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174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74]
星子中学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星子中学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试题
高二语文
第Ⅰ卷(共40分)
一、(每小题2分,共32分)
1. 下列加点词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愆期(qiān)    遗施(weí)     机杼(zhù)     阡陌(mò)
B. 苗裔(yì)      悯然(mǐn)    豆蔻(kòu)     荠麦(jì)
C. 謇謇(jiǎn)    契阔(qì)     初霁(jì)      黍离(shǔ)
D. 纨素(wán)     吐哺(bǔ)     浣女(huàn)    怆然(chuàng)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山清水秀    深思慎取    披荆斩棘    如弃草芥
B. 忧劳兴国    文过是非    金戈铁马    惊涛拍岸
C. 夙兴夜寐    智力孤危    晓风残月    雕栏玉砌
D. 逸豫亡身    理固宜然    舞榭歌台    漂沦憔悴
3. 依次填入下列诗句括号处的关于“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      )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②(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③(      )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④ 小楼一夜听(      ),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⑤(      )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⑥ 风乍起,吹皱一池(      )。(冯延巳《蝶恋花》)
A.春风  春色  春城  春潮  春江  春水
B.春风  春花  春江  春雨  春潮  春色
C.春潮  春花  春色  春风  春水  春雨
D.春潮  春色  春城  春雨  春江  春水
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C.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D.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银汉水清又浅,相隔那么近,可是牛郎与织女不能相会,揭示出愿望和现实的矛盾。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既有比,又有兴,写出女主人公婚姻生活的变化,激发联想,更富感染力。
C.“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日月飞快地运行不停留啊,春天和秋天依次替代。而面对时间飞逝,诗人无所作为,深感悲观消沉。
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子里的鸟怀想往日的树林,养在池塘里的鱼思念从前的深潭。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情。
6.从词的风格流派看,选出不同的一项: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D、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浏览完整试题7. 于良史的五律《春山夜月》的八句诗恰当的排列顺序是:
①欲去惜芳菲   ②南望鸣钟处  ③赏玩夜忘归   ④掬水月在手   
⑤春山多胜事   ⑥兴来无远近  ⑦楼台深翠微   ⑧弄花香满衣
A.③⑤②④⑧①⑦⑥
B.⑤③④⑧⑥①②⑦
C.⑤⑥①③④⑧⑦②
D.⑥⑤③②⑧④⑦①
8.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景象,这个传统节令是: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重阳      B.七夕      C.中秋      D.元宵
9.下面划线四句已被打乱,重新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①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②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③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④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A ④③②① B ①④③②
C ①③④② D ③②④①
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回答问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10.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陶渊明诗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他的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大的是田园诗,《归园田居》属于田园诗一类。
B.作者在诗中描绘了田野、方宅、草屋、桃李、榆柳、炊烟、鸡鸣、狗吠等意象,构成了恬淡清雅宁静安谧的意境。
C.诗人巧用比喻,将官场比作网、樊笼,自己比作羁鸟、池鱼,写出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与批判。
D.这首诗作者用词工丽、景物色彩鲜明、情感真实,体现了陶渊明朴素自然、意境淡远的风格。
11.对下列古诗句中红字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抚剑悲歌,纵有杜康,可能解忧?为修名不立,此生易老;古心自许,与世多尤。平子诗中,庾生赋里,满目江山无限愁。关情处,是闻鸡半夜,击楫中流。     淡烟衰草连秋,听鸣,声声相应酬。叹霸才重耳,泥涂在楚;雄心玄德,岁月依刘。梦落莼边,神游菊外,已分他年专一丘。长安道,且身如王粲,时复登楼。 
12.下列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是                  
A.词中用了晋文公和刘备的典故,用来表明作者对统一天下英雄的期盼。 
B.“梦落莼边,神游菊外”表达了作者浓浓的乡思和对仕涂的厌倦。 
C.这首词的中心内容是咏愁。 
D.“为修名不立,此生易老;古心自许,与世多尤”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读杜甫诗,完成13-14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4.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15-16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这是李清照晚期作品,自被宋颠覆之后,诗人连遭不幸,晚景凄凉。 
15.对这首词词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上片前二句写出天将破晓时海天茫茫的景象。星河,即银河;帆,即帆船。 
B.上片后三句写梦境中又回到天帝住的宫殿,天帝热情地问自己要到什么地方去。 
C.下片前二句中,嗟,意为慨叹;谩,通“慢”,逐渐;惊人,与“语不惊人死不休”中“惊人”意同。 
D.下片末句中,蓬舟即小船;三山,传说中的仙山,“海客谈瀛州”中“瀛州”即三山之一。 
16.关于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这首词中,诗人通过对梦境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的感慨,表现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在表现手法上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相似之处。 
B.这首词前二句写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观,句中嵌入几个动词,更绘景如活,动态俨然,尤其“转”“舞”二字,还写出了诗人风浪中行船的感受。 
C.《离骚》中有“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句子,苏轼词也有“我欲乘风归去”句,诗人巧妙地化用其意,简净自然,浑然去迹。 
D.李清照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词风清丽婉转、幽怨凄恻。有人在评论这首词时说:“此绝类苏辛,不类《漱玉集》中语。”这种说法失之偏颇。 
二、(每小题2分,共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20题。 


展开余下试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蕃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觗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览·唐纪八》) 
  注:①款:至,到。  ②鱼龙曼延、角觗:均为古代杂戏名。  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A.①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②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①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②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①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  ②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①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②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诌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20.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第Ⅱ卷(共80分)
三、(16分)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22.在横线上默写原句。(每小题2分,共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
23.写出下列名言名句的上句或下句。(每小题1分,共4分)
(1)执子之手,            。(《诗经•邶风》)
(2)                 ,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3)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4)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四、(14分)
2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                                                                              
                                                                                   
25.按要求填空。(每空2分,共4分)
苏轼小时候写过两句诗叫:“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二句诗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后来他把它改了,在这对联的上下联前都分别加了两个字,使两句诗的思想境界和情趣截然不同。请问他分别填了什么字?


展开余下试题(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五、(50分)
26.唐诗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宋诗说:“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作文,自选体裁,诗歌除外。
附答案:
1-20:cbdcc abcbd abccc dcbcb
21.(1)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2) 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
22-23.略
24.(1)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5.(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发愤”作“发奋”亦可. (59.62.138.127)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星子中学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7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