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6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3]
2008届直击高考语文试题
  2008届直击高考语文试题
                         (命题教师:璧山中学研究员、特级教师巫正鸿)
语文试题卷共  页。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至11题为选择题,33分;第12至22题为非选择题,117分。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庚(gēn)寅     憔(qiáo)悴        纤(qiān)细        渚(zhǔ)清沙白
B、便(biàn)言       嘉(jiā)宾          吐哺(pǔ)          纶(guān)巾 
C、迁谪(dí)         攒(zuán)射        樯橹(lǔ)          靡(mǐ)日不思
D、贿赂(lù)         蓦(mò)然          剡(shàn)溪       天寒地坼(chè)
2.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的是
A. 随声附合 大声疾呼 匪夷所思 声明雀起    B. 各行其是 良晨美景 翻云覆雨 豆蔻年华
C. 闻过饰非 无计于事 搔首踟躇 雕栏玉砌    D. 意气相投 大有裨益 不落窠臼 斐然成章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再创作。
B.北京奥运会主会馆“鸟巢”钢结构主体工程开始合龙,此举标志着设计新颖、造型独特的钢结构工程进入倒计时阶段,也标志着这一抽象的、别致的建筑,通过中国建筑工人的巧手正在变为现实。
C.出于对广大农村学生进行课外写作辅导,中国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批关于写作的新书,希望大家积极购买。
D.澳大利亚人麦士数十年来在许多厕所的门上画了彩画,给人们增添了生活情趣。他去世后,群众虽然很怀念他,但艺术界却不把他列为艺术家。
4.下列标点用法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
B.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   
条路。
C.文天祥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祖冲之很早就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说,他从小就“专政数术,搜
炼古今”。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地图上的长城
长城既不是自然的地貌形态,也不是人类的聚落、交通线,但无论是画人文政治地图,还是画环境资源地图,都要习惯地标上它。看来,长城已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样“基本”的东西。
中国人画长城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翻检一下古代的地图,发现宋代的一幅《华夷图》上已经有了长城。《华夷图》是刻在一块石版(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上的,石版的另一面还刻有一幅《禹迹图》。两幅图为同一年(1136)所刻。奇怪的是,《华夷图》是倒刻,即头朝下的,研究者据此认为这块图石不是供人观览的图碑,而是供印刷用的图石。两幅图面貌很不一样,河流、海洋的画法大为不同,可能有不同的来源。《禹迹图》上没有长城,《华夷图》上则不但华北有长城,西部的居延也有长城(这是汉长城的一段),符号取城墙上的垛口状,一看就明白。《华夷图》是现在所见最早的标有长城的全国地图之一。有学者推测,《华夷图》很可能是根据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绘制的,但贾耽的《海内华夷图》早已失传,上面有没有长城,已无法确知。在今日尚存的其他宋代全国地图上,大多也画长城,如《历代地理指掌图》,包含40多幅,几乎张张画有长城。看来,地图上画长城的做法,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定型了。


浏览完整试题宋代并不是一个修建长城或利用长城进行防御的朝代,但宋人的地图上却普遍出现长城,这说明什么?长城是一样人类遗迹,绵延甚远,跨越巨大空间;地理表现直观而强烈,绘制地图的人几乎无法回避它,这可能是地图上出现长城的基本原因。对前朝留下的老长城,宋人时有感慨,“三朝幸望人倾祷,寿与长城俱老”(吴则礼《绛都春》)。又说:“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黄中辅《念奴娇》)宋人面对老长城,又不仅仅是怀古,北方“胡马”(女真人)威胁犹在,两宫(微、钦二宗)幽陷未安,宋人希望长城“活”起来,以限胡马而雪破国之恨。据说南宋选德殿御座后金漆大屏的背上也有一幅《华夷图》,上面如果也绘有长城,则其意义之大就更加可观了。
传世的金朝《陕西五路之图》及后来之明清各朝的地图都有画长城者,渐成一种不易的传统。长城的军事地理作用在中国历史中时兴时灭,有些王朝没有修筑也没有使用过长城,但有关长城的知识、议论,借助长城而抒发的北方边塞情感,如同长城的遗迹一样,从没有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一直活在中国人的心头。从地图的技术角度说,长城的走向比山脉清晰,比河流稳定,是难得的地理坐标。清康熙皇帝推进实测地图的编制,首次实验性测量就是邀法国人白晋从京师北部长城地带开始的。在没有战争的和平时代,人们发现长城蜿蜓的身躯与起伏的山脉结合得如此完美,这样一个穷极视野尚不能尽收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在地图上不表现是一个缺憾。长城现已成为世界性文化遗产,美国人编制的中国地图,也要画上长城的“小像”。长城在地图上有着稳固的版图,正说明长城在人们心中占据了永恒的地位。(节录自《中国国家地理》)
5.以下属于地图上画长城,宋代就已定型的根据的一项是(    )
A.   1136年所刻的《禹迹图》上已经有长城
B.  《华夷图》是倒刻的,主要供印刷之用
C. 《历代地理指掌图》上几乎张张画有长城
D. 《华夷图》来源于比宋代更早的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
6.下列表述,与文意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
A. 长城一直在中国人的心头占据永恒的地位,主要是从长城是地理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是人们用以抒发情感这个角度说的。
B. 《华夷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标有长城(包括汉长城在内)的全国地图。
C. 中国的长城最早是军事工程,宋元明清各朝再也没有修筑也没有使用过长城。
    D. 第3段中作者引用宋词,是为了说明宋人在地图上绘制长城的基本原因。
7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宋选德殿御座后有一幅《华夷图》,表明当年南宋朝廷有收复北方失地的强烈意识。
B. 在地图上画长城,表明历史常常把人类的各种创造物,在它们的使用功能丧失之后,转入文化的范畴,使之成为世界性文化遗产。
C. 清康熙皇帝邀请法国人白晋从北京附近的长城开始编制实测地图,是因为满族已经入主中原,根本用不着考虑长城的军事地理作用了。
  D. 外国人包括美国人编制中国地图,也要画上长城“小像”,其心态与宋人一样。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以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灸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节选《颜氏家训•教子篇》)
8.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成若天性                  少成:小有成就
B 怜不忍楚挞                  楚:用荆条打
C 顽鲁者亦当矜怜              矜:同情,怜悯
D 以此伏事公卿                伏事:服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B.谓法当尔
问君何能尔
C.简则慈孝不接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父母威严而有慈
君子博学而日参者乎己。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在作者眼里分别表现教育子女正确和错误的方法是(   )
A.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展开余下试题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B.诚不得已可苛虐于骨肉
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
C. 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
D. 父母威严而有慈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11.下列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育子女要早,要严,从小就要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放纵了,或方法不当,等到骄慢后再教育,即使怒骂鞭打也教育不过来。
B  教育子女时,呵斥重了,怕损伤其自尊心;不严加教育,可能会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教育子女实在不知该怎么办。
C  家庭教育,不能因为是父子关系,骨肉关系就可以随便一点,一定得认真、严肃、庄重。家长要平等对待各个子女,不能厚此薄彼。
D 本文重点讲了教育方法,也涉及了一点教育目的。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2)、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1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山红。   今夜画船何处?湖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释】①浮生:一生。古人谓“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  
           飘蓬:飘飞的蓬草。飘浮无定之意。 
         画船:船的美称。 
         淮月:淮河水上的月亮。 
         奈:无奈。 
   (1)“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山红”一句中所描写的景物和作者思想感情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2分)
        
(2)下阙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什么?(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
 (1)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 ,蓝田日暖玉生烟。
(3)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放浪形骸之外。_______________,静躁不同。
(5)白居易和元稹领导了__________运动。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东坡月 (蔡尚伟)
中国最圆的月亮属于中秋,中秋最圆的月亮属于东坡。
  密州一夜月,照亮了中国文学史。密州月将中国人最细密俊逸深沉的情思舒展至今,这是东坡的月。东坡也如一轮圆月,悬在中国历史的天空,照亮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面对圆月,中国人有太多要倾诉。东坡毕竟是东坡,别样情怀恰如一月从阴翳的情绪中升起,照得海天澄彻、千秋光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如斯,不妨顺其自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空因为我们而拓展,婵娟可共情可共,似可无憾。
  于是欢饮达旦,于是大醉。大醉的东坡使死眉烂眼的人们在月光下显得很小。
  弟弟子由是要怀念的,在这样的夜晚想念,心是会很痛的。苏轼的人生充满感情,却不同样充满理智。他接近子由所在的齐州,却“过其门而不入”,他不能够凭感情的冲动而行事。要是都如贾谊那样情感直露,能干得了什么样的事业!“所成者大,则必有所忍。”
  东坡相信:“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贾谊这个书生呢,着实可惜。“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中国这样的书生也太多了,他们的理想都十分的好,却不太在意“中国国情”,感情真挚而热烈,但不懂韬晦之术,不愿意遵循时代相传的游戏规则,结果只能者志以殁。苏轼在宦海多年,自信在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状况之间已经找到了一条连接的通道,只要自己“默默以待其变”,则“可以得志”。只要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浓烈的感情,可以暂放一放,或深藏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足够了。苏轼在屈原、贾谊这样的书生衬托下,确乎显得十分地成熟。
  成熟得足可向贾谊辈指手画脚的苏东坡却一生在“改革”派与“保守”派此起彼伏的政治斗争中,在捕风捉影的文字追剿中被拨弄得晕头转向,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设计,不得不常常处穷。苏轼的月亮,也发出了幽怨之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然而在黄州,苏轼的月亮终于从功业的山顶再一次高高地升腾,这月亮的光泽使宇宙阔大多了,而至微的处所、至短的时光都变得无比有味了。人生,完全地美了起来。那千古风流人物,功业多少,总被东去大江浪淘尽。这依旧圆的月亮,便用樽酒相酹,连同故国多情,都一起祭奠吧。清光普照的月亮,重新升起。
  月山东山,东坡与客泛舟,游于赤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客人感慨一世之雄曹孟德“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东坡已不再简单地为功业存废而感慨,他未舍弃功业之心,却有包容更大的胸次,开导客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一轮东坡月,何其饱满,何其圆润!江风山月,见的人太多了,而又有多少人如东坡般享用人生!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醉卧少休,及觉已晓……”“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暮归倒行……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终于,丰满的东坡融进了这无边的月色中,而这月色又照彻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功业道路,乃至最高远的精神天地,人们已忘记了东坡升华的具体历程,前前后后错落的东坡成了一个近乎抽象的典范,国人情的追求、理的追求、美的追求,层层叠叠地都奔向了中秋那最轻柔而又震撼万古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从全文内容来看,题目“东坡月”具有什么深义?(3分)
16、理解文中加线的句子,为什么说“中国最圆的月亮属于中秋,中秋最圆的月亮属于东坡”?(4分)
17、在第六段中,作者认为“屈原、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他们只是一介书生。”这样写,有何意图。试作简要分析。(5分)
18、就文学层面来看,“东坡月”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文学意象。请结合全文对这一意象的文化内涵加以简要分析。(6分)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19下面都是对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第一题:1、青菜萝卜糙米饭, 
       
2、养生莫善寡欲, 
第二题:3、秀山青水青山秀,
20.古诗改写(6分)
 
《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要求:将《新嫁娘》改写成情景交融的5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抓住场面描写,准确再现新妇的动作、心理、细节。
21.颁奖辞(5分)
林秀贞: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展开余下试题这是“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同学看了她的事迹之后为她写一段颁奖辞
 七、写作(本大题60分)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苏东坡看了赤壁悟出了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真谛,李白面对滔滔长江,发出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叹。贝多芬看见月光洒在盲女的脸上,感到了人间的真爱,谱写下了《月光曲》。…… 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能给我们心灵的感动、启迪。
   请以“自然的美丽与心灵的契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2008届直击高考语文试题
答  题 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2、 (1)译文:                                                    。(4分)
(2)译文:                                                    。(4分)
13、(1)  ¬(2分)
     (2)  (4分)
14、(1)                                 (1分)
(2)                                (1分)
(3)                                (1分)
(4)                                                               (2分)
(5)                          (1分)
 15、  (3分)
16、  (4分)
17、  (5分)
18、 (6分)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19、第一题:  (2分)
第二题:  (4分)
20、(6分)
 



21、  (5分)
七、作文:(60分)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8届直击”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