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277
标签:
粤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77]
2008届广东省清新县风霞中学高三月考试卷
2008届广东省高三月考试卷
语 文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脾脏 睥睨 奴婢 无裨于事 筚路蓝缕
B.沮丧 举觞 啮噬 含英咀华 觥筹交错
C.削弱 刀鞘 稍息 惟妙惟肖 悄然无声
D.屏弃 骈文 禀性 大腹便便 秉烛待旦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年五月游颐和园,华天丽日,殿阁巍峨,泛舟昆明湖上,水光潋滟,岸柳阴阴,秀色可餐。
B.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既要重视知识和能力,又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为二者休戚相关,同样重要。
C.西樵山上的怪石,有的像猴子,有的像雄鹰,有的像盛开的莲花……生动活泼,巧夺天工。
D.这幢楼房已经修建二十多年了,墙已有点倾斜,居民都盼望拆旧房建新房,这真是墙倒众人推。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谁来当我们出版社的编辑?直到现在还没有人知道。
B.去年,这家工厂出现以上这些情况,是工厂领导故弄玄虚?还是有意疏忽?或是另有其他什么原因?
C.“请您说说,中国民歌为什么会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呢?”我问。“据我看,”陈先生说,“那是因为中国民歌的旋律和表达的情感能感动人。”
D.“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这句话,渲染出了一种阴森森的气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些年来,不少地方只图眼前利益,乱砍滥伐,破坏森林资源,造成了人与自然发展不协调。
B.这种跨国境的运作模式不但在人才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国际化双向选择的桥梁,也为中国本土人才市场建立了全新的发展领域。
C.事实早已证明: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坏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好自己。
D.如果与病禽有过接触,出现感冒样症状,应当马上去医院就诊,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浏览完整试题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旦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注】这篇赠别的序文作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当时韩愈34岁,到京城谋职。自从贞元八年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汲汲于仕进,却始终得不到重用。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 便:轻便,轻盈。
B.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 辟:法律。
C.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形势:权势,地位。
D.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徜徉:徘徊,彷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B.清声而便体 处污秽而不羞
C.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D.盘之阻,谁争子所 隐者之所盘旋
7.以下各项全都属于李愿隐居盘古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 )
①宅幽而势阻 ②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
③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④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⑤触刑辟而诛戮 ⑥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
A.①②③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②④⑤⑥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主旨是歌颂隐居之乐。
B.作者借李愿之口,描绘出三种人:一是达官贵人,一是山林隐士,一是钻营小人。通过对比,作者对达官贵人和钻营小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一首古歌的形式,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一些欣羡之意和对友人时乖命蹇的同情之心。
D.全文采用骈散结合的文笔,抒情意味很浓,作者愤懑情绪的宣泄随处可见。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3分)
(2)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3分)
展开余下试题
(3)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和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位作者在寻觅春天的方法上有所不同,请找出相关的两句来。(2分)
(2)上述诗、词反映的作者感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作答,全选则按前三题计分)(6分)
(1)鼎铛玉石, ,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
展开余下试题
(《论语》六则)
(3)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一15题。
上一篇:
滨湖中学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题
下一篇:
安徽省临泉一中高二语文质量检测试题
标签:
粤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2008届广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7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