑤ 组成了一幅森林画卷,浩瀚似海,雄伟壮丽,幽深迷人。
⑥ 组成了一幅浩瀚似海、雄伟壮丽、幽深迷人的森林画卷。
A. ①③⑤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公布了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昆曲入选。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付出了时间的代价。1927年才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遗产公约,当时主要指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简称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


浏览完整试题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急剧消亡和流变。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开始把保护口传的民间文化遗产提到了议事日程。《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指出:“列入《名录》的必须是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
      围绕着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我们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如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皮影戏、面花等,还有南方的傩戏、苗族刺绣、藏族口传史诗《格萨尔》和蒙古长调,都蕴含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
      口头文化传承是一个充满人性活力、有着独特思维的传统,是一个具有真正文化时空含量的传统。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一旦消失,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同时也应大力提倡文化环保。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在民间,许多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时代通过积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我们应当去打破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态文化、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之间的隔阂,打通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深层关联。
 5.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说明,正确的一项
A.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民族一致认同的传统杰出工艺及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
等文化形式。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世界各民族已经失传和正在失传的各种传统文化的总和。
C.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
D.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遗产,一旦消失,是不可再生的。
6.下列分析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得到全世界关注”的原因的一项是
A.对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
B.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许多民族来说,是本民族的文化之根,是维系生存的生命线。
C.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人类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
D.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同时也应大力提倡文化环保。
7.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A.一个民族的无形文化的迅速消亡与流变,势必影响该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可持续发展。
B.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人的物质消费方式也受到强势文化的较大冲击。
C.中国一些民间曲艺形式,如东北二人转、天津快板书、粤剧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D.只要打通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深层关联,就能够保护好汉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姿仪瑰秀,有器识。历右司员外郎。出为蕲州刺史,尝录囚,囚或白:“父母在,明日岁旦不得省,为恨。”因泣,元膺恻然,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吏白“不可”,答曰:“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如期而至。自是群盗感愧,悉避境去。元和中,累擢给事中。拜鄂岳观察使。尝夜登城,守者不许。左右曰:“中丞也。”对曰:“夜不可辨。”乃还。明日,擢守者为大将。未几,入拜尚书左丞。度支使潘孟阳、太府卿王遂交相恶,上乃除孟阳散骑常侍,遂邓州刺史,诏辞无所轻重。元膺上其诏,请明枉直,以显褒惩。江西观察使裴堪按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贿,不覆讯而贬。元膺曰:“观察使奏刺史,不加讯,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后拜东都留守,都有李师道留邸,邸兵与山棚谋窃发,事觉,元膺禽破之。始,盗发,都人震恐,守兵弱不足恃,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意气闲舒,人赖以安。东畿西南通邓、虢,川谷旷深,多麋鹿,人业射猎而不事农,迁徒无常,皆矫悍善斗,号曰“山棚”。权德舆居守,欲羁縻之,未克。至是,元膺募为山河子弟,使卫宫城,诏可。改河中节度使。时方镇多姑息,独元膺秉正自将,监军及中人往来者,无不严惮。入拜吏部侍郎。正直立身,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体。以疾改太子宾客。居官始终无訾缺。卒,年七十二,赠吏部尚书。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 如期而至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 明日岁旦不得省,为恨       ② 此三者,吾遗恨也
C.① 累擢给事中                 ②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D.① 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②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吕元膺“正直”的一组是             
① 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         ② 上其诏,请明枉直 
③ 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④ 坐城门指纵部分,意气闲舒,人赖以安   
⑤ 独元膺秉正自将               ⑥ 居官始终无訾缺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余下试题A.吕元膺任蕲州刺史时,不顾属下反对,在大年初一将囚徒释放回家探望父母,而这些囚徒也很守信用,如期而返,境内的盗贼深受感动,主动离开了蕲州。
   B.吕元膺任鄂岳观察使时,曾在夜间想登城巡视,守城人认为夜间辨认不清身份,不许他登城,元膺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提拔他做了大将。
   C.吕元膺任尚书左丞时,度支使潘孟阳与太府卿王遂两人闹矛盾,关系紧张,他就安排孟阳做了散骑常侍,王遂做了邓州刺史,在公文中并不明确指出谁是谁非,成功地化解了二人的矛盾。
   D.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邸兵与山棚人阴谋叛乱,守军势力孤弱,人们惶恐不安。面对危急的形势,吕元膺坐在城门上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很快稳定了局势,平定了叛乱。
2007年梧州市高三毕业班第三次测试
语 文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4页,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4分)
译文:                                                                                                                                                 
(2)观察使奏刺史,不加讯,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6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两首送别诗分别写了“烟花三月”“红叶青山”这样的明丽之景,这样写各有什么妙处?(4分)
答:                                                                      
                                                                           (2)赏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4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                    。
君不见青海头,                          ,                         ,
                           。(杜甫《兵车行》)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回家的花朵        李雪峰
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像一坨坨的细碎阳光,金黄在春天湿漉漉的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地气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纷乱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在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一片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幽绿苔藓的墙基或台阶缝隙里、或者那些生满了蓬草的残墙败垣上。 
    蒲公英开了,它的花期很长,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它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当它们仍像一簇簇微微燃烧的火苗黄茸茸地亮着的时候,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就也沉沉睡去了,村庄也沉沉地睡去了。
    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黄茸茸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放在两个简陋的竹筐里,或是散乱地挤在一个个肮脏得已看不出颜色的蛇皮袋子里,在村庄女人们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市声或那一条一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展开余下试题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粘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都常常会买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洗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吃食,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命的自然气息。
    它们和许多的人一样,从乡村来却再也回不到那弥漫着泥土腥香气息的乡间了。
    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120多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转眼就二十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一个临近不惑的人。我也常常掏几角钱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我家的墙壁上,常常挂几束已经风干的蒲公英,或在院子里晾晒一些还带着薄薄一层乡间水气的湿漉漉的蒲公英。
    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的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已经被霜蜇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湿润的泥土,许多的蒲公英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甚至黄豆般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晾晒。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开花了,那金黄色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地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簇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粒粒淡定的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
    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那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一朵朵白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一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从竹筛里沸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高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一缕的风飞走了。
    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草或一棵树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又将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又点燃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那生育和养育我们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灵魂或许是不会流落的,它既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不管岁月多么地苍凉,不管脚步多么地遥远,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地漫长,不管生命是多么地沉浮,但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一粒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一声苍老的召唤里……     
 (选自《散文选刊》2006年第7期,有删改)
14.本文描写的“蒲公英”有哪些特点?(4分)
   答:                                                                      
                                                                           
15.在“重又点燃自己的乡野或田园”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点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7年广西”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1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