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中考试卷
阅读:1165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65]
《曹刿论战》2007年四套中考题汇编
《曹刿论战》2007年四套中考题汇编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敢专也( ) (2)忠之属也( )
(3)遂逐齐师( ) (4)阻而鼓之( )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2007年江苏镇江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甲]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彼竭我盈 ( ) (2)望其旗靡 ( )
浏览完整试题
(3)臣之妻私臣( ) (4)今齐地方千里( )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0.[甲][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 ”和“ ”;[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 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 ”。
21.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2007年山西临汾卷)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释】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 鼓:
(2)既克,公问其故 克: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20.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乙]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2007年河南非实验区卷)
(四)阅读与探究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 ②令:限令。 ③疏军:撤兵。疏,散、撤。 ④谍:刺探军情的人。 ⑤信:信用。 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 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11.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乙文中的“ ”这一句。
(2007年湖北四市仙桃、潜江、江汉、天门卷)
《曹刿论战》四套中考题参考答案
(一)2007年江苏镇江卷
12.(1)独自 (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3)追赶,追击 (4)击鼓(进军) 13.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14.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15.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教;泓水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 16.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楚人未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二、2007年山西临汾卷
18.(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2)倒下 (3)偏爱 (4)“方圆”或“纵横” 1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 20.故克之 故逐之 设喻(类比) 王之蔽甚矣 21.参考答案:(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2)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三)2007年河南非实验区卷
17.(1)击鼓 (2)战胜 18.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20.(1)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2)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3)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
(四)(2007年湖北四市仙桃、潜江、江汉、天门卷)
8.(1)参与 (2)离开,离去。 9.B 11.(1)远谋 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 (58.50.106.55)
上一篇: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课文高考题型检测
下一篇:
江苏省洪泽中学2007-2008高二第一次段考试卷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试卷
相关:
关于“曹刿论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6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