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988
标签:
苏教版
七年级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8]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中试卷
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七年级 语文
形式:闭卷 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命题人:费柏仁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9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屹立(yì) 撺掇(cūn) 绮户(qǐ) 宫阙(què)
B、渍酸菜(zì) 徘徊(pái) 酣睡(hān) 载歌载舞(zǎi)
C、霎时(shà) 谆谆(zhūn) 慷慨(kǎi) 眼花缭乱(liáo) D、砾(lì) 桅帆(wéi) 汗流浃背(jiá) 辍学(chuò)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把这瓶家乡的水土带在行李箱里,”妈妈说:“它能保佑你一路平安。”
B、别太过分以为我们“地大物博”吧!
C、她看上去只有三四十岁,与她实际年龄相去甚远,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D、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滥捕滥杀将导致一些珍贵动物种群的灭绝,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B、无论在什么场合,他说话都咬文嚼字,这种认真的态度是值得提倡的。
C、虽然我已成为中学生了,但童年的许多往事仍历历在目。
D、春天,当你走进大自然,那赏心悦目的美景会让你流连忘返。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学校收到了许多新华书店送来的书籍。
B、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C、当一个人怀疑自己的时候,他忘记了建立自信是一种习惯。
D、《边城》这本小说对我来说有较大的兴趣。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自度其足(长短)反归取之(返回)遽契其舟(雕刻)不亦惑乎(糊涂)
B、试之以足(鞋子)至之市(到)其剑坠水(他的)从其所契者(船)
C、树栖鸦(鸟停在树上)中庭地白(月光满地)把酒(端起)不胜寒(经不起)
D、乘风归去(驾)起舞弄清影(欣赏)千里共婵娟(月亮)天上宫阙(宫殿)
6.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是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 ;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 ;
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虔敬, ;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 。
①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 ②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
③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 ④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④③①②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91分)
一、按照要求答题(23分)
7.请找出并改正下列词语中的4个错别字。(4分,要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潜移默化 摇摇欲坠 势不可当 相题并论
走投无路 眼花缭乱 茫然若失 出谋画策
陈词烂调 与民同乐 念念有词 斜魔鬼祟
浏览完整试题
改正
8.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6分,前4题每题0.5分,后两题每个横线1分)
① ,桑榆非晚。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 。
③ 门前流水尚能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铁无辜铸佞臣。
⑤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_______________,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对人生际遇变化不定的哲理性认识,反映了作者豪放,达观的襟怀。
9.阅读杜牧的《赤壁》,完成下列三题。(3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所二乔。
(1)前两句中的“前朝”指什么时代?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
(2)后两句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试赏析后两句的精妙之处。
10.这是一幅题为“升级”的漫画,请仔细观察,并简要说说你的发现及给你的启示。(3分)
11.一天,某中学七年级(五)班的王强正要上学,她妈妈突然发病晕倒,不省人事。在众邻居的帮助下,妈妈被及时送进了医院。王强要向班主任仲老师请假,还要把此事告诉出差在外的爸爸。现电话已接通,请你代王强讲话,语言要求简明、连贯、得体。(3分)
(1)王强对老师说:
(2)王强对爸爸说:
12.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将下面尚未完成的“读书文摘卡”制作完整。(4分)
读 书 文 摘 卡
书 名 《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 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 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 者 贾文浩 贾文渊
内容摘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欣赏的人物及理由
二 阅读理解。(28分)
(一)阅读《幼时记趣》,回答问题。(7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必细察其纹理( ) (2)私拟作群鹤舞空( )
(3)徐喷以烟( ) (4)怡然自得( )
展开余下试题
14.翻译“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1分)
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1分)
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16.作者为什么能达到“观蚊如鹤”如此高妙的境地?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3分)
(二)阅读《中秋赏月》,完成下列题目。(9分)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7.为什么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3分)
18.古人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作一简单描绘。(2分)
19.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谈谈你的看法。(2分)
20.文章结束给人以没完卷的感觉,根据文意,用一二句话补写一个结尾。(2分)
(三)阅读《枣木匣子》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①这是一个老式的枣木匣子,八个角上分别镶着薄薄的铜片,匣面光滑得出奇,足可映出她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一颗浑浊的泪滴顺着眼角的皱纹滑落下来,最后滴在枣木匣子上,逃也似的躲进铜片与木片的缝隙里。
②她终于能够将手从容地伸到匣盖上了,她也能够问心无愧地打开匣子了,因为她完成了母亲的遗愿,送走了白发苍苍的继父,留下了孝女的名声。而她自己呢?她为了这一刻的来临苦苦等了十年。
③这个匣子里面,藏着她的身世:亲生父亲的资料。
④十八岁那年,她才知道自己不是父亲的亲生女儿。那天她正在屋里温习功课,父亲喝得醉醺醺的闯回家里,冲母亲吼着:“我他妈过够了!整天为别人的孩子拼死拼活……”母亲赶忙说:“你这是干什么?小点声,别让孩子听见了!”但她还是听见了。“别人的孩子?是我吗?”她猛地推开房门,看到的却是母亲无比惊恐的眼神。父亲猛地清醒过来,一脸的尴尬。
⑤她疯了一般冲出家门。她出走了两个月,但还是回来了,因为她要亲口问问母亲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在出走的日子里,她也曾经天真地想过,父亲是个见义勇为的武警战士,在执行任务时光荣牺牲了;或者父亲是个恶贯满盈的歹徒,已经被绳之以法;抑或自己根本就是母亲偷情的副产品。然而她还是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到底是谁。
⑥当她回到家里时,发现的却是躺在床上的母亲。原来在她出走的日子里,母亲为了找她,不小心出了车祸,两条腿被车轮碾过。撕心裂肺的痛充斥在她的心口:这毕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啊!假如不是自己意气用事,母亲就不会是这个样子。她趴在母亲身上,泪水像决堤的洪水。母亲搂着她的头慈祥地说:“孩子,你继父也不容易,以后就不要离家出走了!和妈妈一块好好地过日子……”她重重地点了点头,将那即将出口的问题硬生生地吞了回去。
⑦父亲带着一身的疲惫回来了,见到她,脸上呈现出欣喜若狂的表情,激动地说:“孩子,是爸爸不好,没能照顾好你妈妈,爸爸以后一定好好地对你们娘俩,咱们一家人好好地过日子……”她望着父亲那乞求的眼神,心中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从此她再也没有离家出走过。父亲也信守了自己的诺言,在外面拼命地工作,只为她们能吃上顿好饭。有时她看到父母在一起的欢乐场面,居然产生了一种自己才是局外人的念头。
⑧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又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之后嫁了人,有了孩子。那时父母都老了。母亲临终前拉着她的手说:“孩子,虽然你不说,但我还是能够看得出来,你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咱们家有个枣木匣子,里面有你的身世。不过你要答应我,在你打开它之前,一定要好好照顾你的父亲,他这辈子只为咱们娘俩了,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希望你能等他去世之后再打开匣子。无论你看到了什么,都要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是你最亲的人。你一定要答应我,否则我会死不瞑目的……”她哭着答应了母亲。
⑨如今,她送走了父亲,而此时的她,鬓角也有了白发。她对一些事情早看开了,唯独那个枣木匣子被藏在心底。当她在收拾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这个枣木匣子。
⑩终于,她打开了这个匣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者》2007年第2期)
21.18岁的“她”出走了两个月,最后她为什么又回来了?(2分)
2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手法,它有什么作用?(2分)
23.第⑦段中“她望着父亲乞求的眼神,心中如同打翻了五味瓶”,想一想,此时“她”心里在想些什么?请把它写出来。(3分)
展开余下试题
24.父母亲为什么不早告诉女儿的身世? (2分)
25.枣木匣子里会是什么?请展开合理的想像,写一段话,使文章完整。(3分)
三 作文(40分)
作为中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拥有知识,拥有青春,拥有激情,然而有时我们又会埋怨命运不公,感叹生活太累。其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值得我们珍惜的有许多许多……
请以“珍惜所拥有的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题目的横线上可选填“青春、健康、亲情、幸福、荣誉”等词语。(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C A A B C D C
7、提 划 滥 邪
9、(1)
上一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半期试卷
下一篇: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调研试卷(崇川区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
标签:
苏教版
七年级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苏教版/七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