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部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曲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是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仅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支撑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能见到它的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如果只就故事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未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洪升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未必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兰姆(Lamb)的《莎氏乐府本事》未必不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但是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远非他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所可比拟。我们读诗,须在《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之中寻出《长恨歌传》、《会真记》和《莎氏乐府本事》之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或者崔颢的《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里面也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多么简单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我所做得出,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的“趣味”。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6.下列对文章开头提到的“诗的特质”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 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 B. 小说和戏剧里面有趣的故事。 C. 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和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D.是“花架”上的“花”,即指“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 7.下列对作者提倡青年读诗的目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消除对于小说戏曲的佳妙处的隔膜。 B. 超越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从而达到“真能欣赏文学”的境界。 C.从读诗入手,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D. 能欣赏诗,就能看到小说、戏剧中故事以外的诗。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的原因是他在欣赏时仅停留在满足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这一层面。 B. 故事只是文学作品中最粗浅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搭成花架的枯树,不值得一读,喜欢读故事,就是没有趣味。 C.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和崔颢的《长干行》两首诗所写的故事都很简单,但语言简朴而隽永,非常富有诗的情趣。 D. 文末的“趣味”是指对于诗中的情趣以及表达这种情趣的艺术方法的了解和爱好。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流小说家是不大会讲故事,但所讲故事中又有诗的人。 B. 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分别比《长生殿》、《会真记》、《莎氏乐府本事》要高出许多。 C. 《长干行》故事后面的情趣在于:抓住一个他乡听乡音的人生场景,用这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漂零异乡的孤苦的内心世界。 D.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赏诗的人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切的了解。 三、(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段文言文,回答10-12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①献诗,瞽②献曲,史献书,师箴③,瞍赋④,矇诵⑤,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⑥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⑦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①〔列士〕古代一般官员称“士”,此为总言之。列,众、各。 ②〔瞽(gǔ)〕没有眼睛叫瞽。古代乐官都由盲人充任,这里指代乐官 ③〔师箴(zhēn)〕乐师向王进箴言,用来规谏王的过失。 ④〔瞍(sǒu)赋〕盲人朗读讽谏的文辞。瞍,没有眸子的盲人。赋,朗诵。 ⑤〔矇(méng)〕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这里也是乐官。 ⑥〔耆(qí)、艾(ài)修之〕年高望重的人修饬整理各种意见。耆,六十岁的人。艾,五十岁的人。这里指国王的师傅。 ⑦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的土地。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厉王虐,国人谤王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B.庶人传语,近臣尽规 规:规劝、劝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