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模拟卷

阅读:1168  
标签:语文版 九年级 必修四 中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68]
大安三多寨语文中考模拟题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20分)
1. 选出加线字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 惴惴 踹开 端丽 喘气
B. 磋商 蹉跎 差使 嗟叹
C. 妖娆 阻挠 侥幸 富饶
D. 玷污 粘贴 请帖 沾染
2. 下边词语中有六个用错的字,把错字和正确的字写在方格里。
知迷不悟 掩旗息鼓 置之度外 挑拨离间 来势凶凶
贪脏枉法 锐不可挡 辩伪去妄 声色俱厉
错别字            
改正            
3.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B. 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C.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D. 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就是从这里来的。
4. 依照下列句式造句。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没有……不……,没有……不……
造句:
5. 下面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通过“三讲”教育,使县委领导班子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县委书记王化成带领机关干部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帮助农民解决脱贫致富。
改正:
6. 根据情景,合理想像,填上适当的语句。
考完试,我正想回家过一个愉快的暑假,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向健壮如牛的我突然病倒了,而且校医怀疑是先天性心脏病。
同学们都回家了,我孤单单地待在学校里,感到如此无助和绝望。
是你,班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0字以内)终于,全面检查结果出来了,否定了校医原来的诊断。
拿到诊断书,我激动地握住了班长的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字~30字之间)
7. 根据下文的内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
北京市首次试行的春季高考21日封场,紧接其后,研究生全国统考22日正式开场。所不同的是,后者的竞争比前者激烈得多。22日,全国有60万考生参加2000年的研究生统考。据了解,这是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最多的一次。有关人士称,这是一次空前的考场“拼杀”。
一句话新闻:
8. 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顺手,诚如杜甫所说“□□□□□,□□□□□。”
9. 《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10. 改革开放是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前进的道路荆棘丛生,困难重重,但正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所说:“□□□□□□□□,□□□□□,□□□□□”,因此,我们充满信心。
11. 《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的句子是:□□□□□□。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50分)
[文言文阅读]
(一)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1. 解释语段中加线的词:


浏览完整试题好:___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___
2. 翻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语段中作者除引用孟子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联系全文分析,语段表明了苏辙什么意愿?对此,你有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我们学过的孟子文章中,任选一个你欣赏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写出两个含“至”的成语,成语中的“至”要与“思之至深”的“至”意思相同。
成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7. 林语堂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请把选文中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例子抄在下边。
(二)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1. 依据加线词在文中的意思,各组一个成语。
①北顾黄河之奔流( )
②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说:“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一)散文阅读
美在何方
陈村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泼的感觉神经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
不过,我不能总是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审美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是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慷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沉甸甸的忧伤。
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下一点气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有燕在双飞,人就立得更孤独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需要心情。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仅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
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中,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循现实压力的港湾。美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牦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力指出一个具体的美,即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想。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是多余的。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荼的节目呢?这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那时我还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就是了。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觉悟。
1. 本文题目是“美在何方”,作者认为“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二段末句说“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是怎样得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三自然段表述了作者对“城市之美”怎样的看法?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大量引述了古代著名诗人的著名诗句,请你写出其中两位的姓名及其生活的朝代。
诗句: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人。
诗句: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人。
5. 文章末段中,作者称他“很多年以前”的一次经验为“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觉悟”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展开余下试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本文对你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语句谈一谈。(谈一个方面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说阅读
选拔最优秀的儿子接班
李景田
道光爷终日为国事操心,心力交瘁,渐渐地觉得有些力不从心,每逢上气不接下气地喘息之际便想到后事:祖宗留下这偌大基业,交谁合适呢?
儿子们个个长得溜光水滑儿的,可细细品味又各不相同,若能将他们的长处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好了……
皇帝爷脑瓜一热,将众皇子召到膝下,命他们南苑射猎,许诺说成绩突出者有赏。
皇儿们去后,道光爷独自沉思:如今内忧外患,国事维艰,无顶天立地的丈夫气概,难掌这万里江山。今日看哪个猎获得多,日后就把那颗大印传给谁。想到这里,道光爷心里直扑腾,他闭了双眼,面对苍天,默默地等待神灵的裁决。
道光爷常常遇到棘手的问题,自己一时拿不定主意,就祈请上苍帮忙。立储是件大事,请老天爷帮助拿个主意是再高明不过的办法了。想到此,道光爷的心渐渐放松。
外面的世界已是春暖花开,万木复苏,天高地阔,绿草如茵。众皇子不负大好春光,各率从人,扬鞭催马,往来突奔。猎场中人喊马嘶,弓响箭飞,一片欢腾景象,惟独四皇子奕 约束从人,只准束手旁观,不得驰射。
众皇子率从人手提山鸡野兔,马驮獐狍麋鹿,向父皇报功,奕 双手空无一物。
道光爷有些不悦,责问道:狩猎一天,你一无所得,怎么如此不中用?
奕 说:“儿臣再不中用,也不至于狩猎一天不得一物。儿臣考虑到眼下正是鸟兽孕育的时候,杀了一个便是杀了两代,儿臣不忍因与众兄弟争胜而去伤害生灵。”
道光爷从善如流,知过必改,绝不因自己位尊九五就固执己见。他觉得叫儿子们去狩猎是自己考虑不周,只想到事物的一面而忽略了事物的另一面。于是,他转怒为喜:想不到你竟如此大度,有如此仁爱之心。
道光爷暗自思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能驰骋疆场固然好,但政治思想才是做人的根本。看来我大清江山后继有人了。
没有旁人在一边说三道四的时候,道光爷说话是算数的。既然说过了成绩突出者有赏就得赏,于是便重赏了猎获最丰富的奕 ,但在他心中,已经将万里山河赏给仁慈善良的奕 了。
奕 已窥透父皇隐情,心中暗喜,但他在父皇和兄弟们面前不露声色。
回到寝宫,奕 兴奋不已:宰他一百只嫩嫩的小雏鸡,给我软软地炖了,再上一坛好酒!
奕 吃小鸡的肉,嚼小鸡的骨头,吮吸小鸡的血髓,就着酒,觉得很有滋味。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2年第5期
1. 说说如何将本文划分为两个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刻画道光帝时,作者运用最多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什么?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三至四个短语概括奕 的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最具讽刺意味的地方在哪里?它讽刺和鞭挞的究竟是什么?(理解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并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说明文阅读
今夏,地球为什么“高烧”不退
①今年六月以来,大范围的高温干旱持续不断。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罕见的热浪夺走了2000人的生命。印度许多地区的最高气温超过了45℃,巴基斯坦的最高气温一度攀升到53℃,首都伊斯兰堡的最高气温也连续数天保持在43℃。在瑞士,6月份平均气温创近250年来的最高记录。在中国,长江以南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大部分地区35℃以上的高温日数达25天~31天,有些地方最高气温达40℃~43℃,不少地方最高气温屡破纪录。与此同时,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8成。特别是7月以来,有的地区降水量甚至不足10毫米,造成一些城镇限量供水。
②地球“高烧”,原因何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等气象专家撰文称,大气环流的异常是一个直接的影响因素。
③专家们认为,印度半岛本应于6月上旬开始的季风雨季明显延迟,直到6月中旬,仅在西南沿海的部分地区有少量降雨,大部分地区连续数月降水严重偏少。其间,印度半岛上空持续被东进的伊朗高压所控制,干热的西北气流造成了持续的干燥酷热天气。
④在欧洲,一个较强的高压脊稳定在欧洲中南部上空,使该地区热浪不断。同时,我国华南、江南地区高温天气的持续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它是影响我国夏季雨带变化和高温天气的主要因素,与热带气旋、江淮梅雨、暴雨以及持续性高温高湿天气关系极为密切,它的强弱、进退对我国雨带活动及旱涝分布起着决定作用。从6月底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一直盘踞在江南、华南上空,稳定少动,使得该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微弱,天气晴朗,阳光照射极为强烈且日照时间长,气温自然居高不下。
⑤科学家研究发现,最近100年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最近20年是过去100年中最暖的。地球正在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气象组织有关专家也称,今年在北半球30多个国家出现热浪,导致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其根本原因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密切关系。
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气候诊断专家翟盘茂则认为,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出现是否与全球变暖有关,现在还不能贸然下结论。翟盘茂说,全球变暖主要体现在冬半年(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有两个最明显的证据:一是霜冻日数的下降,二是极端冷的天气事件的显著减少。然而,全球极端暖的天气事件并没有出现和它们相对应的增加趋势。虽然我国南方今年极端高温现象确实十分异常,但从过去50多年的变化来看,35℃以上的高温日数没有出现明显增多的趋势。因此,这种高温天气很可能只是一种主要受自然原因支配的年际变化的表现。
⑦专家认为,不管今夏高温与全球变暖有没有直接联系,全球变暖的确会导致某些极端气候事件更加频繁地发生,今年的普遍高温对人类是一次警示,它将引导人们深入地思考极端天气事件与全球变暖的关系,引起国际社会的足够重视,从而采取实际行动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
1. 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结构来看,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地球”高烧”,原因何在?”起___________的作用,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分析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在中国,长江以南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大部分地区35℃以上的高温日数达25天~31天,有些地方最高气温达40℃~43℃,不少地方最高气温屡破纪录。与此同时,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8成。
①此段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进行形象生动的说明。
②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其中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你析下面句中的加线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因此,这种高温天气很可能只是一种主要受自然原因支配的年际变化的表现。


展开余下试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对高温天气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多种猜测和解释,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请根据你所了解的物理或化学方面的知识,试分析“全球变暖”这一现象产生的其他原因,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至少说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议论文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 表述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B. 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 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就能有所发现、发明、创造、前进。
D. 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 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
A. 举例论证 B. 对比论证
C. 类比论证 D. 引用论证
3. 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三自然段中加线的“发现者”与“创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换,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三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在这句话中,“这样的事”是指怎样的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上题中提到的“这样的事”,除了文中已列举的事例外,你还能举两例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写作实践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老骆驼在垂暮之年,又一次穿越了号称“死亡之海”的千里沙漠,凯旋归来。
马和驴请老英雄去介绍经验。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老骆驼说,“认准目标,耐住性子,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到达了目的地。”
“就这些?没有了?”马和驴问。
“没有了,就这些。”
“唉!”马说,“我以为它能说出什么惊人的话来,谁知简简单单,三言两语就完了。”“一点也不精彩,令人失望。”驴也深有同感。
是啊,人生中的这些“不精彩”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可是,正是由于这些“平凡”、“不精彩”,才孕育了成功与伟大。
请以“感受平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文体自选(除诗歌外),题目自拟。
 
【试题答案】
第一部分
1. A
2. 知—执 掩—偃 凶—汹 脏—赃 挡—当 辩—辨
3. B
4. 略。
5. ①删去“通过”或“使”。
②删去“解决”或在句末加“的问题”。
6. 主动推迟了回家的日期,陪着我去医院接受检查治疗。谢谢你的鼓励和关心,帮我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日子。(意思对即可)
7. 22日,全国60万考生参加2000年研究
标签:语文版 九年级 必修四 中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大安三多寨”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6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